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脑前动脉复合体穿支和分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前动脉复合体是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之一,由于其血管形态学变异较大,其分支和穿支支配视神经、视交叉、终板,丘脑下部、胼胝体周围等重要区域,该复合体成为脑循环中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该复合体分支和穿支解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手术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为听神经瘤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10%甲醛溶液充分同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对面神经的脑干端、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摄。结果面神经脑干端与周同解剖结构有恒定距离;桥小脑角段由面神经运动根、中间神经组成,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内耳道段面神经运动根在位听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合成一干,面神经在内耳道底的横嵴上垂直嵴前走行:迷路段是面神经在颞骨内最短、最细的部分。结论研究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有助于听神经瘤的切除,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3.
石祥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1):873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microsurgical anatomy,MSA)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学科,并在神经外科医生培训中占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和解剖神经标本可提高显微外科技术,发现新的和更精确的手术入路,为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将手术显微镜和显微神经解剖结合,会使许多常规的神经外科手术得到进一步完善,由于对显微神经解剖认识的深入,可以通过较少的脑牵开或皮层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椎动脉第三段(V3)的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解剖观察V3段形态结构,测量椎动脉和枕动脉长度、外径等解剖数据.结果 V3段有明显而连续的多个弯曲,V3段全长(50.93±8.23)mm,未见明显解剖变异.结论 V3段的连续弯曲可适应头颈部复杂的运动,V3段的显露常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枕下三角是术中暴露识别V3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眼神经的走形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对10例经血管内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两侧20例动眼神经的形态、毗邻以及滋养血管情况,并测量与周边重要结构间距离.结果 动眼神经距离后床突5.13 mm±1.26 mm,动眼神经距离前床突2.42 mm±0.43 mm,动眼神经小脑幕入口与滑车神经人口距离为10.20 mm±2.71 mm,动眼神经起始部至上下支平均直径为2.41 mm±0.37 mm.结论 动眼神经各段毗邻神经血管结构复杂,在多种手术中易造成动眼神经损伤,了解动眼神经的相关毗邻,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的术中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面肌痉挛患者(78例)的术中操作技巧,并随访术后1年后疗效。结果联合减压组面肌痉挛均消失,而直接减压组术后1例无效。结论对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面肌痉挛先行椎动脉移位减压,后对直接责任血管进行减压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Liliequist膜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对Liliequist膜进行显微镜下的解剖和观察。结果 ①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和中间叶组成;②间脑叶分隔视交叉池、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池、后交通动脉池或颈内动脉池与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中间叶分隔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③间脑叶和中间叶有游离缘,中脑叶无;④Liliequist膜与下丘脑关系密切。结论 Liliequist膜是鞍区及颅底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学特点有助于改善术中显露,减少手术侵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动眼神经鞘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侧尸颅的动眼神经鞘及其毗邻结构,并用测微尺测量之。结果 46.7%(14/30)的动眼神经在跨越后床突和(或)后岩床皱襞处存在压迹。动眼神经鞘在水平切面和冠状面上均呈三角形,神经居于鞘腔内上角。结论 动眼神经鞘属于牵拉和固定结构。颞叶可直接压迫动眼神经,致瞳孔改变。该鞘缺乏血管,可安全切开。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胞外记录探测成年家兔前包氏复合体分布。实验在50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成年健康家兔上进行。结果如下:(1)细胞外记录表明腹侧呼吸组(VRG)嘴侧含有3类不同的呼吸神经元群,嘴尾方向依次是E-aug神经元群(Bot.C)、混合神经元群(pre-Bot.C)、I-aug神经元群。根据神经元放电模式及与膈神经放电的时间相关系将Pre-Bot.C的呼吸神经元分7类:早吸气神经元1吸气递增神经元1、晚吸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的两侧。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海绵窦不是静脉窦 ,而是静脉丛 ,且与颅外的静脉相通。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与静脉丛为血管与血管的关系 ,并提出更名为‘鞍侧腔’为宜。在临床上常用的海绵窦外侧壁三角有Parkinson三角和Mullan三角 ,上壁三角有Hukuba和动眼神经三角。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呈‘S’形弯曲 ,分为五段 ,有三个分支。但小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无弯曲。在海绵窦内不仅有Ⅲ -Ⅵ对脑神经 ,还有交感神经丛穿过。海绵窦结构复杂 ,是现代颅底外科和解剖学受重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结构的显微解剖观测,为海绵窦直接显微手术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8例成人海绵窦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解剖观察和分析。结果:海绵窦的外侧壁分为表层和深层,其表层为硬脑膜内层,深层由第Ⅲ、Ⅳ、Ⅴ和Ⅵ颅神经鞘与鞘间的网状膜构成。本文同时对Parkinson三角和表腔进行了测量和描述。结论:本文对外侧壁的显微结构和显微手术入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终板池相关手术提供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观测14个尸头的终板池。结果 终板池呈高顶帐篷状,上部呈窄隙状居于隔区之间,侧壁向外下倾斜,前界为中线上的软膜融合线,后壁及后下壁为终板,底为视交叉及视神经间上膜,前下方达蝶骨平台后缘,多在视神经间形成一个隐窝,高度及长度均约2cm。主要含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分支,纤维小梁一般不多。结论 多数终板池内纤维连系少,不难进入,但前交通动脉同视神经/交叉间需小心锐性分离。前交通动脉后方所见丝状物通常是至下丘脑的小穿支,多不是纤维小梁,不要轻易切断。Heubner回返动脉可居于A1段前方、外上方或后方,多不难分开。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解剖类型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椎动脉解剖类型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病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医疗小组2009年6月至10月收治并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88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MRI3D—TOF)序列扫描,并将椎动脉分为三型:A型,两侧椎动脉呈对称分布;B型,椎动脉明显偏向一侧;C型:两侧椎动脉都位于一侧。并将椎动脉解剖类型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病侧进行比较。结果88例患者中,MRI显示椎动脉A型3例,B型48例(其中椎动脉整体偏向症状侧40例,对侧8例),C型37例(偏向症状侧36例,对侧1例)。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侧向偏离)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病侧有显著性相关(P〈0.01;相对危险度为8.4)。结论椎动脉的解剖偏离是面肌痉挛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安全、准确地暴露手术靶区.方法 应用10%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及寰枢椎10例2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结果 寰枢段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形成比较恒定的五个生理弯曲,平均直径(4.3±0.5) mm,角度多变.寰椎后弓外侧半距(19.3±4.7)mm.结论 熟悉寰枢段椎动脉五个生理弯曲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翼腭窝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翼腭窝的显微解剖,为颅底外科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0例颅骨干标本对翼腭窝区的结构及孔道交通等进行观察,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翼腭窝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翼腭窝呈一狭长的漏斗型间隙,经八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和蝶腭神经节等。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熟知此区的显微解剖,对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复合体为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HFS)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5 月— 2016 年8 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1 033 例HFS患者资料,根据责任血管情
况,分为椎动脉复合体组(208 例)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825 例),共随访12~28 个月,比较两组进行MVD
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椎动脉复合体组男性比例更高(54.3% 比20.5%),
更易多发在左侧(81.7% 比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椎动脉复合体组MVD 手术效果满意
率为95.1%(198/208),失败率为1.9%(4/208),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94.9%、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手术治愈率和并发症方面,
椎动脉复合体组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行MVD 的结果相似。MVD 可以作为治疗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
的HFS的安全且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内动脉岩段的显微解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颅底和海绵窦区病变的显微手术和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36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颅标本和50侧干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 记录岩段颈内动脉(PSICA)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PSIC 行在岩骨颈动脉管内,止于破裂孔的后外侧缘。磨除颅中窝底的颈内动脉(ICA)管顶,向外不超过岩在神经的出口应不会损伤面神经和耳蜗等结构。ICA水平部长为15.0mm±1.7mm,其大部分在三叉神经半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
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
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