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31-134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水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的表达及患者血清PGⅠ、G-17水平和PGⅠ/PGⅡ值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34例和CAG患者86例分别作为非萎缩组和观察组,并从同期健康体检者中招募4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计算PGⅠ/PGⅡ值;同时测定观察组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三组受试者血清PGⅠ和G-17水平及PGⅠ/PGⅡ值,胃窦、胃体、全胃不同胃黏膜萎缩病变程度与各指标相关性,各血清指标与HP感染相关性。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PGⅠ、G-17水平及PGⅠ/PGⅡ值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与对照组比,非萎缩组及观察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值均明显下降,而G-17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非萎缩组比,观察组PGⅠ水平及PGⅠ/PGⅡ值亦明显下降,G-17水平明显升高(P<0.05)。随萎缩病变严重程度加重,胃窦、胃体及全胃胃黏膜发生萎缩的CAG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胃窦病变患者G-17水平随病情加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胃体及全胃病变患者G-17水平则随病情加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与HP(-)比,HP(+)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值均明显降低,G17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PG及G-17水平均可用于CAG筛查及患者胃黏膜萎缩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尤其是HP+病例,PG及G-17优先检测对CAG早期筛查及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幽门螺杆菌感染(Hp)患者的Hp根除率及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CAG伴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先予标准四联杀菌疗法服用2周,继予安慰剂口服,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黏膜征象积分、病理学组织改变积分、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及尿素酶B(UreB)水平变化;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3个月记录Hp根除率,并随访6个月,观察Hp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病理学组织改变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PGⅠ、PG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GⅡ、G-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2组CagA、VacA及UreB的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CAG伴Hp感染,抑杀Hp效果好,复发率低,且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组织学病变、促进黏膜修复,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CagA、VacA、UreB、PGⅠ、PGⅡ、PGR及G-17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其比值(PGR)的影响.[方法]将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标准抗Hp四联治疗,在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表现与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5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诊治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01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联合免疫胶乳比浊法测定Hp抗体水平判断Hp感染情况。按照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n=71)和Hp阴性组(n=30),比较其胃黏膜病变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述患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以及二者比值(PGR)和G-17水平,比较上述不同分组PGⅠ、PGⅡ和PGR及G-17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与Hp感染和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Hp阳性组饮食结构不合理患者多于Hp阴性组,胃黏膜病变程度严重例数高于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U=2.240,P均<0.05)。Hp阳性组PGⅠ和PGR均较Hp阴性组降低,且G-17水平高于Hp阴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47-50+5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6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浅表性胃炎45例、胃溃疡40例、萎缩性胃炎30例、非典型增生28例、胃癌25例,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并比较Hp感染阳性率。对各组及Hp阳性组、Hp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胃癌组PGⅠ明显降低,溃疡组PGⅠ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溃疡组及非典型增生组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PG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PGR明显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溃疡组(P0.01)。胃癌组G-1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明显低于溃疡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PGⅠ及PGR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G-17联合PGⅠ与PGⅡ比值(PGR)血清学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癌高危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60例,非胃癌100例,抽取160例患者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与PGⅡ比值(PGR),根据测定结果将160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G-17(-)、PGR(-);B组G-17(+)、PGR(-);C组G-17(-)、PGR(+);D组G-17(+)、PGR(+),按照胃镜及组织活检结果统计A、B、C、D四组患者的胃癌检出率,计算G-17联合PGⅠ与PGⅡ比值(PGR)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胃癌患者与非胃癌患者的PGⅠ、PGⅡ、PGR以及G-17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胃癌检出率分别为7.7%、60.0%、40.0%以及73.3%,A组患者的胃癌检出率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17筛查胃癌的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78.0%;PGⅠ、PGⅡ筛查胃癌的灵敏度为56.7%,特异度为74.0%;G-17联合PGⅠ、PGⅡ筛查胃癌的灵敏度为36.7%,特异度为92.0%。结论 G-17联合PGⅠ与PGⅡ比值(PGR)血清学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标准四联联合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血清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标准四联疗法;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荆花胃康胶丸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治疗前后血清G-17、PGⅠ、PGⅡ、CD4+、CD8+、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Hp清除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和81.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G-17、PGⅠ水平均明显上升,PGⅡ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血清G-17、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CD4+和CD4+/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的影响。方法将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20 mg/次,早7点与晚9点服用;阿莫西林:1 g/次;克拉霉:0.5 g/次,均早餐与晚餐1 h后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木香顺气散与恒温雷火灸治疗,木香顺气散:8 g/次,三餐前开水冲服;恒温雷火灸:取双侧足三里、神阙、中脘四穴,1次/d,10~20 min/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转阴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17及PGI、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G-17、PGⅠ、PGⅠ/PGⅡ比值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PGⅡ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G-17、PGI、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可促进患者血清G-17及PG水平的提高,避免胃黏膜进一步萎缩,提高了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扶正活萎汤治疗气虚络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气虚络瘀型CAG患者根据SPSS软件随机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扶正活萎汤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和病理疗效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及胃泌素(G-17)等结果差异。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胃镜疗效、病理学组织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GⅠ、PGR水平明显升高(P<0.0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1.8%,高于对照组68.8%(P<0.05)。结论 扶正活萎汤能够有效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组织学病变,促进黏膜修复,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GⅠ、PGⅡ、PGR、G-17等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功能(胃蛋白酶原Ⅰ,Ⅱ及PGR、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Hp)感染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溃疡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经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诊断为胃溃疡、胃癌,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113例,分为胃溃疡组65例和胃癌组48例,选择体检均合格的健康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R、胃泌素-17等血清胃功能指标,采用C14呼气试验检测Hp。结果胃溃疡组和胃癌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升高(P0.05);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胃癌组比较,胃溃疡组PGⅠ、PGR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胃溃疡组、胃癌组的血清G-17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GⅠ、PGⅡ、G-17等血清胃功能指标联合Hp指标的测定并经过NBI-ME进一步测定在胃溃疡及胃癌诊断及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的血清学检测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检测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G-17水平,计算PG Ⅰ/PG Ⅱ比值(PGR),并对患者进行胃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根据血清PG Ⅰ、PGR、G-17将受检者分为A[G-17(-)PG(-)]、B[G-17(+)PG(-)]、C[G-17(-)PG(+)]及D[G-17(+)PG(+)]4组,根据胃镜检查将受检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结合内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受检者血清PG和G-17与胃癌的关系。再将D组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胃癌检出率的差别。结果受检者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共17例(3.4%),浅表性胃炎112例(22.2%),萎缩性胃炎376例(74.5%),胃癌检出率为3.4%(17/505)。A、B、C及D 4组分别为295例(58.4%)、21例(4.2%)、151例(29.9%)和38例(7.5%),4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1.0%(3/295)、4.8%(1/21)、2.6%(4/151)和23.7%(9/38);D组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 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G、G-17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联合Hp检测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复康Ⅱ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四联杀菌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标准四联杀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胃复康Ⅱ方口服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胃泌素17(G-17)等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胃镜和病理组织的改善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根除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43/46),对照组为78.9%(30/38),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镜检查方面:治疗后,治疗组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胆汁反流、红白相间、血管网显露的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异型增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p根除情况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Hp根除率为81.3%(26/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学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PGⅠ、PGR、G-17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GⅠ、PGR、G-17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治疗后PGⅡ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复康Ⅱ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胃镜及病理组织表现,有效促进Hp根除、胃黏膜修复和胃酸分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于江西省乐平市中医医院和江西省乐平市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90例胃部不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胃癌组(38例)、萎缩性胃炎组(30例)及进展期胃癌组(22例),另选择30名均为同期于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入对照组。对比各组检查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蛋白酶原Ⅱ(PGⅡ)、G-17、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对比各组Hp阳性检出率,以及不同性质Hp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组及进展期胃癌组PGⅠ、PG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G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早期胃癌组及进展期胃癌组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46、18.472、16.345、19.326,P均<0.01);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60),且早期胃癌组与萎缩性胃炎组PGⅡ及PG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s,PG)Ⅰ、PGⅠ/PGⅡ比值(PGR)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评价其能否作为筛查萎缩性胃炎(AG)的指标,探讨胃癌高危人群的非侵袭性血清学筛查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200例。通过内镜和病理诊断确诊将其分为胃癌组9例、慢性非AG组38例、慢性AG组42例(根据病变分布分为胃窦萎缩组13例、胃体萎缩组15例、全胃多灶萎缩组14例)、正常对照组111例,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及G-17水平,比较四组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慢性AG组不同萎缩部位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结果:慢性AG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PGR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AG组G-17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胃癌组与慢性非AG组G-17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胃癌组G-17水平低于慢性非AG组(P0.01);胃体萎缩组和全胃多灶萎缩组PGⅠ、PGR水平均低于胃窦萎缩组(P0.01),全胃多灶萎缩组和胃窦萎缩组G-17水平均低于胃体萎缩组(P0.01)。结论: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可用于AG的筛查,血清PGⅠ、PGR水平降低同时G-17水平显著降低对胃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及相关炎性因子变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治愈率及安全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胃痛、胃胀、胃酸、纳差等临床证候积分明显降低,Hp阳性患者明显减少,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GⅠ、PGⅡ及G-17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胃苏颗粒联合四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Hp(+)CAG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61)。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胃粘膜病理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32(IL-3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PGⅡ血清水平。同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Hp清除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粘膜炎症、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病变活动度评分、血清IL-32、IL-6、HIF-1α、P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GⅠ、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四联法可有效改善Hp(+)CAG患者胃粘膜病变程度以及胃肠功能,缓解机体炎症,降低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促进CGRP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布拉酵母菌散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Hp相关性胃炎初治患儿13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个组,每组各45例。A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14天,B、C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分别从开始治疗的第1天起,加用布拉酵母菌散,疗程分别为2周和4周。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4周后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 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 PGⅡ)水平、临床疗效、Hp根除率。结果 3组治疗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B、C组治疗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血清PGⅠ、PGⅡ低于C组(P<0.05)。B组(93.0%)、C组(90.4%)临床有效率均高于A组(62.5%)(P<0.05)。B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C组(P>0.05)。B组、C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A组(P<0....  相似文献   

18.
杨游萍  梁冬艳  卢建伟 《海南医学》2022,(18):2340-2343
目的 研究血清胃泌素17 (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体检者胃部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行胃镜检查的1 02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p血清抗体试验结果,将342例Hp阳性者设为研究组,684例Hp阴性者设为对照组;再按照检查结果,将研究组分为胃部疾病组101例和非胃部疾病组24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受检者的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受检者的血清学检查指标;采用Spearmen秩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p感染与血清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比较胃部疾病组与非胃部疾病组受检者的上述血清学检查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p感染联合G-17、PGⅠ、PGⅡ对胃部病变初筛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受检者的PGⅠ、PGⅡ、PGⅠ/PGⅡ指标分别为(58.17±16.19)μg/L、(18.62±3.16)μg/L、(7.03±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45±25.03)μg/L、(22.96±3.78)μg/L、(16.51±...  相似文献   

19.
耿蕾  洪恩四  樊亚崑 《当代医学》2021,27(34):44-47
目的 探究小柴胡汤加减联合维生素B2治疗肝郁犯胃型慢性胃炎(CG)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肝郁犯胃型CG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2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中医证候评分、胃肠激素水平[胃泌素-17(G-17)、胃促生长素(Ghrelin)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动力指标[胃动素(MTL)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嗳气、胃痛、腹胀、食少纳差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G-17、Ghrelin、PG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MTL、Ach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柴胡汤加减联合维生素B2治疗肝郁犯胃型CG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及胃动力,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吕斯琦 《当代医学》2021,27(5):128-129
目的 探讨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通络汤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PGⅠ、PGⅡ、G-17水平均有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实施健脾通络汤治疗,可有效抑制患者胃黏膜萎缩,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