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特征,评价DSA检查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对48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及代偿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的41例有明确的血管性病变.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常见血管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全脑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80例患者中发现68例有血管狭窄(85%)。其中狭窄程度≥70(例(35%),50%~70%的30例(37.5%),〈50例(12.5%),10例正常(15%)。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50例,占狭窄动脉的73.5%。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盗血5例。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观察斑块的性质,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全脑血管造影(DSA)和ABCD。工具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表现与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TIA发生卒中风险的原因。方法:128例TIA患者入院时根据ABCD。评分分组,高风险组58例,中低风险组70例,观察血管狭窄的程度和分布,血流代偿,溃疡斑块存在的情况。结果:高风险组狭窄≥70%的发生率为67.2%,高于中低风险组(51.4%)(χ2=6.242,P〈0.05);高风险组溃疡斑块的发生率为51.7%,高于中低风险组(38.6%)(χ2=6.027,P〈0.05),中低风险组血流代偿的发生率为77.1%,高于高风险组(65.5%)(χ2=5.913,P〈0.05)。结论:TIA高风险的可能原因为血管狭窄造成的低灌注和溃疡斑块微栓子脱落导致的栓塞,有血流代偿可能起了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0例TIA病人临床资料。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共1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8倒,症状发作时间5分钟-1小时,经颈动脉彩超、MRA、CTA及DSA检查可显示大部分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和)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介入手术等治疗,1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结论: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小时,应积极进行规范检查及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病人,应早期行DSA检查,一旦发现责任血管高度狭窄,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TIA可反复发作缓解,部分病人以后发生脑梗死,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积极控制TIA,对及时有效预防脑梗死、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原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8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查舒张末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治疗方案采用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依那普利10mg/d,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75mg/d,肝素100mg静滴,或可用肝素50mg静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3~5d;疏血通6m1+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结果:临床分型颈动脉系统40例,椎基动脉系统48例;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152.8±12.2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81.8±8.0mmHg;舒张末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8±0.20mm;患者治疗后血压显著缓解,血脂和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随访6个月,总有效率93.2%。结论:高血压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降压、稳定血压,降低血小板的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阻止纤维蛋白形成,抗凝,稳定粥样斑块,改变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的短暂性供血不足,并经常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部位功能缺血,多在24h内恢复,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频繁TIA发作预后甚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为TI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1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患者出院后2年内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并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结果Hhcy组2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hcy组(64.58% vs 43.6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3.975,95%CI:1.548—10.206)。结论Hhcy与TIA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溶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的活性、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血浆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AI活性和D-D及FbG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A患者存在血浆纤溶功能异常,可能为TIA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E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oA),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4.
曹晋军  刘宽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00-290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方法.方法 46 例TIA 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扩容、扩血管治疗.结果 46 例患者治愈10 例,好转34 例,未愈2 例,治疗总有效率95.7%.住院天数6 d~15 d,平均8.5 d.结论 及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TIA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60.55%,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胆固醇水平、ApoE-B水平相关.青年TIA患者已有早期动脉硬化-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动脉球部多发,以等回声、不均回声斑块为主.结论TIA患者的颈动脉AS发生率极高,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血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5):291-294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W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行DWI、MRA、DSA及TCD检查.结果 43%的TIA患者显示小血管腔隙性梗死,其中8%的患者DWI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90%的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或)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48%MRA显示动脉狭窄或不规则.TCD对颈内动脉末端MCA起始部及水平段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性率为100%.结论 DWI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并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3D-TOF MRA可显示2-3级的脑动脉异常;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老年TIA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并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组(32例)及中重度狭窄组(16例),观察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1)无狭窄-轻度狭窄者血流速度(PSV)显著高于中重度狭窄者,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显著低于中重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狭窄-轻度狭窄者MMSE评分为(27.65±7.86)分,显著高于中重度狭窄者的(24.56±6.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各项指标比较,无狭窄-轻度狭窄者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显著高于WCST中重度狭窄者,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及持续性应答数显著低于中重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狭窄程度与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393,P<0.05),与WCST指标持续性应答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3,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PSV与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411,P<0.05),与WCST指标持续性应答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2,-0.05)。结论老年TIA颈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其认知功能间关系密切,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越明显,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除了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常规检测技术,还采用BAEP的高刺激重复率检测方法,对50例椎—基动脉TIA(VB·TIA)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BAEP的高刺激重复率检测方法与常规方法并用VB·TIA,病人的BAEP阳性率可达72%,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检测的48%,P<0.005。2.在影响VB·TIA的BAEP阳性率的诸相关因素中,BAEP阳性率主要与病后检测时间有关,即检测时间越早,其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张童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50-151
目的:观察针药并举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汤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优于西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预后与发病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关系。 方法 :测定 5 7例TIA患者血清CRP水平 ,门诊复查调查患者的预后 (即 2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 )。 结果 :缺血性卒中复发组CRP水平较无复发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血清CRP水平与TAI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