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中医将本病归属为“泄泻”“痢疾”“便血”“肠风”“脏毒”范畴,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伤脾胃,湿热内生,蕴结于肠腑,实属本虚标实之证,必须标本同治,才能治愈,减少复发。本病发作期标实为主,兼有本虚,治疗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除,往往兼有瘀血,以扶正为主。  相似文献   

2.
肝泄,大多起自情志不遂,肝木肆张,横克脾土,《内经》所谓“肝所生病为飧泄”。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迁延不已,调治颇难。其证以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脉弦苔薄,每因郁怒而症情加剧为特征。《医方考》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肝实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具有原因不明、病损不可逆、病情易反复等特点。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温中补虚治法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临床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临床治愈率,更好地缓解患者不适提供指导。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看来,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阳虚为主,故治疗上当重视对疾病本质的治疗,以温中补虚为重。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优势,该病病机复杂,临床多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邪(或兼热、瘀)"为标。针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的病机,应用《伤寒论》名方"黄芩汤"与"理中汤"的合方,"泄""痢"互参,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融"清热燥湿"和"温中健脾"于一方,能切中本病病机,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下痢、腹痛范畴。临床症状以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粘液便或清便为主,本病发生常与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多将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虚责之气血,实责之外感风寒,内生湿热,久则化瘀,治疗多以养血、益气为主;现代文献该病多责之于脾虚生湿,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湿邪为盛兼血瘀、血虚,治疗常以健脾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养血为主。认为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的辨证应以气血亏虚为主,血虚、血瘀并重,应治以养血活血、疏肝健脾。  相似文献   

7.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本虚标实[1],为虚实并见、寒热交杂、湿困肠间的疑难杂症。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大肠湿热为重,局部为湿热内蕴。采用清热利湿为主的中药口服,同时配合中  相似文献   

8.
从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指出:UC为本虚标实,虚责之脾、肾、肺,实责之湿热、瘀滞,临床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实中有虚的复杂症候;临床治疗方面有分期和分型论治、复方应用,且治疗方法众多,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以溃疡为主,病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也可遍及整个结肠.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气、郁、食、湿、热、寒、瘀、虚等致中焦失衡以致升降失常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所致.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本病以溃疡为主,病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粘膜下层,但也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及粘膜血便,病理可见肠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形成,病程缓慢,轻重不一,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多发于青壮年。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所致,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辟。”此外六淫邪气,七情内伤,先天禀赋等皆可致发本病。其病机总属本虚标…  相似文献   

11.
王邦才临床治病注重从证求因,详察明辨,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有独到认识。认为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病位虽在大肠,牵涉肝、肺、脾、肾等脏,临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久泻难愈者往往虚实并见、阴阳互损、寒热错杂。王师以“肺肠合治”理念为基础,提出本病治疗当上下交损、宣肺洁肠,湿热郁结、宣通清肠,病体结合、调体防病,为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及用药情况.纳入辩证分析的文献27篇,纳入用药分析的文献117篇.结果:溃疡性结肠炎证型实证中以大肠湿热为主,虚证中以脾虚证为主,在虚实夹杂证型中多以脾虚为基础,并见湿热、寒湿、气滞、血瘀;临床用药方面,口服用药以健脾益气及清热燥湿类药物常见,灌肠用药则以清热解毒及收敛止血药物最常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点为脾虚湿热内蕴、本虚标实,整体辨证以脾虚为基础,局部炎症则以湿热毒邪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与饮食、感染、自身免疫功能障碍、遗传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临床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表现,西药疗效不理想,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中医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其本在脾虚,其标为湿热蕴结大肠。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雁  曹艺君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42-742
以中药内服及自拟结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 30例 ,总有效率 96 6 6 % ;认为脾胃功能失常是本病的关键 ,湿热之邪为患贯穿病变始终。本组病例以青壮年为多 ,以湿热证型为主。临床表现多为正盛邪实或本虚标实。先以清热利湿 ,待湿祛热清 ,再以补为治。加强预防及自我保健意识 ,也是防止或减少复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16.
慢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属“泄泻”、“痢疾”等范畴,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笔者于1998-05~2004-06采用温肾健脾,佐以理气燥湿法治疗本病42例,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1],均经结肠镜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腹痛及大便性状改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或黏液血便。肠镜检查:受累结肠黏膜呈浅表性溃疡、充血、水肿、糜烂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排除细…  相似文献   

17.
许占民教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撷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会珍  刘建平 《新中医》2002,34(11):14-16
许占民教授认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由湿热内蕴所致;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治当健脾益气固本,祛邪利湿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并辅以补肾、疏肝及活血之法。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培青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49-450,491
溃疡件结肠炎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从本虚标实立论.作者认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为致病之标,肝脾不和是其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19.
总结曾升海教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曾教授认为,脾虚是该病病理关键,其缓解期与发作期反映着疾病本虚与标实矛盾的主次变化特征。主张以补虚泻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法。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兼健脾益气;缓解期以补虚温中为主,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相似文献   

20.
张天涵  沈洪 《天津中医药》2019,36(8):784-78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病名为"久痢""肠澼"。沈洪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属阳明腑病,但与伤寒六经均关系密切。本病初起正盛邪实,首犯三阳经;病久正虚邪恋,病入三阴经。疾病分期可按六经传变并提出分经辨治,确立以开阖阳明、宣利枢机、升发少阳、温阳化湿、培元固本、平调寒热的治法,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