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胃主通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人体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常,是大部分脾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肝与心在脾胃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肝与心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的密切联系。肝与心在调节情志活动上的作用紧密相关。在临床上,甘教授主张在治疗脾胃病健脾和胃的同时重视肝心同治。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是不容忽视的治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李永寿教授疏调肝木法治疗脾胃气机升降的经验。李永寿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脾升胃降,中焦气机顺畅,肝气宣达,脾胃升降和顺;肝藏血,主疏泄,厥阴通过任脉与胞宫相连,司血海,调胞脉,肝主冲脉,致月经不调;情志不遂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以"疏调肝木、气机和畅、脏腑自安"为基本治疗原则,再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加减,常用"疏肝解郁和胃、疏肝理气化痰、平肝降逆止呕、抑肝扶脾止痛、培土抑木止泻、疏肝益气健脾、滋阴疏肝和胃、疏肝除湿散满、清肝散郁和胃、化瘀疏肝和络、疏肝涤痰安神、疏肝理气利水法"治疗肝木不调诸病,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胃病长于肝胃同治,胃痛治肝,必先调肝气,以疏肝理气治疗胃痛,调理脾胃气化,从根本改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5.
席彩萍 《甘肃医药》2012,(2):125-127
跟师学习,总结所长;介绍李永寿教授疏肝通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李永寿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胃人体气机之枢纽,"以降为用",强调"疏肝和胃、理气通降"为基本治则,再根据临床辩证的不同加减;常用通补脾胃、柔肝养胃、清胃泻火、清热化湿、温清并用、活血化瘀6法治疗,临床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和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涉及临床各科,以慢性病为主。和法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脾胃、疏肝解郁、调和肝脾、调和肝胃等。王立忠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擅用和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比如:和胃祛痰治疗眩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和解少阳治疗发热;疏肝解郁治疗情志病;调和心神治疗失眠;调和阴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等等,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导师运脾调肝法治疗儿童慢性腹痛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导师临诊,从辨病、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分析导师运脾调肝法治疗儿童慢性腹痛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导师认为,治疗儿童慢性腹痛须病、证结合。本病基本病机不离中焦虚弱、气机失调,临床以脾虚气滞证多见,病位责之脾胃与肝,临证注重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调补固本,主张治须"肝脾同治"。以"运脾调肝"为治则,经验方由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专病专方,根据兼夹证灵活参变,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所附小儿慢性腹痛医案1则,以运脾调肝理气止痛为主,辅以消食和胃,调治1月,患儿腹痛症状得除。[结论]运脾调肝法为治疗儿童慢性腹痛有效治法,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9.
单兆伟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临床上较为常见 ,吾师单兆伟教授在研读古籍文献的基础上 ,潜心研究数十载 ,并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搜集和探讨研究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变部位、病机关键和治疗法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现择要如下 ,以飨同道。1 肝为病之源 ,胃为病之所吾师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之后 ,用叶天士的“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来概括本病的发病部位 ,认为本病病变部位在胃 ,与肝密切相关 ,并强调此处胃当理解为脾胃之功能 ,肝脾胃同居中焦 ,脾胃乃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吸收水谷之精微 ,并顺降于肠 ,…  相似文献   

10.
杜克宽认为小儿湿疹病位在脾胃,病因为脾胃失健,发病与心、肝、肺多脏相关,病理因素在于湿邪为患,可夹热、夹瘀、夹虚,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之证,强调"湿为阴邪"学术观点,不主张单纯清热除湿,善用温药,温运脾阳为主,强调标本同治,兼顾清热除湿、养血活血、抑肝扶脾、补肺益气法。  相似文献   

11.
清代杰出医家叶天士,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建树,笔者通过研读和总结叶氏的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其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重视脾胃分治、胃阴学说、营卫交损建其中、通补阳明、胃络理论、肝胃同治等思想,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具有拓展性贡献,同时也对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象宸教授基于《内经》的胃气理论及三焦论述,结合《伤寒杂病论》及李东垣等医家脾胃思想,提出其胃—三焦理论,认为从解剖位置上三焦附胃,与胃相通,从功用关系上,相协为用,助行胃气,通行胃中元气,助胃通行营卫,参与行水布津;助胃联系脏腑。对于胃痞之病机认为是脾胃三焦同病,其观点源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提出理脾和胃、通和三焦法,并认为仲景疗痞诸方多乃脾胃三焦同治之方。  相似文献   

13.
根据脾胃病理特点,提出辛甘入脾,辛苦入胃;治脾当用温升,治胃宜用苦降的用药规律。同时强调升脾兼顾降胃,降胃佐以升脾。脾胃同治,当温升与苦降并用而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4.
临床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痞满、反酸等脾胃系统疾患,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此类病人多伴见夜卧不安,导师常以黄连、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变证之痞证篇中,张仲景用泻心汤及其加减治疗诸"痞",其"泻心治脾胃"实为"泻心而治肝之郁热",是"实则泻其子"五行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临证运用"泻心"之法治疗脾胃病,需要谨慎审察辨别,切不可滥用。"泻心"以助调肝,进而治疗脾胃疾病,需辨明其为肝气犯胃、郁久化火的实证方可运用。  相似文献   

15.
参苓白术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临床常用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贾六金教授在继承钱乙"五脏虚实补泻"学术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证治",逐步形成了"五脏证治,突出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临床上,遵循"异病同治""证同治同"的治疗原则,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内外妇儿诸多疾病,一方多用,疗效可观,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维优势。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机复杂且不易治愈,临床以腹胀,胃痛,胃酸,呕吐等症状为多见。陈以国教授潜心医学三十余载,勤研岐黄,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在临床上辨证诊断善从舌脉入手,在症脉不符时往往舍症从脉。临床上将脾胃病分为肝脾失和、肝胆胃郁热、脾胃虚寒、脾胃不足、肺胃积热、瘀血络阻6型。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重在调肝,从肝论治,主要有调肝运脾、调治寒热、调和气血,强调肝之疏泄条达,脾之升清,胃之和降的特性,以和缓为准绳,时时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述,梳理培土生金法的脉络,根据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分析培土生金法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当以脾胃亏虚为发病之本,以痰浊上犯为发病之标,肺气受损,宗气与卫气不足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培土生金”之法,通过健运脾胃,杜绝生痰之源;补充宗气与卫气生成之本,恢复已伤之肺气,达到标本兼治之效。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黄芪建中汤等皆宗“培土生金”之旨,疗效甚佳。[结论]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通过健运脾胃治疗肺脏之伤损,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蒋凯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对"胃以降为补"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见地。其治疗脾胃病主要从降胃、疏肝、通便三个方面着手。临床胃痛、胃胀等胃部不适病证,蒋氏常用降胃之法,此即"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胃以降为补"之理。脾胃病在治脾胃的同时,必须辅以疏肝,"治肝可以安胃"。攻下法机理之一是使邪通过肠道排出,是直接祛邪之法,机理之二是宣畅脏腑经络之气,使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得以恢复正常,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得以逆转。  相似文献   

19.
颜正华教授临证善于治疗胃痛,根据9种不同证型拟出9种不同治法.其中疏肝和胃法重在肝胃同调,是颜教授临证应用时贯彻始终的治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温阳止痛法适用于脾胃阳虚兼伴疲乏无力.祛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渐生,阻滞脾胃气机之证.养阴和胃法适用于胃病中后期的胃热津亏证.活血治胃法适用于胃痛病久,出现瘀血阻滞之证.此外另有四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