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外脑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并均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得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83.75%患者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包括形态及直径)67例(83.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所有患者均给予1年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其中支架内再狭窄15例(18.75%),与未发生再狭窄几率8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英国生物技术公司和英国国际生物相容性公司的有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巴马司他 (batimastat)非连续涂层的血管支架投入开发。为防止冠脉成形术的病人发生再狭窄 ,在美国和欧洲开始进行巴马司他血管支架的临床研究 ,在欧洲和美国分别名为BRILLIANT和BATMAN的临床试验。研究将评价巴马司他血管支架的安全性和效果 ,该支架使用了生物相容性公司的支架释药技术。 1996年由于巴马司他注射部位疼痛和副作用 ,放弃了治疗癌症的用途。 2 0 0 1年 2月 ,当两公司联合进行新适应证的开发时 ,巴马司他被重新启用 ,用于血管支架…  相似文献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均广泛用于治疗外周及心脑血管狭窄性疾病,但术后再狭窄(RS)发生率达30%~50%,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目前国内外对预防再狭窄的研究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新的成形术和放射治疗等,前三者均未得到满意的效果,而放射线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效应,使再狭窄的防治获得良好的效果。放射治疗方式包括血管内和血管外照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蜊蛇抗栓酶抑制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对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再狭窄的防治寻找治疗药物。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用自行设计、全盛的C-myccDNA探针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血管内膜C-mycmRNA的表达与内膜血管平滑细胞(cscular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和内膜形成的关系。结果:C-mycmRNA表达于动脉受损后1周即达高峰并分布于增生的内膜全层,平均阳性细胞个数为29.23.min^-2,蜊蛇抗栓酶1周时对C-myc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平均阳性细胞个数为10.73.mm^-2。结论: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可能减少或阻止内明显病变的形成,有利于血管再狭窄的防治,研究显示蜊蛇抗栓酶对防治再狭窄有效。  相似文献   

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复杂的级联系统,该系统过量表达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R)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基于RAS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考虑RAS抑制剂有可能降低心肌血管重建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然而,有关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冠脉血管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的研究数据并不一致。在多数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并不能降低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相反,ACEI甚至与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再狭窄率升高有关;但选择性AT1R拮抗剂能降低PCI后的支架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不锈钢血管支架蛋白涂层和携带质粒DN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不锈钢冠状动脉支架上携带质粒基因,为心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支架表面用交联蛋白涂层;采用双官能团偶联剂将抗DNA抗体以化学键结合在蛋白涂层上.再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DNA免疫偶联: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体评价抗体与支架结合的稳定性,用体外细胞培养试验验证支架携带基因的转染效果。结果:交联蛋白涂层上化学键结合抗DNA抗体的量比单纯物理吸附高约15倍,支架上通过抗DNA抗体免疫偶联质粒DNA的细胞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物理吸附携带基因的支架。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在金属冠状动脉支架上用化学和免疫偶联携带质粒基因,实现了细胞培养中局部高效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再狭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南京鼓楼医院2004-2013年间收治的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73例,均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55.7±17.31)个月,记录其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前术后椎动脉直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等,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以及再狭窄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间28例出现再狭窄,145例未出现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16.2%.2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血管直径、支架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狭窄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颅外V1段、颅内V4段支架植入位置均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HR:4.31,95%CI: 2.99~18.76,P=0.042)为再狭窄危险因素.再狭窄组卒中发生风险明显高于非再狭窄,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再狭窄组卒中终点事件风险高(OR: 0.141,95%CI: 0.016~1.221,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高脂血症是再狭窄独立危险因素,再狭窄患者发生卒中事件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给予患者切除球囊血管形成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患者单纯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扩张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扩张后即刻,两组患者MLD、直径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MLD(1.89±0.21)mm长于对照组的(1.25±0.36)mm,实验组直径狭窄(31.74±17.65)mm短于对照组的(48.67±21.37)mm,实验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单纯药物涂层球囊具有良好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改善其临床指标情况,而且有助于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国际血管内治疗论坛上报告,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一新的不涂药的纳米薄的聚合物涂层支架可望解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和血栓形成。这种惰性物质涂层似乎能将支架在体内“隐藏”起来,阻止机体对异物的反应而引起疤痕形成。  相似文献   

10.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异常增殖是支架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主要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莪术提取物具有抑制VSMCs增殖,进而抑制支架后再狭窄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姜黄素和β-榄香烯,其可能的机制与抑制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1,HO-1)表达、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MAPK、Akt信号通路,阻滞细胞周期进程相关。该文就近年来莪术提取物调控支架后再狭窄VSMCs增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心血管死亡已是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冠脉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支架植入会带来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药物涂层球囊是近年新出现的介入器械,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研究进展,发现药物涂层球囊在复杂冠脉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急性心梗病变、冠脉弥漫病变及慢性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临床实践中,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后的内膜增生已成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能预防再狭窄。近年采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经皮置入金属裸支架后短期口服雷帕霉素能否减少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约40%的患者是血管狭窄引起的血流低灌注所致,内科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颅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低灌注性缺血性颅内脑血管病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颅内血管内成形术后扩张部位再狭窄甚至闭塞仍然时有发生,并成为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Kirsch等报道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为4%。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经皮经腔冠脉成形术后的血管再狭窄的机理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本文介绍血管再狭窄的形成机制和研究血管再狭窄的动物模型。研究中选择终点参数极为重要。测定血管腔径和壁厚以及一些血管的功能性参数,可了解血管损伤后管壁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药物涂层支架通过持续地向靶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释放抗狭窄物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预防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是雷帕霉素和紫杉醇支架[1].许多研究表明,雷帕霉素支架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略低于紫杉醇支架[2],但因患者本身因素对再狭窄的发生有重要影响[3],故该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涂层支架抑制冠状动脉内膜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涂层支架(TES)对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纯度为99%的川芎嗪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乙醇酸均匀喷涂于金属裸支架上,制成含川芎嗪200μg的涂层支架。对猪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左前降支中段随机植入TES或金属裸支架(BMS)一枚,术后第28天复查造影,并对支架段血管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分析。结果:10头猪(BMS对照组5只,TES组5只)顺利完成复查。28d定量冠脉造影显示晚期管径丢失TES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1);TES组支架段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亦明显减小(P<0.05)。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2组血管损伤评分和支架内面积相近(P>0.05),但TES组新生内膜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及PCNA指数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川芎嗪涂层支架明显抑制支架内新生内膜增殖,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7.
宿连玲  刘道祯 《医药导报》1995,14(5):226-226
报道双嘧达莫在血管拾桥术后,血管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心脏瓣膜移植、脑血管病防治、心肌梗塞的预防、抑制动脉继样硬化形成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进入了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其为解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再狭窄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雷帕霉素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制G1期至S1期的细胞分裂,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过渡增殖及迁移,减轻炎症反应而减少再狭窄。本文旨在总结我院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Cypher)的初步经验,进一步了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PCI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简称PTA)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的膜状闭塞已经取得满意的疗效,置入血管内支架,可防止术后血管再狭窄,但对其并发症的防治,则文献报道较少。自1996年起笔者等开始进行血管内支架的临床研究,在PTA的基础上,向下腔静脉内置入支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及普通支架,每组32例。均在主支血管植入支架,部分分支血管仅作球囊扩张,不植入支架。观察两种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1~6个月随访期间的血管再狭窄率及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手术成功率两组均为100%,术后主支血管管腔无残余狭窄;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主支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支架组为2例(6.3%),普通支架组为12例(3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字2=9.1,P<0.01)。术后6个月因临床事件而被迫再次行介入治疗者,药物涂层支架组为3例(9.4%),普通支架组13例(40.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字2=5.1,P<0.05)。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中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可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显著减少再次血管重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