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的性别差异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左室肥厚(LVH)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随血压昼夜节律及性别不同存在差异[1].血压参数与左室重量、室间隔厚度的相关性在两性间也不完全相同.我们用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相结合的方法对20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血压昼夜模式及性别对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对确诊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的60例高血压患者,杓型和非杓型各30例的UCG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杓型高血压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高于杓型高血压。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并发左室肥厚(LVH)。LVMI的增加使心脏左室功能相应下降,射血分数与LVMI呈负相关(P<0.01)。本研究可能为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杓型及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左心室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高血压患者(杓型高血压42例和非杓高血压38例)行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定脂联素水平,分析其心脏结构指标的改变.结果 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低(P<0.01),血清脂联素与nSBP、nDBP均成负相关(r=-0.623,r=-0.656,均P<0.01).杓型高血压患者中,低脂联素组左心房直径、左室重量/体表面积较高脂联素组高(P<0.01),E/A较高脂联素组低(P<0.01);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低脂联素组左心房直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体表面积较高脂联素组高(P<0.01),E/A较高脂联素组低(P<0.01).结论 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高血压组脂联素较低.杓型高血压或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低脂联素者较高脂联素患者心室重构明显,非杓型高血压组合并低血脂联素患者,其心肌重构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杓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也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和厄贝沙坦150 mg分服组每天7:00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晚7:00服厄贝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杓型高血压和尿酸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和血尿酸的测定,将患者分成非杓型与杓型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非杓型与杓型两组之间血尿酸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杓型高血压患者往往有更高的血尿酸浓度。动态血压监测结合血尿酸测定,为早期预防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施慧达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晨7点与晚7点给予施慧达5mg,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对二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和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晚服组对控制夜间高血压与晨服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晚上服药对控制非杓型高血压优于早晨服药。  相似文献   

7.
雷莉 《吉林医学》2010,31(19):3047-3048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治疗的比较。方法:137例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比较各种血压参数。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正常血压杓型曲线达到93.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能达到平衡控制24 h血压,全面保护靶器管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施慧达不同时间给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施慧达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晨7点与晚7点给予施慧达5mg,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对二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和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晚服组对控制夜间高血压与晨服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晚上服药对控制非杓型高血压优于早晨服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赵本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58-1460
针对原发性高血压个体中非杓型血压模式与有关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女性、绝经期妇女、钠敏感、SA、睡眠质量、易怒、敌意、抑郁、压力、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与非杓型高血压有关.了解与夜间血压模式改变关联的潜在性因素有助于我们确定原发性高血压中的非杓型患者和具有潜在性器官损害的个体,通过对这些与非杓型高血压关联因素的了解,为进一步针对夜间血压节律变化开展干预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男性组27例,女性组19例.所有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不同性别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男性及女性的二尖瓣最大舒张期血流A峰速度较前下降,E峰速度/A速峰度比值(E/A)较前上升(P<0.05),但性别对A峰速度及E/A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无影响(P>0.05);性别对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左室内径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有影响(P<0.05),其中男性患者治疗后的LVEF呈上升趋势而LVMI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患者则相反.结论 氨氯地平对心脏结构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对男性的保护作用可能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4):314-3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487例(T2DM组)和T2DM并发EH患者450例(T2DM+EH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者14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对3组受试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I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肺动脉瓣环内径(PVAD)、右心房面积(RA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E峰)、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A峰)、E/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3组受试者RVIDD、R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IVST、LVPWT、LAD、PV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2DM+EH组患者IVST、LVIDD、LVPWT、LAD、PV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2DM+EH组患者IVST、LVPWT、LAD显著大于T2DM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T2DM+EH组患者E峰、E/A、LVEF显著减低,A峰均显著升高(P<0.05)。T2DM+EH组患者A峰、E/A显著低于T2DM组(P<0.05),但2组患者E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并发EH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及肺动脉增宽,心脏功能改变主要为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以舒张功能障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组均选用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用药10周,观察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组收缩压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86.67%,舒张压为60.00%和83.33%。结论:夜间服药不仅能24 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人选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清晨及晚上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治疗12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变化,并计算出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并于治疗期间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方法测量清晨血压,并计算出清晨血压平均值及达标率。结果12周后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高于清晨服药组(P〈0.05),且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无论是SBP还是DBP,晚上服药组均低于清晨服药组,且达标率较好(P〈0.05)。结论晚上服药组能更好地调整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并降低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17.
氢氯噻嗪和雷米普利联合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杓型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及理想浩疗方法。方法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5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氢氯噻嗪25m/d、氢氯噻嗪25mg/d合用雷米普利25-5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做动态血压监测及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田酮。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昼、夜牧缩压(dsBP,nSBP)和舒张压(dDBP,nDBP)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O.01.P<0.05);治疗前后及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差并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两组治疗后均使血压的昼夜节律从非杓型转为枸型,合用纽的降压作用优于单用氢氯噻嗪组,对夜间血压的降压作用更大,且可使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患者分为高龄组(≥80岁,76例)和非高龄老年组(〈80岁,124例)。比较两组的24h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T)及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左心房前后径(LAD)等心脏结构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速率(FS)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 24 h SBP和DBP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LVDd、LVDs和LAD显著高于非高龄老年组(P〈0.05),而高龄组LVPWd和IVST又显著低于非高龄老年组(P〈0.05)。EF和FS在高龄组和非高龄老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早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杨华  魏金龙 《中外医疗》2016,(14):20-22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共1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85例)和B组(85例),分别采用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A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54%(53/85),84.62%(55/85);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分别为31.76%(27/85),54.12%(46/85);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中发生头晕3例,头痛2例,面色潮红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9%;B组患者中发生头晕4例,头痛4例,面色潮红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均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并未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硝苯地平应用在促进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20.
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方法:采用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法,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依据昼夜不同时段(上午8:00,下午16:00,子夜0:00)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杓型、非杓型两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压昼夜变异曲线62例(72.1%)呈杓型,24例(27.9%)呈非杓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交感性指标增大,副交感性指标减小,LF/HF比值升高(P<0.05或0.01)。健康对照组在子夜时交感性指标最低,副交感性指标最高;杓型组具有此特点,而非杓型组不具有此种自主神经昼夜变化特点。杓型组子夜的LF/HF比值极显著小于白天(P<0.01),而非杓型组三时段的LF/HF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3时段的LF/HF比值均极显著大于构型组(P<0.001)。结论:非杓型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杓型组更重,已失去“子夜LF/HF比值小于白天”这一正常的自主神经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