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原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在我国85%的肺心病由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展而来,其中肺动脉高压是肺心病的关键发病学环节,而低氧又是形成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因此,阐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CHPH)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P53表达增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P53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减压低氧方法复制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取肺组织,常规SABC免疫组化法染色和Hoechst染色,观察P53表达的变化及细胞凋亡变化。结果P53在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壁中有少量表达,其中低氧3周组>低氧2周组>正常组。Hoechst染色显示肺组织凋亡细胞增加,其变化趋势与P53的表达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小动脉壁发生了增殖和凋亡,程度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P53表达增多,提示P53参与了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小血管重建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早在1904年Plumier观察到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其后在很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亦有同样发现。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结果使血流从低氧的肺泡区转移到通气较好的肺泡区,以改善通气灌注关系和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充分氧合。这本是机体的适应性代偿机制,但如果广泛的肺泡低氧(高原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则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急、慢性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病因,是高山病或肺心病的主要发病学环节。由于急、慢性低氧是最直接、最有效和可重复地诱发肺动脉高压的方法,因此大量的研究工作者均以低氧为手段来复制急、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以探讨高山病或肺心  相似文献   

4.
慢性低氧引起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建而致肺血管阻力持续升高,最终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是一种重要的肺动脉对低氧反应的中介物。本实验采用慢性低氧伴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观察H  相似文献   

5.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肺循环合成及分泌内皮素(ET)增加,且与肺动脉压力及肺循环量呈正相关。在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及高原性肺动脉高压中,均有肺循环内ET合成及分泌增加,且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提示肺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各种肺动脉高压时肺ET分泌增加的共同机理,抑或两者互为因果。ET参与了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结构重构形成中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不同节段肺内动脉uⅡ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低氧1周和2周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标R/(L+S)、肺动脉相对中膜面积(RMA)和相对中膜厚度(R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低氧2周组大鼠各节段肺内动脉内皮细胞中uⅡ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7.75%、32.50%、39.63%(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与呼吸性细支气管伴行的肺动脉内皮细胞uⅡ表达与mPAP呈显著负相关;各节段肺动脉内皮细胞uⅡ表达分别与各级肺动脉RMA、RMT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研究表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结构重构形成过程中,肺内动脉内皮细胞uⅡ表达呈现明显下调;推测uⅡ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源性心肌病(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胸部疾病或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有心室肥厚、扩大,晚期出现右心衰竭的一种心脏病,是老年性呼吸-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我院自2004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8例,其中肺心病晚期27例,现结合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时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的变化。方法: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氧组,每组各9只。常压低氧2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 [RV/(LV+S)],观测肺血管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且以放免法测定血浆中PAMP含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AMP表达,以原位杂交检测肺组织中肾上腺髓质素(ADM) 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组大鼠mPAP及RV/(LV+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型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电镜下,肺腺泡内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内弹力层粗细不均,平滑肌细胞肥厚、向合成表型转化。并且低氧组大鼠血浆PAM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动脉PAMP表达和ADM 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结论:低氧后肺动脉PAMP表达和血浆PAMP含量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低氧时肺血管内皮细胞及肺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改变。方法:利用常压低氧舱复制大鼠慢性低氧模型,使用电镜技术观察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采用还原型辅酶Ⅱ硫辛酸脱氢酶(ND)细胞化学染色及NOS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OS的改变。结果: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肺动脉肌化,随着低氧时间延长,血管内皮细胞NOS蛋白表达递增,但一氧化氮(NO)作用反而减弱。结论:慢性低氧可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肺内NOS含量和活性增加及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的作用减弱,以致肺动脉发生肌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慢性肺损伤的对抗作用。方法: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3组:正常对照组,低氧组,氨溴索干预组。后 2组大鼠制成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检测肺动脉平均压及血液和肺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过氧化脂质(LPO)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各组随机选取 10只大鼠,取其右下肺叶做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肺组织和肺血管损伤的情况。结果:低氧组大鼠血液和肺组织SOD和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浆和肺组织L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 <0.01);氨溴索干预组大鼠血液和肺组织SOD和NO水平明显高于低氧组,而血液和肺组织LPO水平明显低于低氧组(P均 <0.01),氨溴索干预组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低于低氧组(P <0.01);氨溴索干预组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病变明显轻于低氧组,管壁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和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明显低于低氧组(P <0.01)。结论:慢性低氧大鼠体内存在着氧化/抗氧化失衡,可能是肺组织和血管损伤的原因之一;氨溴索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它的应用使内皮细胞的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分对照组(C)、单纯低氧组(Hy)及每天皮下注入764-3(50mg/kgBW)处理低氧组(764-3+Hy)。动态观察了常压低氧大鼠肺动脉压(PAP)、肺动脉中羟脯氨酸(HP)含量的变化及形成肺动脉高压时肺血管中Ⅰ/Ⅲ型胶原比值和肺血管顺应性.每组各时间点为9~12只大鼠.发现Hy组PAP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氧3、7、14、21天时(以下均按此顺序)C组与Hy组PAP分别为2.65±0.12、2.59±0.10、2.59±0.10、2.76±0.11kPa(X±SE,下同)及3.09±0.20、3.43±0.19、3.52±0.11、3.62±0.12Pa(与对照组比P<0.05,P<0.01,下同).764-3可明显缓解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AP  相似文献   

12.
钟海波  曾瑜  汪得喜 《医学信息》2008,21(8):1362-1363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t pulmonlale,CCP)患者血清脑钠肽前体(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0例老年慢性肺心痛患者血清pro-BNP水平,并与肺动脉压(PASP),右室内径(RD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慢性肺心痛患者血清pro-BNP水平与肺动脉压,右室内径成正相关,与LVEF水平及PaO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痛患者血清pro-BNP水平升高,可能与缺氧、肺动脉高压(PAH)及LVEF等因素有关:对肺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鉴别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CP)是指由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该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平均患病率为0.48%,病死率在15%左右。近年来,从红细胞变形性及凝血功能等方面对CP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91例CP患者凝血功能和静脉血中棘形红细胞进行检测,并对两者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了豆油和猪油对大鼠肺血管反应性和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大鼠进高脂饮食2月后,常压缺氧14天。缺氧时吸入气O_2浓度为10±0.5%,每天缺氧8小时。结果喂含15%豆油的高脂饮食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pa,肺血管阻力(PVR)和肺血管对急性缺氧的反应性(△PVR%)均显著高于缺氧对照组,右心室肥大也较缺氧对照组严重。喂含15%猪油的高脂饮食或含7.5%豆油加7.5%猪油的高脂饮食的大鼠的Ppa,PVR,△PVR%以及右心室肥大程度与缺氧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差别。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在慢性常压缺氧后均增高,但不同的高脂饮食对其影响不大。实验结果提示,富含豆油的高脂饮食增强大鼠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加重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5.
低氧大鼠肺血管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05)黄群华孙仁宇为了观察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B链及α、β受体基因表达及分布的变化,以阐...  相似文献   

16.
侯蜀涛 《医学信息》2010,23(17):3214-321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高,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此病发展缓慢,多见于老年人。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以慢性肺心病最为常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做好护理工作,进行健康宣教对缓解肺心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低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在肺血管重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蛋白激酶C(PKC)是细胞后信号通路之一 ,在低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多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羟脯氨酸含量,可溶性Ⅰ/Ⅲ型胶原比值及肺血管顺应性。发现随低氧时间的延长,HP增加越多。而胸主动脉中HP含量无明显改变。低氧21天时所测定的可溶性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升高。低氧14,21天时肺血管顺应性显著下降。复常氧一段时间后升高的PAP及HP含量可自然恢复。764-3处理可部分阻止低氧所致的上述变化。提示肺血管中胶原,特别是Ⅰ型胶原合成增多在维护肺动脉高压中起重  相似文献   

19.
白藜芦醇苷对低氧大鼠肺血管构型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苷对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肺血管构型重建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理。方法:29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加白藜芦醇苷(PD)组。各组内按照肺小血管外径分为I组(30μm-100μm)和II组(101μm-200μm)。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压力(mPAP)、微量滴定法检测血浆和肺匀浆中磷脂酶A2(PLA2)活性、光镜下观察肺小血管中膜厚度(MT%)和中膜面积(MA%)的变化。结果:低氧3周后大鼠mPAP、血浆及肺匀浆中PLA2活性、肺小血管MA%、I组MT%显著高于对照组,II组MT%无显著性改变。低氧加PD预处理后上述改变明显轻于单纯低氧组。结论:PD可有效防治慢性常压低氧性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其机理与抑制大鼠肺血管构型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苷(PD)对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及肺匀浆中磷脂酶A2(PLA2)、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 方法: 29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加PD组。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力(mPAP),观察右室/左室+室间隔重量比值(R/L+S)、血浆及肺匀浆中PLA2活性、NO和ET-1含量的变化。 结果: 低氧21 d后大鼠mPAP、R/L+S、血浆及肺匀浆中PLA2活性和ET-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D预处理组上述变化可受抑制或减轻。 结论: PD可有效防治慢性常压低氧性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其机理与抑制PLA2活性及ET-1释放,促进NO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