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44年 Waksman 等发现链霉素以来,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抗菌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也日趋增加。已知有许多酶能使氨基糖甙抗菌素失活,主要有磷酸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及乙酰转移酶,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和核糖霉素的失活,关系最大的是磷酸转移酶。1967年,梅泽等阐明了卡那霉素的失活机制,发现带有 R 因子的耐药菌,在三磷酸腺苷的存在下,通过磷酸转移酶的作用,使3'-羟基磷酸化,生成失活产物-3'-磷酸卡那霉  相似文献   

2.
Shier 等发现一些需2-去氧链霉胺的新霉素、巴龙霉素和 ribostamycin 等氨基糖甙类抗菌素产生菌的变种,于发酵中加入一系列去氧链霉胺的同系物,能生物合成新的氨基糖甙类抗菌素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主要报道,需2-去氧链霉胺的 sisomicin产生菌变种的选育和加入一系列2-去氧链霉胺同系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广泛应用之后,细菌普遍产生抗药性,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细菌的药物抗性基因可以在细菌之间进行转移,使原来敏感的细菌也变成耐药菌,限制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威胁着人民的保健工作。因而如何筛选新的药物以对付细菌耐药性是药物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青霉素钝化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的发现并在临床应用上获得成功,为其它抗生素钝化酶抑制剂的寻找打开了视野。磷酸化转移酶是使新霉素(NM)、卡那霉素(KM)、巴龙霉素(PM)、核糖霉素(RM)、链霉素(SM)等失效的重要钝化酶,这类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许多链霉菌都能产生磷酸化转移酶(APH),它们还参与抗生素合成及代谢调节作用。人们发现有的微生  相似文献   

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的一大类抗生素产品的总称。其早期代表产品为链霉素(后来国外厂商又开发出双氢链霉素等产品)。新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大观霉素、  相似文献   

5.
可引起耳毒性的药物黄鹏,黄怀庆(湖北省黄石市四医院435006)传统看法认为氨基甙类抗生素(第一代为40~50年代使用的产品,如链霉素、双氢链霉素;第二代为50~60年代使用的产品,如新霉素、巴龙霉素、卡那霉素;第三代为60年代后使用的产品,如庆大霉...  相似文献   

6.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S rRNA或核糖体蛋白S12突变、23S rRNA突变时,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MLSB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MLSB修饰酶(酯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通过糖甙键与其他部分相连的氨基糖类。首先发现的是链霉素(1944),其后是新霉素(1949);巴龙霉素(1956);卡那霉素(1957);艮他霉素(1963);托普霉素(Tobramycin,1967)和丁胺卡那霉素(Amikacin)。紫苏霉素(Sisomioin)和Netilmicin是正在研究中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对蚌埠市1987—1988年从肠道门诊腹泻病患者分离出的218株痢疾杆菌,主要是B群福氏菌197株占90.36%,其次是D群宋内氏菌19株占8.71%,C群鲍氏菌检出甚少2株占0.91%。其耐药性试验结果: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占74.13%,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羧苄、氨苄青霉素皆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性较低的有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新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等。  相似文献   

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作用,自1945年链霉素应用不久就有所认识。随后由于新的抗生素不断涌现和广泛地临床应用,对抗生素的耳毒性研究和认识也不断深入。临床使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现已有多种,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和妥布拉霉素等。由于它们的化学结构、药理学、微生物学和毒性十分相似,因此引起的耳毒性反应也相似。耳  相似文献   

10.
对蚌埠市1987-1988年从肠道门诊腹泻病患分离出的218株痢疾杆菌,主要是B群福氏菌197株占90.36%,其次是D群宋内氏菌19株占8.71%,C群鲍氏攻检出甚少2株占0.91%。其耐药性试验结果: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占74·13%,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羧苄、氨苄青霉素皆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性较低的有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新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常用的氨基甙类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它们的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均极为接近,而且,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极大,所以选择最适宜的剂量比较困难。所有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在内耳的内、外淋巴液中的浓度,尤其是在外淋巴液中的浓度均显著地高于其在血清中的浓度,而且消除也较慢,故易招致内耳毒性。主要是引起耳蜗损伤  相似文献   

12.
已知有几种链丝菌具有氨基糖甙修改酶。作者检测了一些放线菌的静止期无细胞提取液中酶的活力,发现这些菌种产生抗菌素与修改抗菌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绝对的。卡那霉素产生菌Strep.kanamyceticus含有一种酶,能使卡那霉素A、B、庆大霉素C_(1a)及新霉素上的6’-氨基乙酰化;奇放线菌素产生菌Strep.spectabilis含有新霉素及链霉素的磷酸化酶和庆大霉素乙酰化酶;新霉素产生菌弗氏链丝菌(Strep.fradiae)含有新霉素磷酸化酶。上述这些酶的催化反应与临床含耐药因子的革兰氏阴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中有关品种[性状]项下有引湿性特征描述的,据初步统计有抗生素类药品25种、化学药品40种、生化药品4种,共69种。分别按粉末药物引湿性的强弱描述及具体品种为;有引湿性极强的硫酸巴龙霉素;引湿性强(含强吸湿性)NaOH、VB12、腺苷钴胺、丙戊酸钠;引湿性较强的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极易引湿的哌拉西林钠、注射用和哌拉西林钠、硫酸新霉素;易引湿的头孢唑啉钠;具引湿性的磷酸咯萘啶;有引湿性的氨苄西林钠、硫酸卡那霉素、单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用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硫酸卷…  相似文献   

14.
氨基糖甙类(Aminoglucosides)抗生素系化学结构含有氨基糖分子的一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品种较多,临床用途较广,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包括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新霉素及巴龙霉素五类。其共同特点为:1.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含有多个氨基或胍基碱性基团,是较强的有机碱,故临床多用其硫酸盐。这类药物离解度大,脂溶度小,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分布于细  相似文献   

15.
前言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一个被氨基和羟基所取代的环烷化合物,其中一些品种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至今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像链霉素、大观素等所含的氨基环醇并不是2-脱氧链霉胺(简称2-DOS,下同),但当今含2-DOS的抗生素仍构成了临床应用的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的主要部分,包括庆大霉素、西索米星。N-乙基-西索米星、卡那霉素、妥布拉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青紫霉素和核糖霉素等。  相似文献   

1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治疗对生命有威胁的尤其在危及宿主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力工具。一般认为,这些药物对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特别是链球菌的作用,也是较强的。本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艮他霉素、托普霉素、紫苏霉素和乙基紫苏霉素(见表一),后5种在其临床疗效上没有显著差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杀菌活性是由于药物穿过细胞膜的转运而又与核糖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分子的特殊蛋白质形成不可逆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陆玉碧  黄鹂 《中国药业》1999,8(10):29-30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甙元化合而成,它包括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及了胺卡那霉素等。本类抗生素疗效确切,抗菌谱广,使用方便,放对其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因这类药物主要影响人的第八对脑神经,产生耳蜗神经、前庭神经损害,导致听觉和平衡障碍,故习称为耳毒性抗生素。1耳毒损害的机理及特点人的第八对脑神经主要由主司听觉的耳蜗神经和主管平衡功能的前庭神经组成。在使用氨基糖式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因药品纯度、剂量、给药途径、疗程及间隔时间或特异体质…  相似文献   

18.
前言本文根据耐药菌耐药酶的作用机制来阐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化学改造问题,包括一种新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去氧羟丁胺卡那霉素和卡那霉素族多去氧衍生物研究进展.1967年,Umezawa及其同事们通过对酶反应产物的分离和结构测定,从而阐明了由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和腺苷转移酶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体外抗菌活性及毒性,探索可能影响硫酸新霉素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因子,为合理制定有关物质限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考察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的抗菌活性;用豚鼠和斑马鱼模型评价硫酸新霉素及其成分B、C的毒性。结果: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的体外抗菌活性顺序均为:硫酸新霉素B>硫酸新霉素>硫酸新霉素C>硫酸核糖霉素>巴龙霉素>新霉胺;对豚鼠听力损伤大小排序为:硫酸新霉素>硫酸新霉素B>硫酸新霉素C;药物对斑马鱼致死率及器官毒性排序均为:硫酸新霉素>硫酸新霉素B>硫酸新霉素C。结论: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抗菌活性和毒性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在硫酸新霉素质量标准中增加对有关物质的控制,明确新霉素C、新霉胺、单杂及总杂限度,提高该药质量。  相似文献   

20.
2-脱氧链霉胺(DOS)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是以特有的亚基存在的氨基环醇。它在抗生素的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含有DOS的抗生素可分为在DOS的4,5位上具有置换基的核糖霉素(RSM)、丁酰苷菌素(BTN)、新霉素(NM)、巴龙霉素(PRM)以及在DOS的4,6位上具有置换基的卡那霉素(KM)、艮他霉素(GM)和相模湾霉素等。因此,除链霉素(SM)之外,大部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都含有DOS。从产生菌的分类学来看,DOS广泛地存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