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靶向survivin的siRNA联合紫杉醇和表柔比星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逆转耐药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survivin的siRNA表达质粒,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survivin基因表达的变化,CCK.8法检测靶向survivin的siRNA联合紫杉醇、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作用。结果survivin—siRNA-2能有效抑制survivinmRNA(0.30±0.03)和蛋白的表达(0.37±0.09)(P〈0.05);紫杉醇[24、48h抑制率分别为(38.5±4.0)%、(41.7±6.3)%]、表柔比星[24、48h抑制率分别为(37.0±8.6)%、(40.6±12.1)%1均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并诱导部分细胞凋亡;当与survivin—siRNA联合时上述作用显著加强f紫杉醇24、48h抑制率分别为(76.0±2.9)%、(85.1±4.0)%;表柔比星24、48h抑制率分别为(74.6±5.6)%、(82.5±4.8)%1(P〈0.05),并且细胞抑制率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利用RNA干扰阻断survivin基因表达同时联合相应化疗药物可以显著增强MCF-7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并促进其凋亡,该方法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γ-hGH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放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γ-hGH)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放射敏感性。方法本实验分对照组、照射组、γ-hGH作用组及联合作用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活细胞计数测定细胞存活率,利用克隆形成法测定细胞抑制率。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照射组、作用组及联合作用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0.48%、0.96%±0.38%,10.8%±3.46%,联合作用组高于任何1个单因素处理组(P〈0.05);照射组、作用组及联合作用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1.7%±1.10%、57.7%±1.20%和11.0%±1.00%,联合作用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细胞克隆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0.9%±0.65%、26.0%±1.10%和67.9%±0.93%,联合作用组高于任何1个单因素处理组(P〈0.01)。结论γ-hGH可以有效提高射线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盖诺(NVB)联合顺铂(DDP)的放化同期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时机选择和作用机制。方法:NVB和DDP(NP方案)对乳腺癌MCF-7细胞联合化疗同期放射。比较照射加联合化疗组和单纯照射组、不同间隔时间联合化放疗的细胞存活率(SF)、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差异。结果:联合化疗加同期放射后SF较单独放疗更低。化疗处理后间隔4、12和36h照射的SF值最低,0h居中,而阃隔48和72h后,SF值明显上升,放化疗协同杀灭效应减弱,SF最低与最高值相差约15倍。联合化疗加照射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单独放射和联舍化疗组。6、8Gy放射后36h时,放化疗联合组与单独放射组比较A1分别高达30.7%、38.35%和2.22%、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处理MCF-7细胞1h后在间隔4、12、36和72h处,G2/M周期细胞比例较高,0.48h处较低。结论:联合化放疗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较强的协同杀灭作用,化放联合治疗的时机选择在肿瘤细胞杀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协同杀灭作用与增加细胞凋亡率和化疗造成的细胞G2/M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HIU)对人类乳腺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及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HIU(50W/cm^2)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类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用钙离子(Ca^2+)荧光探针检测干预后细胞内Ca^2+浓度,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干预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结果HIU干预10、20、30S后,细胞内Ca^2+浓度随干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MCF-7细胞分别为(572±20.1)、(670±18.9)、(815±16.3)nmol/L(F=663.65,P〈0.001),MDA—MB-231细胞分别为(582±16.3)、(687±19.7)、(843±14.8)nmol/L(F=863.06,P〈0.001);周期向G0~G1分布,二种细胞G0~G1比例为分别为(60.5±5.5)%、(66.3±7.0)%、(74.5±8.2)%(F=8.17,P=0.002)和(58.5±6.3)%、(66.1±6.3)%、(71.2±7.9)%(F=7.51,P=0.003);凋亡率逐渐上升,二种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3±1.7)%、(13.2±3.5)%、(19.3±3.7)%(F=18.73,P〈0.001)和(6.3±1.8)%、(11.4±2.3)%、(16.4±3.3)%(F=19.26,t9〈0.001);干预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加,二种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2±2.2)%、(243±3.9)%、(48.6±5.5)%(F=117.16,P〈0.001)和(9.0±1。7)%、(22.3±3.5)%、(41.6±6.4)%(F=71.25,P〈0.001)。结论HIU干预在一定作用时间内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胞周期向G0~G1转化,凋亡率及细胞死亡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乳腺癌MCF-7细胞在3D与2D培养模式下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模板印制凝胶微孔支架技术建立体外3D细胞培养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等方法观察3D细胞球的生长特性;采用AlamarBlue法获得不同培养模式下药物阿霉素作用的细胞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2D培养和3D培养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3D与2D培养相比,G1/G0期胞增多,S期、G2/M期细胞减少,细胞周期受阻滞,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细胞减少,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坏死细胞比例增大( P<0.05)。阿霉素作用3 d后,3D培养细胞的IC50值为23.77μg/ml [95%CI 15.80~35.77],2D培养细胞的IC50值为0.46μg/ml (95% CI 0.28~0.75),MCRI为51.7。结论3D培养MCF-7细胞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方面与2D培养细胞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多细胞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明体外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但体内的研究却较少报道。本研究观察TRAIL和嘧啶亚硝脲(ACNUl对实验性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研究TRAIL和ACNU在其联合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中影响作用的机制。方法:制备wistar大鼠C6细胞胶质瘤动物模型,10天后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TRAIL+ACNU治疗组(A组)、ACNU治疗组(B组)、TRAIL治疗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各组经治疗10天后.观察动物的生存状况.动物处死后行肿瘤大体观察、测量肿瘤的体积、计算肿瘤的抑制率;TRAILR2/DR5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变化情况: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组与B组的生存状态较好.而C组与D组的生存状态差。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19.00±2.59)mm3 B组(68.76±5.56)mm3、C组(230.31±13.94)mm3、D组(238.84±10.64)mm3: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子显微镜观察,A组和B组可见明显凋亡小体.C组与D组少见一肿瘤细胞凋亡率A组(20.38±1.62)%大于B组(14.85±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0.44±0.21)%与D组(0.35±0.24)%相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NU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并可诱导大鼠脑胶质瘤细胞表达DR5.使其对TRAIL诱导的凋亡敏感,二者体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18-甘草次酸是甘草的重要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8-甘草次酸具有抑制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癌和肺癌的细胞增殖。本研究探讨18-甘草次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目前研究已证实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动态变化在诱发细胞凋亡过程的多个环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也探讨由18-甘草次酸诱导的MCF-7细胞凋亡发生与[Ca^2+]i变化的关系。方法:用50~250μmol/L浓度梯度的18B-甘草次酸处理MCF-7细胞24h,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100μmol/L和150pomol/L188-甘草次酸处理细胞24h,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末端标记法、Annexin V流式细胞仪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凋亡细胞。150μmol/L 18β-甘草次酸处理细胞24h,用Fura-2荧光负载方法测定[Ca^2+]i的变化。分别用100μmol/LBAPTA-AM和0.5mmol/LEGTA与150μmol/L 18β-甘草次酸联合处理MCF-7细胞24h,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从100μmol/L 18β-甘草次酸浓度起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和P〈0.05),呈剂量依赖性,半增殖抑制浓度(IC50)为234.33μmol/L。100μmol/L和150μmol/L 18β-甘草次酸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和P〈0.05);18B-甘草次酸处理组的[Ca^2+]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8β-甘草次酸与BAPTA-AM联合处理组和18 β-甘草次酸与EGTA联合处理组的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单纯的150μmol/L 18β-甘草次酸处理组(P〈0.05和P〈0.01)。结论:18-甘草次酸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而18-甘草次酸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在抑制该细胞增殖方面起主要作用。18-甘草次酸诱导MCF-7细胞凋亡依赖于细胞内Ca^2+水平上捌,而细胞外Ca^2+内流是导致细胞内Ca^2+水平上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ligand,TRAIL)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系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单药紫杉醇组、单药TRAIL组和联合给药组1(同时给予紫杉醇和TRAIL)、联合给药组2(先给予TRAIL再给予紫杉醇)、联合给药组3(先给予紫杉醇再给予TRAIL)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染色法检测不同给药方案对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法检测紫杉醇对MCF-7细胞TRAIL受体——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4与5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紫杉醇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提高而增强,呈剂量依赖性;MCF-7细胞对TRAIL呈一定程度的耐药;联合给药组1(同时给予紫杉醇和TRAIL)与紫杉醇单药组1、TRAIL单药组1比较无协同作用(CDI=1.00,〉0.85);联合给药组2(先给予TRAIL再给予紫杉醇)与紫杉醇单药组1、TRAIL单药组2比较亦无协同作用(CDI=0.87,〉0.85);联合给药组3(先给予紫杉醇再给予TRAIL)与紫杉醇单药组2、TRAIL单药组1比较可见协同作用(CDI=0.46,〈0.75)。先给予紫杉醇再给予TRAIL联合给药组(联合给药组3)较单药组凋亡细胞数目多。紫杉醇可诱导MCF-7细胞DR5表达上调,而对DR4表达水平无影响。结论紫杉醇与TRAIL联合可协同抑制MCF-7细胞生长,机制可能与紫杉醇诱导的死亡受体5mRNA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马秀梅  左连富  郭建文  刘江惠  刘颖 《肿瘤》2006,26(3):236-240,248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配体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eoxy-Δ^12,14-prostaglandin J2,15d—PGj2)对人类胃癌MGC803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RT—PCR检测PPARγ和survivin mRNA,Western blot检测PPARγ、survivin、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eiated protein2,Skp2)和p27蛋白;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PPARγmRNA和蛋自在MGC803细胞均表达。15d-PGJ2作用MGC803细胞24h后,5、10、20、30、40μmol/L组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高于0μmol/L组(P〈0.001),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0μmol/L组的MGC803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30μmol/L组明显高于0μmol/L组(P〈0.001);S和G2/M期细胞比例,30μmol/L组均明显低于0μmol/L组(分别为P〈0.001,P〈0.01)。随15d0PGJ2作用MGC803细胞浓度的增加,survivin mRNA和蛋白及Skp2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27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5d-PGJz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将其阻滞在G0/G1期,survivin和Skp2表达下调及p27表达上调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15d—PGJ2可能对治疗胃癌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Brain metastases in differentiated carinoma of the thyroid is a rare occurrence. We treated five documented cases of carcinoma of thyroid with brain metastases out of 400 cases of thyroid cancer treated between 1972 to 1993. 4 were females out of which one was pregnant during the appearance of brain metastases. All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yroidectomy, and radioiodine as primary therapy. Brain metastases developed 6 months to 11 year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and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suppressive levothyroxine. We observed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suppressive thyroxine and the poor prognosi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and withdrawl of thyroid replacement therapy. 3 of the 5 patients are alive 12–2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for brain metastases, while 2 patients died at 4 months and 7 years post brain metastases due to pulmonary and hepatic failur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胆囊腺瘤癌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OC曲线,计算胆囊腺瘤癌变的肿瘤大小临界值。应用χ2独立性检验,计算胆囊腺瘤癌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的相关性。结果:肿瘤良恶性临界值为2.27 cm。胆囊腺瘤癌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结石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形态、超声下是否有血流(P<0.05)等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临床症状与肿瘤是否位于胆囊颈部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胆囊腺瘤在超声扫描下表现为单发、无蒂、有血流、直径大于2.27 cm,应高度怀疑已有恶变。肿瘤位于胆囊颈部可引起右上腹胀痛、疼痛向右背部放射、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320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行乳腺X片检查121例,B超检查25例,近红外检查21例,针吸细胞学检查42例;15例(12.4%)乳腺X片检查及3例(14.3%)近红外检查诊断为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诊断正确率为17.5%(56/320),误诊率为82.5%(264/320)。随访253例患者,其中局部复发45例(17.8%),远处转移死亡13例(5.1%)。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诊断需常规病理检查,治疗宜行局部广泛切除或全乳切除。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接受到更规范更多线的治疗.更多线的化疗及靶向治疗,使一部分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的肝脏发生类似肝硬化的形态学及临床改变,称之为假性肝硬化.由于假性肝硬化罕见,对于它的认识多来自于个案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假性肝硬化的个案报道及相关研究,对其发生机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