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小龙 《当代医学》2016,(28):89-9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别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随访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随访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同时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且未诱发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分为外固定支架治疗组(A组)及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B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4.44%,B组为8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及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是临床中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重要手术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2例,术后石膏托制动1周开始腕关节功能训练。结果22例患者中,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10.4个月,骨折均在2个月内愈合。按照D ine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1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9.47%。结论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较好恢复桡骨远端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平整,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4.
袁海胜 《中外医疗》2013,32(20):91-91,93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法把2011年12月—2013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9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6例,其中一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A组),另一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B组)。结果 A组患者优良率为81.43%,B组优良率为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患侧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2.61%,而A组患者恢复至89.13%,B组评分为58~94分,平均为(81.76±11.93)分,A组评分为69~100分,平均为(90.08±13.84)分,两组患者握力及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B组。结论外固定支架较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更有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掌侧组(40例)和背侧组(40例)。掌侧组患者接受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组患者接受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情况(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桡骨高度、肿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背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2.50%(37/40)]高于掌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肿痛消失时间均短于掌侧组,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大于掌侧组,关节面台阶小于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相比,采用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桡骨远端骨折32例中,采用切开复位LCP钢板内固定治疗14例(钢板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18例(支架组),其中4例闭合复位后关节面不平整,予以小切口撬拨克氏针固定,术后8~10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支架活动腕关节。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2组患者在掌倾角和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钢板组腕关节掌曲、背伸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与支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对早期恢复腕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外固定架,但长期临床疗效两者无差异,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内固定和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恢复及活动度的作用。方法 选取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内固定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n=30)和外固定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n=38),记录2组患者治疗用时、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患肢握力恢复、Gartland-Werlry评分、腕关节掌曲和背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骨折愈合、治疗优良率及关节度指标(桡骨短缩、掌倾角、尺偏角)。结果 内固定组手术用时长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握力恢复、腕关节ROM较术后1个月均升高,Gartland-Werlry评分较术后1个月降低,且术后1、3个月,内固定组握力恢复、腕关节ROM均高于外固定组,Gartland-Werlry评分低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握力恢复、Gartland-Werlry评分及优良率、腕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腕关节背伸角、掌倾角和尺偏角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经掌侧入路行钢板锁定加压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段骨折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能力。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接收的80例老年桡骨远段骨折患者资料加以分析,因不同的手术方法可分成两组,行普通钢板内固定的40例患者设对照组,行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40例患者设研究组,比较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影像学参数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医治可提高腕关节功能,改善掌倾角及尺偏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夹板外固定法治疗的5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同时采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2组病人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的尺偏角丢失角度、掌倾角丢失角度、桡骨长度短缩长度比较,P>0. 05.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 29% (50/56);对照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 00% (45/50);2组比较,P>0. 05.结论:采用改良夹板外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相当,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有效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住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应用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58.4±9.2)min;所有病例均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9.3±2.0)周。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7.5%。术前与术后比较,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明显恢复,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复位良好,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吴红兵  赖欧杰  胡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2):157-158,172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和石膏制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63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35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手术组),28例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制动治疗(保守组),对两组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末次随访结果显示,手术组腕关节屈伸活动、旋前及旋后活动、握力及DASH评分显著优于保守组(均<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秦庆余  阳辉  唐建胜 《中外医疗》2011,30(36):40-41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室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3例,采用 "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20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3例,采用掌侧入路20例,背侧入路3例.术后采用Gartland Werley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根据Gartland Werley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的评分,优11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82.6%.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无骨折不愈合.结论 对不能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选择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8.7±2.6)°、(16.2±6.7)°,优于对照组的(6.5±2.8)°、(12.7±4.4)°(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近期疗效明显,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术式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13年3月5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实验组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接受外固定支架固定,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尺偏角与掌倾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术后3个月背伸、掌曲的角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桡偏的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尺偏、旋前、旋后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关节活动度,更适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林小平  杨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21-462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治疗方案,其中行掌侧T形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3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5例。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手术治疗组与石膏外固定组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价标准[任国文,吴学元.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54-255.]评分。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内固定组较石膏外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C型骨折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3例。A组患者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B组患者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和骨折愈合时间。根据手术疗效评价为优、良、可、差。结果: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比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  相似文献   

18.
杜颖超  杜营营 《黑龙江医学》2021,45(11):1160-1161
目的:对比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洛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经皮克氏针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A组,将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对比两组桡骨掌倾角、尺桡骨高度差及桡骨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率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均可取得较好复位效果,但前者治疗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刘淑永  王帅 《安徽医学》2015,36(11):1368-137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 AO 分型 C 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 AO 分型 C 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采用 LCP 内固定治疗27例(内固定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5例(外固定组)。通过术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尺偏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内固定组患者术后6个月 Gartland-Werley 评分(4.12±1.41)分显著低于外固定组评分(5.06±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 Gartland-Werley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100%)高于外固定组优良率(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CP 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 AO 分型 C 型骨折与外固定支架效果相当,但其对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1525-1528
目的:分析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方法:将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掌侧入路显露挠骨远端骨折后完成接骨板的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和整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