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时应用甘精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1例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31例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给予中效胰岛素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2组F B G、2h P G、H b 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 FBG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HbA1c达到≤7%的比例 2组相近,但治疗组hbA1c达到≤7%且未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比例更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hPG降低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较中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疗效佳、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低血糖是糖尿病常见急症,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的原因之一,为探讨糖尿病低血糖发生原因和发病情况,本文对22例糖尿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导致低血糖发生中以降糖药物为最多,依次为胰岛素、优降糖联合应用降糖药物及其它药物。原因有:(1)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过量;(2)进食时间晚;(3)进食少与药物不相称或拒食;(4)运动过度;(5)其它原因如饮酒或服用的胰岛素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其临床药物的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择120例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低血糖事件分为低血糖组(n=20)与平稳组(n=100),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2型糖尿病药物性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发生率为16.7%,以午餐前、早餐前及凌晨低血糖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磺脲类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肌酐清除率(Ccr)与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糖尿病病程大于或等于10年、行磺脲类药物治疗或中短效胰岛素治疗、Ccr 水平较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的发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更好地稳定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模式及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0年6-12月,在笔者医院及2家社区医院门诊就诊并使用口服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56例,年龄(58.78±11.07)岁(25~84岁)。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模式、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估影响患者血糖水平和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为42.4%。(2)联合用药占78.9%,且比例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渐升高;用药频度方面:以双胍类降糖药最常用(32.7%)。(3)低血糖发生率为16.0%,降糖药物使用数量及年龄是低血糖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影响血糖水平的相关因素:饮食控制、糖尿病教育、病程、医保情况、吸烟、不良心理因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结论 (1)随着病程延长,大多数患者需联合用药来控制血糖,双胍类为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2)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中,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较低,而低血糖发生率仍较高,联用多种降糖药的高龄患者是低血糖发生的高危人群;(3)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教育与自我管理状况、经济条件及心理状态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模式下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各因素与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93,95%CI 1.102~114.634)、病程(OR=1.672,95%CI 0.916~2.869)、空腹C肽(OR=0.761,95%CI 0.331~1.703)、尿白蛋白(OR=5.476,95%CI1.352~23.821)是2型糖尿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及空腹C肽和尿白蛋白水平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监控,有利于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现状,并根据患者近1年低血糖发生情况分为低血糖组(n=350)和无低血糖组(n=388),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结果:7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350例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47.43%;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合并慢性并发症、腹型肥胖、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运动占比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饮酒、控制饮食占比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OR>1,P<0.05);高水平TG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高水平TG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白桦  许玫  韩梅  刘聪 《中原医刊》2011,(5):53-54
目的2型糖尿病不同病程阶段使用的降糖药物不同,探讨随着胰岛p细胞功能下降,降糖药物用量是否应持续增加。方法收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每5年为一个阶段分成四组,统计每纽降糖药物用量,分析病程对降糖药物用量的影响。结果病程10年以下者口服降糖药物用量最大,病程5年以下者二甲双胍用量最大。病程10年以上者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多,但病程继续延长,降糖药物用量无需增加。结论对病程10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的降糖药物不会继续增长,应警惕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CSII)短期强化与甘精胰岛素(IG)联合三餐前速效胰岛素治疗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T_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CSII)短期强化组和甘精胰岛素(IG)联合三餐前速效胰岛素组,两组的年龄、BMI、FPG、2h PG、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两组FPG、2 h PG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泵(CSII)强化组能够更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且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风险均低于甘精胰岛素(IG)联合三餐前速效胰岛素组(P<0.05)。结论: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CSII)短期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及地特胰岛素应用方案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行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共15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及地特胰岛素应用方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显著多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胰岛素应用方案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接近,但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应用可有效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正规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以正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降糖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2周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之前显著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之后的指标(P<0.05)。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皮下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正规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强化治疗,具有更高的降糖效果,但是,治疗中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疼痛、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王燕  曹叶青  张芳 《海南医学》2011,22(3):92-93
目的观察使用诺和灵30R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换成诺和锐30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方法使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的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将诺和灵30R更换成诺和锐30治疗,对照组继续使用诺和灵30R治疗。两组均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如果胰岛素用量达到30U,则联用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观察两周,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使用剂量;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控制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餐后血糖控制优于对照组;两组胰岛素使用剂量无明显差异;两组口服降糖药物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诺和锐30治疗餐后血糖控制更满意,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物较单独使用胰岛素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对策。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20例,按是否因低血糖入院分为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采用回顾性研究观察低血糖表现、发生时间、诱因、降糖方案、合并症或并发症等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病程、降糖方案等情况的差异。结果低血糖组年龄、病程、肌酐、C反应蛋白(CRP)高于非低血糖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非低血糖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酐、Hb A1C可较好地预测血糖值,是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病程、Hb A1C、肌酐、GFR、CRP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98年4月~2005年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146例,其中男91例,女55例;年龄56—78岁;已确诊为糖尿病121例;病程0.5—23年,首次发病25例。合并症情况:高血压病70例,冠心病28例,肾功能不全24例,脑梗死38例,脑动脉硬化、脑萎缩20例。就诊前均常规使用降糖药物,其中口服降糖药物142例,皮下注射胰岛素68例。患者用药情况与低血糖发生例数的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不良的40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为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降糖治疗,比较两种降糖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变更治疗方案半年后,患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低血糖发生频率较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并降低体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根据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其分为未发生低血糖组89例(非低血糖组)及发生低血糖组49例(低血糖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低血糖组的体重指数(BMI)为(24.6±4.8)kg/m2,住院天数为(85.6±12.3)d,糖尿病病程为(13.0±8.9)年,而无低血糖组BMI为(26.6±5.7)kg/m2,住院天数为(52.3±10.5)d,病程为(8.7±6.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血糖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药物联合使用率较非低血糖组高(P〈0.05),二甲双胍使用率较非低血糖组低(P〈0.05),而胰岛素使用率及口服降糖药(OAD)+胰岛素联用率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③低血糖组胱抑素C高于非低血糖组(均P〈0.05),血脂指标中总胆固醇值低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BMI低、联用胰岛素及OAD,胰岛B细胞功能及肾功能较差均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均予注意,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为临床中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9月我院内分泌科收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共200例。根据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其分为糖尿病未发生低血糖组(非低血糖组)及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组(低血糖组)。进行两组间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低血糖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发生低血糖时的各种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血糖组患者体质指数(BMI)显著低于非低血糖组,而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血肌酐、尿微量清蛋白是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0.05)。(3)本组低血糖患者各种降糖治疗方案中,使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导致低血糖所占比例最大,占32%。(4)在各种导致低血糖的诱发因素中,由于饮食不规律而致低血糖所占比例最大,占40.6%。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是否容易发生低血糖与患者的年龄、BMI、血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有关,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并随访观察早期胰岛素治疗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组较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P<0.05),随访1~4年,胰岛素组仅通过饮食控制或小剂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就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而对照组大部分需要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或联合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延缓糖尿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钟金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27-3329
目的探讨引起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3月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设为低血糖组,按1∶1比例选择同期无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为无低血糖组,分析2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糖尿病诊断情况、疾病认知度、降糖药物构成差异。结果低血糖组年龄≥60岁占80.00%,新近诊断糖尿病占20.00%,糖尿病知识认知差占53.75%,应用胰岛素及磺脲类占62.50%,分别高于无低血糖组的51.25%,6.25%,28.75%和48.75%(P<0.01),其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实施针对性措施避免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调查的126份病历中,口服降糖药中阿卡波糖使用频率最高;胰岛素制剂中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频率最高。且2型糖尿病常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联用或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制剂联用,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结论应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制剂,并注重药物的联合使用原则,促进降糖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用药现状,分析选择药物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入院时2型糖尿病患者群降糖药物使用状况、血糖控制水平及低血糖情况,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组,比较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组的血糖控制水平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入选2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 8.0%,血糖达标率36.8%。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质量指数、HbA1c的控制水平相似。胰岛素组的病程明显长于口服药组([11.5±7.0)年vs(8.1±6.0)年],P=0.000)。口服药组的达标率明显优于胰岛素组(43.4%vs 27.0%,P=0.005)。胰岛素组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口服药组(5.2%vs 1.2%,P=0.04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群血糖达标率低,启动胰岛素治疗迟、超重和低血糖是影响血糖达标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