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2)、B组(n=22)和C组(n=22)。A组采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1∶8),B组(1∶3),C组(1∶1)。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输血后,A组PLT、FIB均明显低于产前,APTT、TT、PT均明显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PLT、FIB均略低于产前,APTT、TT、PT均略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APTT、TT、PT与产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适合用于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后,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10、TNF-α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且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配比浓缩红细胞对急性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浓缩红细胞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病人,在外伤或手术引起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第一个24 h液体(平均3 000 mL,晶体+胶体)、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情况。根据输注量,将患者分为A组(液体+浓缩红细胞)、B组(血浆/浓缩红细胞=l/5)、C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2)。比较三个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A组输血后PT、APTT明显延长(P〈0.05),Fb明显下降(P〈0.05);B组输血后PT、APTT无延长(P〉0.05),但Fb下降(P〈0.05);C组输血后PT、APTT、Fb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浓缩红细胞合理配比能提高大量成分输血疗效,减少输血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血浆组、中血浆组、高血浆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液制品输入量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三组冷沉淀及红细胞输入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低血浆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浆组与高血浆组,Fbg值低于中、高血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时,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过低,易促使血液稀释性降低,应以1∶1的比例输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根据输注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5∶1;B组24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C组24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5。比较3组患者血制品用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 concentration,Hb)、D-二聚体(D-dimer,D-D)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红细胞、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A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及PLT、Hb、D-D水平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B组和C组患者PT、AP...  相似文献   

6.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温俊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7-1588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2,观察组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上升,且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PT、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失血患者输入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入比例的不同,将45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分成3组,每组15例,A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B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1∶2,C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观察三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三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24 h,A组Hb、Plt、APTT、PT-INR无明显变化,FIB水平高于输血前,且明显高于B、C组输血后(P<0.05);B组APTT、PT-INR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C组输血后较输血前Plt降低,APTT、PT-INR延长,FIB水平降低(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入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指导临床输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完成血制品成分输注的6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指导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4项检查指导输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血制品输注量、凝血状态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冷沉淀输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 h两组APTT、TT、PT均短于术前,FIB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 h两组APTT、TT、PT均短于术后1 h,FIB水平高于术后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两组间APTT、TT、P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检测指导临床输血可减少血制品输注量,以及降低术后再出血率,优于常规凝血4项检测指导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观察和分析在凝血测定过程中,影响凝血测定结果 准确性的常见因素.②方法 对采血量合格的凝血标本在不同放置时间和离心条件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③结果 抽血量在1.6mL(8∶1)和2.0mL(10∶1)时,PT、A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血量在1.4mL(7∶1)和1.2mL(6∶1)时,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4h,APTT、TT测定结果 与即刻测定结果 差异有显著性(P<0.05),P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8h、24h,PT、APTT、FIB、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5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15min和20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凝血试验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减少误差,为临床科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FFP∶RBC为1∶2.5比例输血,观察组按FFP∶RBC为1∶1比例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PLT)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P与RBC按1∶1比例输注用于产后出血患者可改善其凝血功能指标、PLT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浓缩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比例在创伤大输血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7例创伤大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比例不同分为A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1)27例,B组(1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1.5)41例,C组(1.5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24例以及D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45例,比较四组患者输血后效果以及对预后影响。结果:经过观察四组患者输血情况看出,输血前四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输血后发现D组患者PT、APTT以及INR水平均高于A组与B组(P0.05);四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D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明显比其他三组低,SOFA评分高于其他三组(P0.05);A组输注浓缩红细胞量比其他三组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大输血患者采取合适输血比例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水平,其中1.5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比例效果更好,提高预后效果,促进疾病稳定。  相似文献   

17.
陈德兴  李义平 《广西医学》2021,43(23):2804-2808
目的 探讨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实施抢救中需大剂量输血的20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 U),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和血栓弹力图指标[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α)、凝血最大振幅(MA)],以及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总量、各成分输血量、输血临床疗效、住院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 输血治疗结束24 h后,两组患者的APTT、PT及TT均较输血前延长,FIB水平较输血前降低,R值、K值均高于输血前,α值、MA值均低于输血前,而观察组APTT、PT、TT、R值、K值均低于对照组,FIB水平、α值、MA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异体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的输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输血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需要大剂量输血治疗的危急重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成分输血(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U)疗效优于全血输血,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9例,按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血组108例和异体血组9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自体血组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少于异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冷沉淀少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PT、PT-INR、APTT、FIB、TT计数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输血不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四项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分为A组(早期早产儿,30例)、B组(中期早产儿,40例)和C组(晚期早产儿,50例),选取同时间段4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四项[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及FIB(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对照组APTT、PT及TT水平均低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足月新生儿,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降低,检测该类患儿凝血四项水平,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白晓  李军民  张红  张芙蓉 《重庆医学》2013,42(17):2011-201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5例输血量在8u以下(不含8u)患者(A组),42例输血量在8~16u以下患者(B组)分别进行输血前和输血后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血后24h与72h相比凝血功能也有明显变化(P<0.05)。与A组输血后24h比较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在8u以上时,可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以纠正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