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和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徐庆  花荣  曹晖  吴志勇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4):286-288,291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联合手术组20例,断流组18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及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于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的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非常显著(P<0.01)。于断流组,术后较术前的门静脉直径、流量及自由门静脉压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均有显著差异(P<0.05),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加非常显著(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无显著性差异,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两种手术皆可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而联合手术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效果明显优于断流手术,两组间的门静脉向肝血流的减少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不破坏肝门部解剖,理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断流加分流联合术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前瞻性分析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手术)和断流术后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方 法: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各手术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随访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手术组PVD术后平均下降0.20 cm(15.87%)、PVF平均下降288.29ml/min(41.15%),FPP平均F降0.66kPa(17.41%);断流组PVD平均下降0.13cm(9.29%), PVF平均下降200.70ml/min(30.35%),FPP平均下降0.38kPa(10.56%);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比较PVD有明显差异(P< 0.01)。再出血率分别为2.9%和13.8%(P<0.05),肝性脑病率分别为5.7%和3.5%(P<0.05)。结论:联合手术组的门静脉血 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优于断流组。  相似文献   

4.
不同门奇断流术式对门静脉高压症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门奇断流术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犬32只,随机分为A(传统断流)组、B(选择性断流)组、C(吻合器断流)组及D(对照)组.于术前1周、术后1、6月测定各组犬的门静脉直径(PVD)、门静脉流速(PVV)和门静脉血流量(PVF),于术中、术后1、6月测定各组犬的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结果 术后1月A、B、C组的PVD、PW、PV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A组各项指标(0.54±0.03)cm、(11.45±1.27)cm/min、(160.82±30.85)ml/min显著高于B(0.45±0.01)cm、(8.71±0.48)cm/min、(83.37±9.39)ml/min及C组(0.49±0.02)cm、9.85±0.39)cm/min、(111.21±12.68)ml/min(P<0.05),C组显著高于B组(P<0.05).各组术后6月各指标与术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手术后FPP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A组(2.05±0.07)kPa显著高于B组(1.28±0.05)kPa、C组(1.41±0.04)kPa,C组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1、6个月,A、B、C组FPP与手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前、手术后、术后1、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犬在行传统断流术、选择性断流术和吻合器断流术术后6个月内PVD、PVV、PVF和FPP均显著下降,其中传统断流术影响最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术(联合术)和单纯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联合组11例、断流组18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CFI)、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磁共振门脉血管成像(MRPVG)以及术中自由门静脉压(FPP)的测定,观察两种手术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近期疗效.结果:MRPVG测得的PV和SV的血流量与DCFI测得的结果间差异无显著性.MRPVG对门静脉系统的成像效果好.断流组PV流量减少(417.48±239.37)ml/min,联合组减少(457.30±227.43)ml/min,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断流组FPP降低(3.83±1.73)mmHg,联合组降低(5.49±4.51)mmHg,联合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断流组.结论:MRPVG应作为PHT首选检查手段.联合术切断了门奇间反常的血流侧支,在降低FPP的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肝脏门静脉血流灌注,临床疗效满意,有望成为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重视门静脉高压症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志勇  罗蒙 《消化外科》2006,5(3):156-158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术式选择是否合理(特别是第一次手术),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由于PHT的病因、肝脏代偿能力、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状态等不尽相同,正确地评估并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PHT手术效果的关键。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门静脉高压症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研究与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 ,PHT)病人的术式选择不仅应考虑病人的病因和肝脏代偿能力,而且须根据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这对提高手术效果极为重要。肝脏血流动力学研究包括术前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 )、门体分流率(PSS)测定,门静脉系统血管的直径和通畅性,侧支血管的部位、多少和大小,门静脉入肝血流量的多少(部分向肝、部分离肝或完全性离肝血流) ,及肝动脉血流量等内容。常用的术前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多普勒超声(DUS) ,磁共振门静脉系血管成像(MRPVG) ,经动脉门静脉造影及肝静脉插管测压、造影术等。术中测定游离门静脉…  相似文献   

9.
门奇断流术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进一步了解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尤其是门体分流率的变化,我们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前后测量了自由门静脉压力,脏侧闭塞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力,并应用公式法通过上述3个压力参数计算出肝外门体分流率。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不同术式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不同术式对门静脉系统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正常对照(NC)者、门静脉高压对照(PH)患者、断流手术(DS)患者、联合手术(CS)患者以及两种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参数。结果:PH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SMVF)与脾静脉血流量(SVF)之和大于NC组的门静脉血流量(PVF),提示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中存在内脏高血流动力状态。在PH组,门静脉血流量(PVF)约减少42.8%,冠状静脉分流量(CVF)约58.5%。DS后近期PVF增,但已有经冠状静脉(CV)的分流,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果使PVF降至PH组的水平,CVF增加可能是术后再出血的原因。CS后近期血液动力学已趋于平稳,PVF较DS后轻度减少,且无CV分流。结论:联合手术止血效果好,同时能维持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36例PHT患者依据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FPP)的变化,选择FPP<32cm H2O的患者22例只施行断流术(断流组),FPP≥32cm H2O的患者14例加行近端脾肾分流联合术(断分流组),并结合术前、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断流及断分流后FPP变化及术后随访等,评价两组不同手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近、远期效果.结果 断流组断流前后FPP分别为(38.01±1.57)cm H2O和(27.41±1.90)cm H2O,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断分流组断流前后FPP分别为(37.68±1.98)cm H2O和(35.11±2.67)cm 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分流后FPP降低为(22.86±3.74)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再出血率:断流组10.53%,断分流组8.33%.结论 根据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断流术前后的FPP的变化,可以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如果断流术后FPP下降不明显,或FPP仍≥32cm H2O,则加做分流手术,通过术中FPP监测选择正确的术式可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脾肺固定术 断流术 脾动脉结扎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的疗效. 方法 1993年3月~1998年11月对7例确诊为门脉高压的患儿行三联手术治疗.测定手术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肝功能,脾动脉结扎前后游离门静脉压.术后随访2~8年,平均5.6年.记录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并采用钡餐评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B超测定脾脏和门静脉直径,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测定门肺分流及门静脉血流,粘度计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的出血被完全控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脾脏直径进行性缩小.静脉曲张趋于缓解,游离门静脉压由术前(42.62±6.72) cm H2O降至术后(34.48±5.71) 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流量亦降低,其血流方向至肝;脾静脉血流方向至脾.术前全血粘滞度降低,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三联手术可有效地控制肝外门脉高压由于静脉曲张导致的出血.  相似文献   

13.
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与单纯断流术远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单纯门奇断流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近10年采用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84例,从术后再出血、脑病、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于术前1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和断流组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明显降低出血率,而且不增加脑病和肝衰竭发生率,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脾肾分流术 (SRS)、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PCDV)及SRS +PCDV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评价这些术式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9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状况 ,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1)脾肾分流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 (PVF)减少 (5 7± 9) % ,门静脉自由压 (FPP)下降 (5 2± 5 )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2 )断流组术后较术前PVF减少 (8± 5 ) % ,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FPP减少 (19± 7) % ,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3)SRS +PCDV组术后PVF减少(36± 8) % ,FPP下降 (34± 10 ) % (P <0 0 5 )。 (4 )SRS +PCDV组术后的PVF和FPP均介于断流组与脾肾分流组之间 ,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1)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依然存在 ;(2 )脾肾分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有所缓解 ,门静脉血流肝内灌注减少 ;(3)分流加断流术后PVF和FPP改变不太大 ,但预防出血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腔静脉分流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35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围术期死亡率2.2%( 3/135).110例获得随访,时间9月~12年,再出血率5.5% (6/110),肝性脑病发生率6.4%(7/110),自由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6.9±3.2)cmH2O,下降至(32.0±1.5) cmH2O,差异显著(P<0.01). 结论 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安全有效,是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优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术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9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的病人按入院先后分为脾肾分流组和断流组。术中、术后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术后1、3、5、7、9d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水平,术前及术后7d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icol,LAC/MAN)比值。结果近期观测FPP,发现稳定期分流组明显低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脾窝引流液明显少于断流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及开始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短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术后1d内毒素、D.乳酸显著低于断流组;且下降较快,术后3d又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5d进入稳定期(P〈0.05)。而断流组内毒素、D.乳酸下降较慢,术后5d才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7d进入稳定期(P〈0.05)。分流组术后LAC/MAN比值显著低于断流组(P〈0.05)。结论脾肾分流术既能维持有效的向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又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减轻胃肠血流瘀滞,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门、脾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显著扩张和增加,和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脾静脉血流量增加呈正相关;(2)断流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和血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明显大于断流术,但两术式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认为.断流术和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均为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较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改善门静高压症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方法 对28例门静脉高压出血的病例行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或架桥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结果 术后近期全部止血。无手术死亡。术后23例肝功能未发生加重损害。随访1年、3年、5年、10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0%(1/25)、4.2%(1/24)、9.5%(2/21)、14.3%(2/14)。生存率分别为:96.0%(24/28)、91.6%(22/24)、80.9%(7/21)、64.2%(9/14)。结论 此术式降压适宜。肝功能损害轻。近、远期止血效果良好,再出血及脑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portal arterialization after portacaval shunt were studied in dogs. Flow- and pressure-adapted portal arterialization was performed by mounting a Teflon cuff on an autogenous vein bypass graft between the hepatic stump of the portal vein and the right renal artery. Immediately following operation, the total hepatic blood flow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pressure were within normal range. Eight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in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pressure remained within the preoperative range, while total hepatic blood flow had increased double or triple. However, structual change due to increased flow was absent in the liver, even sixteen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ody weight, liver enzyme chemistry, ICG clearance rate,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 were well maintained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equelae such a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impaired hepatic metabolism after portacaval shunt can be avoided by portal arterial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n appropriate flow and pres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