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东省本地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 2010年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市本地户籍健康人群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清样本采集,采用微量细胞中和抗体试验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分别采用2检验和F检验比较分析不同人群之间的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使用SNK-q检验。结果全省共调查1 309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8%(1 238/1 309)、95.72%(1 253/1 309)和89.38%(1 170/1 309);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7.59、1∶56.67、1∶30.23。不同年龄组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省21个地市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城市和农村人群的脊灰Ⅰ、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则城市高于农村(P<0.01)。结论广东省本地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个别地区的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东莞市2001年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对企石、黄江和万江三个镇(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随机抽取2~4、6~8、13~15岁3个年龄组的人群用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测定法(微孔塑料板法)测定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结果共抽取174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8%、93.68%和90.80%,GMT分别为1∶76.88、1∶31.25和1∶18.03,3个年龄组人群的Ⅰ、Ⅱ、Ⅲ型脊灰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镇(区)间Ⅰ型和Ⅱ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1,P<0.05)。结论东莞市健康人群脊灰免疫状况良好,较低年龄组的抗体水平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抗体水平也会下降。  相似文献   

3.
孔秀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73-1774
目的了解肇庆市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方法2005和2006年对肇庆市辖下3个县3~15岁儿童共465人进行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测定;检测方法用微量组织培养法。结果465名儿童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99.8%、97.6%,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45、1:104、1:40。3县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G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年龄组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肇庆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年龄较大的儿童脊灰抗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杭州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2005年分别对2-4岁、6-8岁、13-15岁、25-39岁4个年龄组共计947人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共抽取947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58%、98.94%和99.47%,GMT分别为1:648.08、1:394.92,和1:418.23。Ⅰ、Ⅱ、Ⅲ型脊灰抗体G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区与郊县间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杭州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运转状况良好,脊灰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泉州市2015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水平,为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及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基础上进一步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对泉州市健康人群进行血清脊灰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共检测1~59岁健康人群779人,抗体阳性率Ⅰ型(96.0%)和Ⅱ型(95.9%)高于Ⅲ型(89.7%);不同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各型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几何均数(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抗体阳性率市区较高(97.1%),Ⅰ型抗体阳性率本地(96.9%)高于外地(91.3%)。结论泉州市健康人群3型脊灰抗体阳性率及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良好免疫屏障,可有效应对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并防止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循环。15岁后各型抗体GMT明显下降应引起重视;此外,要加强流动人口的接种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山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分别随机抽取2 ̄4、6 ̄8、13 ̄15岁3个年龄组的健康对象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共随机调查15岁以下健康对象159人,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6%(152/159)、98.7%(157/159)、89.3%(142/159),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59.2、1∶113.8、1∶23.3。同一年龄组人群的脊灰Ⅰ、Ⅱ、Ⅲ型抗体GM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Ⅱ型最高;不同年龄组脊灰抗体GM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以2 ̄4岁组水平最高。结论中山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免疫状况良好,可以对脊灰病毒有效屏障;各年龄组人群的脊灰病毒各型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为及时制订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连云港、扬州两市健康人群,应用细胞中和实验法检测脊灰中和抗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736名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中,脊灰Ⅰ型、Ⅱ型和Ⅲ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8.51%、98.37%和94.97%;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86.21、1︰125.89和1︰47.86;不同地区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有差异,抗体水平总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结论江苏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3种接种程序基础免疫后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2月龄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成3组, 应用Sabin株含有Ⅰ型、Ⅱ型和Ⅲ型的脊灰灭活疫苗(sIPV)和口服含有Ⅰ型和Ⅲ型的脊灰减毒疫苗(bOPV), 按照1剂sIPV+2剂bOPV(1sIPV+2bOPV组)、2剂sIPV+1剂bOPV(2sIPV+1bOPV组)和全程sIPV(3sIPV组)3种程序完成基础免疫, 分别采集3组基础免疫前和基础免疫后28~42 d双份血清, 应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脊灰中和抗体。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3组共205名受试者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血清脊灰中和抗体Ⅰ型、Ⅱ型和Ⅲ型阳转率均高于97.00%、阳性率均高于98.00%、几何平均滴度(GMT)较基础免疫前均大幅度升高, 3组Ⅰ型、Ⅱ型和Ⅲ型基础免疫前后阳性率、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免疫后GMT均为Ⅰ型最高, Ⅲ型次之, Ⅱ型最低, Ⅱ型GMT水平 2sIPV+1bOPV组、3sIPV组均高于1sIPV+2bOPV 组。结论 3组基础免疫后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仪征市2011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订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岁、1岁~、3岁~、5岁~、7岁~、15岁一和1〉20岁等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血清386份,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调查对象的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70%、97.93%、95.8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16.27、1:141.13和1:57.54;不同性别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Ⅰ、Ⅱ、Ⅲ型GMT有下降的趋势。结论仪征市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较高,对脊灰已形成了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广州地区622份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82%、96.60%、90.1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98.40、1:35.69、1:31.29,其中Ⅱ、Ⅲ型抗体GMT低,与Ⅰ型抗体GMT有显著性差异(P<0.01)。抗体阳性率和GMT两项指标在1~9岁年龄组最高。1O岁以上人群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下降趋势。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本市儿童已获得较好的免疫屏障,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免疫裂隙。今后仍需进一步提高TOPV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北省201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高的邯郸地区人群脊灰中和抗体(NA)水平,为阻断可能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调查邯郸市已完成基础免疫1~1.5岁儿童158名;调查〈1、1~2、3—4、5—6、7—10、11~14、15—19、≥20岁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168名,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基础免疫儿童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均为10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67.88、1:335.46、1:290.02;健康人群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2%、99.4%、95.8%,抗体GMT分别为1:224.41、1:177.29、1:111.43。基础免疫儿童和健康人群间抗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人群抗体GMT随年龄增长和免疫后时间延长有逐渐下降趋势,年龄和免疫后时间对抗体有影响,性别间抗体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邯郸市人群对脊灰病毒形成了良好免疫屏障,对可能发生VDPV及其循环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成功率和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街道作为调查点,选择符合条件的47例儿童,采用微量中和实验法测定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中和抗体≥1∶4判断阳性。结果47例儿童的脊灰Ⅰ型、Ⅲ型抗体阳性率均为100%,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Ⅰ型1∶512(1∶512~1∶1024)、Ⅲ型1∶512(1∶512~1∶1024)。Ⅰ型和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调查点、男女和是否及时接种的Ⅰ型、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平均滴度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入bOPV后IPV-b OPV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抗体水平,为卫生部门已制定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顺义区10个乡街的6个月以上健康人群共243人,采集其静脉血以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脊灰抗体。结果243份血清标本中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94%、98.35%、97.5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为98.74、89.61、69.54,各型间GMRT有差异(F=4.574,P〈0.05),表现为Ⅰ〉Ⅱ〉Ⅲ型;户籍、性别、年龄、职业、脊灰疫苗免疫史均不是影响Ⅰ、Ⅱ、Ⅲ型抗体水平阳性率的因素,但年龄、免疫史是影响各型抗体滴度的因素,年龄越大抗体滴度越低,免疫次数越多抗体滴度越大(P〈0.05),免疫史〈4次和≥4次Ⅰ、Ⅱ、Ⅲ型病毒的抗体G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Ⅰ=5.63、tⅡ=4.02、tⅢ:6.69,P均〈0.05)。结论顺义区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较高,对脊灰形成免疫屏障。随着年龄的增大,抗体滴度下降,完成全程免疫即4剂次免疫人群抗体滴度更高,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免疫很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2年北京市密云县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方法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构成随机抽取密云县9个接种单位的10个行政村(居委会)为监测点。在10个行政村中随机每个年龄组抽取至少22人,共268人;且男、女性别比例在0.8~1.2之间。结果此次脊灰3个型别的阳性率分别为98.51%、99.63%和99.25%;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56.91、1∶312.04和1∶233.00。不同年龄组对3个型别的脊灰抗体阳性率没有影响,但是对3个型别的脊灰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有影响。结论该县健康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梁家素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32-1434
目的对北海市辖区连续17年34轮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利用该市1991—2008年1月的3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以及人群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脊灰发病监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市17年OPV的强化免疫合计接种率97.9%;零剂次儿童占3岁以下总儿童的3.9%;1-59岁健康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5%、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5.7、1:97.2、1:32.6。病毒学监测已连续15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结论该市辖区17年OPV的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HPV负荷量和端粒酶(human telomerase gene,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对HCⅡ检测剩余宫颈细胞保存液进行hTERC检测。结果:①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也增高,慢性宫颈炎组与CINⅠ组、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与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深,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逐渐升高。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除慢性宫颈炎组、其他各组与正常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慢性宫颈炎组与CINⅠ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HPV-DNA负荷量的增加,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也逐渐升高(r=0.995,P<0.01)。结论:HPV-DNA负荷量的增加与hTERC基因扩增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危型HPV阳性、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宫颈病变患者300例,根据其病变程度分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包括炎症和CINⅠ;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组,包括CINⅡ~Ⅲ、宫颈鳞癌(SCC)。对≥CINⅡ或CINⅠ无随访条件者行手术治疗,随访于治疗后3、6、9、12、18、24个月均行HPV、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再次活检。结果:干扰素栓治疗100例,宫颈锥切术103例,全子宫切除术39例,宫颈癌根治术58例,不同治疗方式的HPV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栓组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IN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与全子宫切除术HPV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锥切、全子宫切除术两组HPV转阴率与宫颈病变级别无关(P>0.05)。年龄≤35岁、36~50岁、>50岁HPV转阴率分别为91.38%、90.91%、77.27%(P<0.05)。HPV低度载量组(1,100)、中度载量组(100,1000)、高度载量组(>1 000)治疗后HPV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和CINⅠ、CINⅡ~Ⅲ、SCC组治疗后HPV转阴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7、7、4个月(P<0.05)。267例HPV转阴者未发现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高危型HPV检测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的随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清除宫颈病灶及HPV感染,且手术治疗效果高于干扰素栓治疗,CINⅡ~Ⅲ患者可采用宫颈锥切术完全代替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前HPV载量高低与宫颈病变的转归无关,治疗后HPV持续阳性预示病灶残留或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颈CIN-Ⅰ30例、CIN-Ⅱ32例、CIN-Ⅲ30例中PECAM-1、ICAM-1、E-cadherin、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PECAM-1在CIN-Ⅲ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CIN-Ⅰ、CIN-Ⅱ(P0.05),表达水平与子宫颈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r=-0.2543,P0.05);L-选择素的表达率在CIN-Ⅰ、CIN-Ⅱ、CIN-Ⅲ无明显差别(P0.05),表达水平与子宫颈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r=-0.1754,P0.05);ICAM-1在CIN-Ⅰ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Ⅱ、CIN-Ⅲ的阳性表达率(P0.05),表达水平与子宫颈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相关(r=-0.7864,P0.05);E-cadherin在CIN-Ⅰ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Ⅱ、CIN-Ⅲ的阳性表达率(P0.05),表达水平与子宫颈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相关(r=-0.8527,P0.05);ICAM-1、E-cadherin在CIN-Ⅱ、CIN-Ⅲ中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相关(r=0.8974,P=0.001和r=0.7853,P=0.001),其它指标表达不存在相关。结论:PECAM-1、ICAM-1、E-cadherin、L-选择素表达变化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过程相关,其中ICAM-1、E-cadherin表达变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血清白介素-10(IL-10)的表达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集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0份宫颈分泌物及组织,其中25例浸润性宫颈鳞癌,2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2例CINⅡ及20例CINⅢ、22例正常女性宫颈组织,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对几组HPV感染情况,同时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对宫颈组织中IL-10 mRNA表达进行测量.结果宫颈癌组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组、CINⅠ组及CINⅡ-Ⅲ组,CINⅡ-Ⅲ组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组、CINⅠ组,CINⅠ组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2.32,均P<0.05).宫颈癌组IL-10阳性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及CINⅡ-Ⅲ组,CINⅡ-Ⅲ组IL-10阳性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25~8.11,均P<0.05);宫颈癌组IL-10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及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5、7.12,均P<0.05),CINⅡ-Ⅲ组IL-10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P<0.05),IL-10的表达水平在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血清IL-10的表达与HPV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提示IL-10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0.702,P=0.001).宫颈组织IL-10表达不仅和HPV感染密切相关,而且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也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IL-10相关,IL-10的表达与HPV和子宫颈癌疾病阶段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