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6例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8~6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2例.心瓣膜置换术后2个月~8年8个月出现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6例患者入院后均在24 h内因心力衰竭表现难以纠正而行气管内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4例患者于入院后24h内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 结果 人工瓣膜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血栓形成、瓣膜赘生物形成、组织水肿、内膜增生和瓣叶活动度降低.经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未行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均于48 h内死于心力衰竭.随访4例,随访时间12~23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均酌情服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华法林等药物,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术后1年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 结论 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挽救该类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手术治疗3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尽早再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有效方法。我院自1993年6月至2004年7月共为34例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再次换瓣手术治疗,现将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诊断、再次换瓣手术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心IE与右心IE两者临床表现及治疗上的差异。方法对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32例IE病人分成左心IE组、右心IE组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左心IE中内科治疗15例,其中治愈4例;外科治疗10例并全部治愈,其中行瓣膜置换术9例,瓣膜修复整形术1例;右心IE中内科治疗2例,其中治愈1例;外科治疗5例,其中行三尖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膜修复整形术1例;手术治疗5例中治愈4例,1例因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死亡。结论右心IE与左心IE临床表现不同,突出表现在肺部病变:右心IE表现为急性肺炎或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左心IE表现为瓣膜功能障碍。对于IE瓣膜病变的手术方式应根据瓣膜损坏程度来决定,左心IE以瓣膜置换为主,右心IE尽量争取瓣膜修复整形。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必须再次手术矫正。我们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共施行此类再次手术 19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 8例 ,女 11例。年龄 16~ 5 1岁。其中人工瓣膜瓣周漏 7例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5例 ,人工瓣膜血栓形成 5例 ,生物瓣衰败 2例。再次手术距第 1次手术时间为 2 5d~ 10年。术前心胸比率 0 6 2~ 0 78;心功能III级6例 ,IV级 13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取胸骨正中切口 ,经升主动脉插管 16例 ,经股动脉插管 3例 ;…  相似文献   

5.
急性左心人工瓣膜血栓形成(PHVT)较罕见,发生率约0.5%~8.0%。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7例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5例,年龄25~53岁;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坏15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瓣膜功能障碍4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瓣周漏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0例,Ⅳ级15例。其中3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急性瓣膜功能障碍和2例生物瓣衰坏合并重度心力衰竭行急诊手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12%,均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并发脑气栓及大量渗血各1例。存活22例,随访1~16年,晚期死于右心衰竭1例,并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周漏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彻底排除心腔残气及防治出血是提高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全球每年实施约28万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我国每年约有6万例心脏瓣膜手术 [1],虽然采用的机械瓣或者生物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现在临床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都不是完美和理想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能从自身瓣膜疾病的折磨转为置入人工瓣膜的困扰。因此,...  相似文献   

8.
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方法197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施行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303例,按年龄分为两组,≥55岁者123例(≥55岁组);<55岁者180例(<55岁组)。其中160例早期使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猪主动脉瓣,143例使用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猪主动脉瓣。所有心瓣膜置换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术后早期死亡9例,随访267例(90.8%),随访时间3~20年,5年生存率94.1%±2.3%,10年生存率85.0%±2.7%,15年生存率78.3%±1.2%。51例出现瓣膜衰坏,40例再次手术;5年、10年、15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分别为90.1%±2.2%、79.4%±3.6%和36.8%±1.6%。且≥55岁组患者瓣膜未衰坏率高于<55岁组(P<0.05)。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10年瓣膜未衰坏率明显高于早期戊二醛处理的生物瓣。全组血栓发生率低,15年为0.014%。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3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人工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良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有较强的抗衰坏能力;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保证人工瓣膜功能正常、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我院1995年10月至1999年11月,对43例心脏瓣膜病病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常规抗凝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术中技术环节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105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在我中心再次行心脏手术,男59例,女46例;年龄50.2±10.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或/+三尖瓣成形术(TVP)31例,主动脉瓣置换或/+TVP 38例,Bentall手术(包括全根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或/+TVP7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瓣周漏修补术6例,其它手术4例。再次心脏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8年(46.3±31.9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53例,Ⅳ级25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总病死率5.71%(6/105),其他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死亡原因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导致感染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例。人工机械瓣置换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原因为:瓣周漏67例(63.80%),PVE 16例(15.23%),血栓形成14例(13.33%),继发其它瓣膜病变8例。术后随访11~107个月,因心搏骤停、脑出血远期死亡2例。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再手术率,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重要原因包括: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体外循环方法的应用及合理的术中技术环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已广泛开展,因机械瓣功能障碍导致的再次置换手术也日益增多.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共行瓣膜置换手术987例,其中17例因机械瓣失功行再次手术,有8例为心内膜过度增生长入机械瓣口导致瓣叶开关障碍.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已广泛开展,因机械瓣功能障碍导致的再次置换手术也日益增多.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共行瓣膜置换手术987例,其中17例因机械瓣失功行再次手术,有8例为心内膜过度增生长入机械瓣口导致瓣叶开关障碍.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已广泛开展,因机械瓣功能障碍导致的再次置换手术也日益增多.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共行瓣膜置换手术987例,其中17例因机械瓣失功行再次手术,有8例为心内膜过度增生长入机械瓣口导致瓣叶开关障碍.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外科手术方法,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12276例,其中有32例因机械瓣瓣膜功能障碍而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43.8岁。再次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角度矫正术2例,异物清除术1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19例。结果全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5.1~144.0h,中位时间15h;行气管切开2例。全组再次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8.8%(6/3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并发症3例,分别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顽固性呃逆1例、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ou LJ  Xu ZY  Wang ZN  Lang XL  Han L  Lu FL  Xu JB  Tang H  Ji GY  Wang ES  Wang J  Qu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4-1216
目的 总结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2.92%(104/3557).男性53例,女性51例,年龄13~72岁,平均(46±1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67例,Ⅳ级30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28例,二尖瓣瓣膜成形术后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瓣周漏19例,生物瓣衰败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再发瓣膜病变18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0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其他3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三尖瓣置换16例,Bentall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1个月~19年.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8例,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7.7%.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1例.随访3个月~7年2个月,平均3年4个月.晚期死亡2例,1例抗凝过量颅内出血,另1例原因不明.其余存活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7例,Ⅱ级27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如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证准确的手术操作、注重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对儿童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一直存在争议,除了一般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常见问题外,还存在人工瓣膜口径小,产生限制性血液动力学改变,生长发育问题,儿童的好动性造成抗凝治疗的困难,女孩在生育年龄有潜在危险等,都是儿童病人面临的特殊危险;而人工瓣膜的耐久性则为另一关键所在。此外,儿童期人工瓣膜类型的选择亦有争议。为此,本文作者对自1976年1月至1984年12月(9年)间经治的166名,年龄≤15岁,接受了左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儿,从生存率,瓣膜类型及有关并发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了在1961~1972年间36例二尖瓣置换术后生存30天以上者的死亡原因,其中19例生存1~7个月,6例生存8个月~2年,11例生存2~6年。36例均系单独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病因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各种原因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只1例心肌梗死。多数均采用Starr-Edwards 6120型活动球瓣。依据死亡主要原因分为四类:(1)手术后遗症或并发症:死于心力衰竭者3例,人工瓣膜移位引起流出道狭窄1例,人工瓣膜座裂开5例,脑缺氧1例,肝炎1例,共11例(30%)。这组病人均死于手术后7个月以内,死于心力衰竭者尸检除心脏肥大外,无其他发现。人工瓣膜座裂开5例临床表现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后出现心  相似文献   

18.
双瓣膜置换术中人工瓣膜的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36例双瓣膜置换术中人工瓣膜的匹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将36例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人工瓣膜匹配情况分为匹配组(n=20)和不匹配组(n=16),比较两级手术效果。结果 匹配组20例患者中死亡2例(10%),不匹配组16例患者中死亡2例(12.5%),两组心功能恢复及死亡率无划(P〉0.05)。结论 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人工前膜的选择不必机械强  相似文献   

19.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再次与多次心脏瓣膜置换术1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因发生人工瓣膜内源性、外源性功能障碍或并发症 ,以及再发其他瓣膜病变 ,均需行再次瓣膜置换术。现将我们近 10年再次或多次瓣膜置换术病例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共实施再次与多次心脏瓣膜置换术 132例 ,占同期瓣膜置换术病人的 4 35 %( 132 30 33例 )。其中男 5 9例 ,女 73例 ;年龄 14~ 70岁 ,平均 45岁。术前心功能 (NYHA)II级 16例 ,III级 75例 ,IV级 41例。再次换瓣主要原因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见表 1。其中二尖瓣生物瓣衰败 6 6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生物瓣衰败1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