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分析HSP患儿易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皮疹、关节疼痛、消化道症状、尿常规检查、24h尿蛋白定量、血D二聚体作为临床观测指标。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紫癜肾组年龄较尿检正常组高;男孩、皮疹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并发肾损害;皮疹分布范围广、皮疹反复次数多,伴腹痛及(或)消化道出血者易并发肾损害,血D-二聚体高者易并发肾损害,与发病季节、关节疼痛无关。结论对有高危危险因素的HSP患儿应密切观察,建议做肾脏病理检查,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止血分子标记物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HSP患儿根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并以2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两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D-D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这种变化在肾炎组更为明显。恢复期,两组患儿血浆D-D水平均显著下降,较发病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SP患儿存在高凝状态,具有肾炎表现者则更具此倾向。通过对此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的了解HSP的病理基础,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并为临床采取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危重患儿血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按照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患儿血中D-二聚体和CRP水平,统计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随着PCIS分值降低,患儿病情加重,D-二聚体与CRP含量增加;不同组间D-二聚体及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IS与D-二聚体、CR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8,-0.413,P均<0.01.结论 D-二聚体和CRP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两者在血中的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可作为早期识别危重症患儿及评估危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两组患者禁食高嘌呤食物3 d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并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对患者血清血尿酸(UA)、Fig、D-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缺损与UA、Fig、D-D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和Fig、D-二聚体均较正常人高,且其病情轻重与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有关。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37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其中死亡9例,存活28例;20例一般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入院时D-二聚体值,死亡组、存活组与一般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入院治疗3d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7d较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3d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值的高低与DIC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DIC病情发展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多发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汝斌  李岷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395-3396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根据AIS-90分类.对多发伤进行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结果:多发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92.7%(217/234),严重多发伤患者(ISS≥25)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P〈0.05)。结论:多发伤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积极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陆化  张继斌 《江苏医药》1995,21(10):663-664
用ELISA法测定32例血栓性疾病及高凝状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值的浓度,结果表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梗塞(BI)、急性心肌梗塞(AMI)、深静脉栓塞(DVT)、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明显高干正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出血倾向者,D-二聚体值也明显增高,并较其他组更明显,且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出血范围呈正比。APL伴出血临床尚未达DIC者,测定D-二聚体值增高有助于DIC前状态(preDIC)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与60例健康儿童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进行对比。结果 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为54.41%,FDP检测阳性率为52.94%。对照组60例中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均为阴性。在68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近50%患儿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可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对患儿进行出院后1年的随访,D-二聚体和FDP阳性结果组出现肾脏损害的占30.88%,阴性组出现肾脏损害的占2.94%。结论 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有指导作用,能及时判定患儿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D-二聚体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4.98±2.57)mmol/L,D-二聚体分别为(4.74±4.27)mg/L和(6.16±4.70)mg/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结论:血乳酸、D-二聚体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D-二聚体的改变,探讨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D-二聚体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60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 NSCLC患者早期就有血D-二聚体的异常升高,其异常改变对病情的发展、预后及疗效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血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4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D-二聚体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造影阴性组和冠脉造影阳性组,冠脉造影阳性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冠脉造影阴性组(P〈0.05),冠脉造影阳性组中冠脉多支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程度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检测在儿童脓毒血症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82例脓毒血症患儿,依据患儿入院28 d后的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49例)与死亡组(33例)。给予患儿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患儿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判断各指标对脓毒血症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死亡组患儿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儿童脓毒血症治疗中,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有利于有效的评估患儿病情,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D-二聚体(D—dimer,D—D)抗原含量在急性脑梗死(CI)、脑出血(CH)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及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水平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含量降低,TIA组D-二聚体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体内纤溶状态、纤溶活性的重要指标,在不同的疾病和病期有不同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与复发及判断病程、病期的参考指标;D-二聚体单独应用不能鉴别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6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者的血浆,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以区分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用ELISA法检测76例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dunnet-t法及Student-Newman-Kerul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1),各组与标准组之间分析显示(采用dunnet-t法):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标准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采用SNK法、即:Student-Newman-Keruls法):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均与中危组及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标准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及PCT水平,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血浆D-二聚体、CRP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D-二聚体、CRP、PCT水平重症肺炎组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死亡组高于生存组(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RP水平存在相关性(r=0.526,P〈0.01),且与预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30,P〈0.01)。PCT与预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766,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PCT水平与老年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D-二聚体及PCT水平可较好地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胡恩赑  刘刚  宋尉  张漩 《淮海医药》2008,26(3):213-214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及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1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和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D-二聚体及一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妊娠期高血压病情越重。妊娠期高血压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血清一氧化氨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手术治疗前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48例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和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照50例健康成年(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②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与48例(单纯性肠梗阻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经手术证实的21例肠坏死者与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纯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性肠梗阻组明显升高(P〈0.001)。②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无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分别为P〈0.05, P〈0.001, P〈0.001)。③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者(分别为P〈0.005, P〈0.001, P〈0.05)。④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8211, r=0.8546, r=0.6497;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值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则对绞窄性肠梗阻早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6 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 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 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 988.6 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 组[D-二聚体< 2 988.6 μg/L 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 例]和B 组(D-二聚体≥2 988.6 μg/L FEU,31 例)。B 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 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 组(均P<0.05)。2 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 988.6 μg/L FEU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其数值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和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间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及关节外表现,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D-二聚体与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患者ESR、CRP、肿胀关节侧数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且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患者关节外症状的发生率(血管炎、转氨酶升高、贫血)也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临床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二聚体、C反应蛋白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10例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依据肺炎严重指数(PSI)的不同从而判断严重程度,并将其分为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低死亡危险组和高死亡危险组,从而测定比较各组间患者的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死亡危险组与高死亡危险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判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同时对于该类疾病的远期情况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