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的变化及其对恶性心率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ACS的住院患者62例,测算PCI术前、术后24 h Tp-e间期及校正Tp-e(Tp-ec)间期,并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心电图正常的58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算正常对照组的Tp-e间期及Tp-ec间期;观察随访1月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发生情况。结果 ACS组患者PCI术前ACS相关导联及非相关导联Tp-e间期及Tp-ec间期均大于正常对照组患者及ACS组患者PCI术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1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前ACS相关导联及非相关导联Tp-e间期及Tp-ec间期均小于2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支组与2支以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CS组以ACS相关导联Tp-e间期及Tp-ec间期100 ms为节点分析MAE时,大于100 ms时MAE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Tp-e间期及Tp-ec间期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碎裂QRS波(fQRS)、校正Tp-e间期(Tp-ec)、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发生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STEMI患者96例,12 h内成功施行PCI,随访1个月,发生MAE 24例,未发生MAE(NMAE)72例,分析其心电图指标和血生化指标。以6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为对照。结果:MAE组fQRS阳性、Tp-ec≥100 ms、QTd≥70 ms的比例高于NMAE组(χ2=6.192,5.714和6.128,P<0.05)。急性STEMI患者PCI术前Tp-ec和QTd较对照延长(t=23.947,17.652,P<0.05),术后两者逐渐恢复,但仍高于对照(P<0.05)。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MAE组Tp-ec、QTd均高于NMAE组(F组间=32.675,33.47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阳性(OR=2.805,95%CI=1.008~7.805)、Tp-ec≥100 ms(OR=3.414,95%CI=1.081~10.776)、QTd≥70 ms(OR=2.979,95%CI=1.058~8.386)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A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fQRS、Tp-ec、QTd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AE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量63例STEMI患者(STEMI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Tp-e,并计算经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1/2,TcPe),并把STEMI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分析STEMI组和正常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e及TcPe。结果 STEMI组患者的Tp-e、TcP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EMI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e、TcPe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Tp-e、TcPe增大,表明STEMI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Tp-e/Q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58例,其中14例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健康人群58例.测量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p-e间期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d、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健康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4例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其余39例,QTd无显著差异.结论 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Tp-e间期及Tp-e/QT比值可能成为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电图参数变化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实施PCI治疗的193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72h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38例、对照组155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12h内的25-(OH)-D3、hs-CRP、血清电解质、血常规指标、血脂指标、心肌酶学指标,并对患者PCI术后实施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校正Tp-e间期(Corrected Tp-e interval,Tp-ec)、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Tp-e/Q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58例,其中14例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健康人群58例。测量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Tp-e间期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d、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健康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4例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其余39例,QTd无显著差异。结论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Tp-e间期及Tp-e/QT比值可能成为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心电图心肌复极标志的变化及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68例,将心室电极分别置于RVOT或RVA,术前及术后1周观测体表心电图的QRS时限、QTc间期、Tp-ec间期和Tp-e/QT。结果:术后两组QRS时限、QTc、Tp-ec间期及Tp-e/QT比值较术前均延长,且RVA组较RVOT组延长显著(P<0.05)。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电同步性及心肌复极离散度、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QT间期、Tp-e间期和Tp-e/Q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50例,分别与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体检组、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各50例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四组V4导联QT间期、Tp-e间期、计算Tp-e/QT。结果 (1)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体检组对比QT间期、Tp-e间期和Tp-e/Q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冠心病组对比,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2型糖尿病组比较,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e间期与Tp-e/QT比值比QT间期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Tp-e间期和Tp-e/QT可作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p-e/QT比值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初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分别测算118例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pre-PCI)和介入治疗后(post-PCI)的心电图Tp-e和Tp-e/QT的比值。结果:介入治疗前后,患者的Tp-e/QT比值分别为0.29(95%CI 0.24-0.32)和0.23(95%CI 0.22-0.27),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001;高pre-PCI Tp-e/QT比值与患者心梗后死亡率增高相关,其界值为0.29;介入治疗后QT和校正的QT(QTc)较介入前增大(QT:407 vs 421ms,P<0.0001)。结论:pre-PCI Tp-e/QT比值可预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PCI的全因死亡可能性,且QT在PCI后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J波、校正JT间期( JTc)、校正Tp-e间期( Tp-ec)对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CRT-D置入患者192例,留取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读取最长JTc导联中JTc、Tp-ec间期,记录J波阳性病例数。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仪观察识别腔内电图图形并完善体表心电图收集。结果其中接受过触发治疗者(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44例(触发治疗组),未接受过触发治疗者148例(未触发治疗组),触发治疗组J波阳性率大于未触发治疗组(P<0.05),JTc(P<0.05)、Tp-ec(P<0.001)显著延长。当 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术后接受CRT-D触发治疗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而J波的预测价值不确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JTc、Tp-ec的增大增加了CRT-D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可能作为是否接受触发治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廖燕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9):696-697,700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心功能与肺动脉压(PAP)和心电指标的关系。方法 187例老年CHD患者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组42例、Ⅱ级组38例、Ⅲ级组59例和Ⅳ级组48例,测定4组患者的心电指标和PAP,并分析与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4组患者P波离散度(Pd)、QT间期(QT)、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QTc)、校正后的QTd(QTcd)、PAP、T波峰-末间期(Tp-e)和校正后的Tp-e(Tp-e/(RR)~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Pd、QT、QTc、QTd、QTcd、PAP、Tp-e和槡Tp-e/(RR)~1/2逐渐增加(P<0.05)。结论老年CHD患者随着心功能的恶化,PAP、Pd、QT、QTc、QTd、QTcd、Tp-e及槡Tp-e/(RR)~1/2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往从未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接受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的患者68例,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2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本研究以SCD或室颤、室速作为终点事件。术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结果随访过程中,因ICD识别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引发恰当放电的患者共11例,由ICD发现非持续性室速而不需治疗的患者共7例,故高危组患者共18例。从未发生室速或室颤者共50例为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Tp-e)105±15 ms明显高于低危组90±17 ms(P=0.003);(Tpeak-Tend)/QT比值在高危组与低危早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27±0.04 vs 0.22±0.05,P=0.002). TpTe/QT≥0.255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65.9%;TpTe≥103 ms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67.9%。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Tpeak-Tend间期及Tp-e/QT比值越大,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测在变异性心绞痛(variant angina,VA)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中的预测价值,为VA患者MVA的发生提供可靠监测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绍兴市新昌人民医院收治的VA患者90例,其中将67例单纯VA患者纳入VA组,23例VA合并MVA患者纳入MVA组,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心电图参数和MVA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心电图参数对MVA的预测价值。 结果 在急性发作时,MVA组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QTd)、校正的T波峰到T波末端的间期(cTp-e)、T波峰到T波末端的间期/QT间期(Tp-e/QT)、校正的Tp-e离散度(cTp-ed)、ST段抬高程度(STE)等心电图参数均明显高于VA组(P<0.05);ROC预测结果显示,cTp-e、cTp-ed、Tp-e/QT、STE预测VA患者MVA发生的AUC值明显高于cQTd(P<0.05),Tp-e/QT、cTp-ed明显高于cTp-e、STE(P<0.05),Tp-e/QT、cTp-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e、ST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QTd/QT、cTp-ed、STE与VA患者MVA发生密切相关(P<0.05)。 结论 心电图检测能够有效预测VA患者MVA的发生,其中Tp-e/QT、cTp-ed相对稳定且预测价值较高,可作为VA患者MVA发作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SAHS与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相关证据表明,Tp-e间期、QT间期和Tp-e/QT等心室复极参数可能与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有关。然而截止到目前,对OSAHS相关心律失常及心电参数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研究OSAHS患者昼夜心室复极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多导睡眠监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OSAHS患者159例,并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中度OSAHS组(78例)与重度OSAHS组(81例);选取51例未患疾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所有参与者的日间和夜间Tp-e间期、QT间期、Tp-e/QT。结果对照组与轻-中度OSAHS组、重度OSAHS组之间的日间Tp-e间期、夜间Tp-e间期、日间Tp-e/QT、夜间Tp-e/Q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Tp-e间期、夜间Tp-e间期、日间Tp-e/QT、夜间Tp-e/QT在三组间有逐渐延长的趋势(P<0.05);三组日间及夜间QT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日间静息状态及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的Tp-e间期、QT间期、Tp-e/Q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的Tp-e间期、QT间期、Tp-e/QT均较日间静息状态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夜间Tp-e间期(rs=0.221,P=0.005)、夜间Tp-e/QT(rs=0.298,P<0.001)均与AHI呈正相关。结论OSAHS患者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心室复极参数较日间静息状态下延长,昼夜变化显著,为今后OSAHS合并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加用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PCI手术治疗的STEMI患者120例(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急诊PCI手术,根据治疗药物分为两组,6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给予替格瑞洛(替格瑞洛组)、6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给予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室重构指标、心电图等指标.结果 术后12周,替格瑞洛组LVEDd (49.1±5.4)mm、LVESD (40.6±4.6)mm、LVMI(112.8±11.0) g/m2、LVMW(140.7 ±18.5)g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LVEDd(53.1±4.6) mm、LVESD (43.9±4.7) mm、LVMI(118.2 ±9.4)g/m2、LVMW(153.0±21.3) g(t =4.638、t=3.887、t=2.891、t =2.198,P均<0.05),两组患者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4,P >0.05);术后12周,替格瑞洛组Tp-e(114.2±12.7) ms、Tp-e/QTc(0.20±0.05)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Tp-e(120.6±13.9)ms、Tp-e/QTc (0.25±0.07)(t=2.633、t=4.502,P <0.05);替格瑞洛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67%与氯吡格雷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81,P>0.05).讨论 STEMI行PCI患者加用替格瑞洛治疗能有效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病人心电图检测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VA病人136例,按是否合并MVA分为MVA组和NMVA组,各68例。2组病人均行心电图检测,比较2组病人的心电图参数,并预测其MVA的可能性。结果病人急性发作期,MVA组心电图参数QT间期(cQT)、QT间期离散度(cQTd)、校正的T波峰到T波末端的间期(cTp-e)、校正的Tp-e离散度(cTp-ed)、T波峰到T波末端的间期/QT间期(Tp-e/QT)、ST段抬高程度(STE)值均高于NMVA组(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表明,cTp-e、cTp-ed、Tp-e/QT、STE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cQTd(P < 0.05),Tp-e/QT大于cTp-ed、STE(P < 0.05),cTp-ed与ST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cQTd、STE的预测价值中等,cTp-e、cTp-ed、Tp-e/QT的预测价值高。cTp-ed、Tp-e/QT和VA病人发生MVA密切关联(P < 0.05)。结论心电图检测指标中cQTd、cTp-e、cTp-ed、Tp-e/QT、STE能预测MVA的发生,其中cTp-ed、Tp-e/QT两项参数的预测价值较高,可当作预测VA病人发生MVA的首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对心肌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心肌肥厚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因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LVH)27例,肥厚型心肌病(HCM)18例;根据后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另选取同期心脏结构正常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经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结果研究组心电图胸前V2、V3导联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电图胸前V4导联的Tp-e间期、Tp-e/Q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中因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患者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胸导联V2~V4的Tp-e间期、Tp-e/Q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中,心律失常组胸前V2、V3导联的Tp-e间期高于无心律失常组,胸前V2~V4导联的Tp-e/QT比值均高于无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可作为诊断心肌肥厚的参考指标,也可作为预测心肌肥厚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之一,不能鉴别不同因素导致的心肌肥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急性STEMI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 17.0软件的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强化治疗组(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 mg,术后改为40 mg/d,n=79)和标准治疗组(术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术后20 mg/d,n=79)。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观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PCI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不良反应。结果 强化治疗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2级、术后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所占比例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强化治疗组PCI后30 d内MACE发生率为1.3%(1/79),低于标准治疗组的11.4%(9/79)(χ2=6.832,P=0.009)。生存分析显示:强化治疗组PCI后30 d内无MACE生存率高于标准治疗组(χ2=6.860,P=0.009)。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TIMI血流分级0~2级、植入裸金属支架(BMS)增加MACE发生风险〔HR=5.382,95%CI(1.042,27.789),P=0.044;HR=9.829,95%CI(1.917,50.386),P=0.006〕,强化治疗降低MACE发生风险〔HR=0.106,95%CI(0.011,0.993),P=0.049〕。两组未发生严重的肝肾衰竭、他汀相关性肌病、新发糖尿病和造影剂肾病。结论 急诊PCI围术期及术后早期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STEMI患者即刻心肌灌注水平,降低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对患者脑利钠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96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机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9),观察组给予直接PCI,对照组给予择期PCI,比较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重构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结果 PCI术前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NP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LVEDd及LVEF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LVEDd显著降低(P<0.01),LVEF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两组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对STEMI疗效可靠,在直接PCI术患者中心室重构的改善及BNP水平的下降较为明显,但直接PCI或择期PCI对于患者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环  赵凤琴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23-372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预后。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2年6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STEMI患者,根据PCI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剂量分为大剂量组(n=48)和常规组(n=38),观察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较常规组有较高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81.25%vs.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大剂量组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率较常规组增高(83.33%vs.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大剂量组术后第7天NT-proBNP水平较常规组降低〔(994±543)μg/L vs.(1 325±79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大剂量组术后1个月LVEF较常规组升高〔(57.8±11.9)%vs.(52.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大剂量组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大剂量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流再灌注及近期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可进一步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