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胖对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215例患者,其中100例体重指数(BMI)≥25 kg/m2(肥胖组),115例BMI25 kg/m2(正常体重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肥胖患者72例(72.00%)术中出血量60 mL,58例(58.00%)手术持续时间220 min,其中20例(20.00%)发生SSI;正常体重组中仅30例(26.09%)术中出血量60 mL,20例(17.39%)手术持续时间220 min,8例(6.96%)发生SSI。肥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SSI发病率高于正常体重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正常体重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SSI发病率较高,肥胖、手术持续时间长、出血量多是结直肠患者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的208例病例,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与发生SSI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是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占88.24%;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5 h(P=0.001;OR=9.231)、术前空腹血糖>6.1 mmol/L(P=0.032;OR=2.555)、高密度脂蛋白<1.03 mmol/L(P=0.023;OR=2.098)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腔镜手术(P=0.011;OR=0.092)则是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手术时间、术前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和是否腔镜手术是SS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106例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规定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并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结果 106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6株占55.2%,革兰阳性菌56株占35.8%;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5.0%、11.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9.4%;表皮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均为12.5%。结论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最易受到革兰阴性菌感染,将药物联合治疗则比单独使用一类药物效果更好,对结直肠癌手术后感染病原学及药敏进行分析,对于疾病的预后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湖北某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统计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例数并于感染部位进行样本采集,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种类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38例(23.75%);感染位置位于浅部切口30例(78.95%),深部切口6例(15.79%),器官腔隙2例(5.26%)。本研究中,共检出革兰氏阴性菌38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依次为68.42%,13.16%,10.53%,5.26%及2.63%;检出革兰氏阳性菌10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检出率依次为40.00%,30.00%,20.00%及1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持续时间≥4h及体质量指数(BMI)≥24kg/m2是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BMI和手术持续时间,临床上应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积极防范措施,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217例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统计感染率和病原菌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2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1.98%;检出革兰阴性菌20株占76.92%,革兰阳性菌6株占23.08%,分布最多的两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4.61%,铜绿假单胞菌占19.23%;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Dukes分期、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类别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类别无关.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根据其相关感染因素,开展合理有效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5月370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症类型、临床分期、感染例数、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等,对感染影响因素总结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82例,感染率22.16%,均感染于术后311d,平均(6.97±3.11)d;82例感染患者中直肠癌37例占45.12%,结肠癌45例占54.88%;肛门至肛门至会阴切口感染13例占15.85%,腹部切口感染69例占84.15%;器官腔隙感染1例占1.22%,深部切口感染16例占19.51%,浅表切口感染68例占82.93%;共分离出104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80.77%;革兰阳性菌占19.23%;影响感染发生率的因素有糖尿病史、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临床分期。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容易在手术部位发生感染,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影响因素有合并糖尿病、肥胖、长时间手术等,应予以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特点,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5月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85例,分为SSI感染组(n=18)、未感染组(n=6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SSI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8例S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四环素、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均耐药;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切口类型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白蛋白水平、补充益生菌为保护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得到的9个相关因素建立SSI预测模型,其预测SSI的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69,该模型SSI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SSI易受较多因素影响,且SSI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经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符合度,对筛选结直肠癌术后发生SSI高危人群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不同营养状态的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江北医院因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的95例营养不良、超重或肥胖的营养状态异常病人,选取同期行同种手术治疗的141例营养正常的结直肠癌病人作为对照,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相关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11年12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1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感染组57例,非感染组462例;病原菌鉴定采用ATB细菌鉴定仪,相关因素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1.0%,共检出66株病原菌,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2株占48.5%、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占13.6%、表皮葡萄球菌7株占10.6%;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手术持续时间、术后造瘘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腔镜手术则是独立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根据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SA评分与手术时间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某院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SA评分与术后发生SSI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检验ASA评分对患者发生SSI的风险评估效能,并比较不同ASA分级下手术时间长短对SSI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结直肠癌手术患者430例,其中结肠癌手术243例,直肠癌手术187例;男性238例,女性192例。57例患者发生SSI,SSI发病率为13.26%。随着ASA评分的升高,患者SSI发病率逐渐增加。ROC曲线分析显示,ASA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06,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风险ASA评分组,手术时间≥ 180 min的患者SSI发病率高于手术时间<180 min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A评分能够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SSI的风险,外科医生在术前应重视并改善患者的全身状态,尽可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以降低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47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按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为A组:切口感染组105例,B组:切口无感染组442例,比较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联合用药情况,再将所有患者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为:>72h组和<72h组,比较2组切口感染率。结果 A组术后用药时间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组的切口感染率,高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多联合用药并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外科医师应该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结直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SSI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6月—2016年6月某院胃肠外科结直肠手术患者,对影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7例结直肠手术患者中,67例发生SSI,SSI发生率为16.8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低清蛋白、手术医生年资5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NNIS评分高5项因素是结直肠手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手术SSI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老年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数学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感染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34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1034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5.8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II/III类手术切口、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7 d是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老年骨折患者术后SSI的预测模型为:Logit(P)=2.438+0.641×(年龄)+0.581×(手术时间)+0.504×(II/III类手术切口)+0.482×(受伤至手术时间)+0.653×(引流管留置时间)+0.543×(住院时间),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验证试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为0.760~0.919,随机抽取100例进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验证其总准确率为76.00%。结论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II/III类手术切口、受伤至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7 d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SSI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Risk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urpose of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risk control programme based on risk assessment, new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the presence of a surveillance programm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SI).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3, 167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a total of 183 SSIs. Data were collected on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intra-operative data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cluding complications, infecting organisms, SSI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is serie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SSI was 5.6%. The mean age of affected patients was 65.1 years with a range of 20–87 years. Mean intensive care and hospital stay for SSI was 3.6 days and 18.8 days, respectively. Total mortality was 4.8%. Many risk factors were encountered, some of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bidity. The majority of SSIs were treated by 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N=81), which gave few side-effects and good clinical results. After starting the surveillance programme, a steady decline in prevalence was observed from 8.9% to 3.9%. This series adds to the evidence that SSI afte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is a major but mainly preventable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isk factor assessment, application of novel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an adequate surveillance system all increased patient safe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方法采取全过程跟踪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共监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57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4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43%。手术部位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手术持续平均时间分别为(412.86±162.34)min、(309.10±130.35)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4);两组ASA分级评分平均分别为0.642和0.5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8,P=0.56)。医生的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1.61%~4.16%,调整后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2.37%~5.70%。结论手术时间延长是心脏外科手术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生经验和手术熟练程度以及对无菌操作的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