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参:历代医学家认为“芦”为非药用部位,且“能吐人”,故应去除。《中国药典》63年、77年、85年、90年版皆要求“去芦”。经过实验研究,人参芦不仅无催吐作用,而且参芦中人参总皂甙的含量比人参主根高2—3倍,总皂甙元的含量参芦也高于主根,即总皂甙含量参芦为17.5%,根为5.2%。甙元含量参芦为4.3%,根为2.2%。临床上参芦对多种病症获得了类似人参补益与治疗的效果。因此人参芦没有必要去除。从而改变以往会芦的习惯,避免了药材损失。  相似文献   

2.
人参芦头(简称参芦)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茎,长期以来一直被医药界列为“吐药”而用之较少。参芦到底有无催吐作用?它与人参分开使用有无科学依据?通过植化、药化及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参芦不仅不催吐,而且还有与人参类似的补益作用。人参与参芦分别为人参的主根与根茎,二者同出一株。据考证,人参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当时并未把人参与参芦分开使用,至《华  相似文献   

3.
对人参不去芦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人参去芦问题进行了文献研究,发现所谓人参芦“不去者吐人”,并非是涌吐而是祛痰作用,故作为催吐药使用不当。经与人参根进行化学比较试验、薄层层析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均含有相同的人参皂甙,皂甙元也完全相同。人参芦中总皂甙含量,还远远高于人参根。药理资料证明,未发现人参芦有催吐作用。因此人参不应去芦使用。  相似文献   

4.
人参芦是人参Panax gjnseng C.A.Meyer的主根与茎之间生长的短根茎,其上长出的不定根,中医称之为“艼”。无论人参主根还是不定根或须根,均与人参的疗效相同而入药,如皮尾参就是用不定根加工制成的。然而《华氏中藏经》认为人参芦“不去者吐人,”沿袭至今致使商品人参去芦,人参芦头大量积压,甚至弃之不用。为此我们对人参根(主根和须根)与人参根茎(芦头)进行了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并初步探讨了人参去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参芦(简称参芦)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er的根茎,占人参的12~15%,但是,历来中医将其归入涌吐类药,而不用于补益,并特别指出应用人参必须去芦。但是,近年来却有不同认识,为此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一、对人参芦催吐作用的认识关于人参芦催吐作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确曾记有“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则举身眺动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近人姚氏也说“各种人参的芦头均含大量的草酸钙,能与胃酸生成草酸,使人恶心呕吐,有催吐作用”。但是以上论述,似欠妥善,  相似文献   

6.
人参芦──补气珍品温小琴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其气味是甘微苦、温。入脾、肺二经,功效是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其它药用部分还有参须、参叶、参芦等。历代医学家皆认为人参的地上根茎一“参芦”没有补益之功,不能与人参根同时入药,并沿袭传统习惯至今...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人参芦与人参根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表明,人参芦与人参根含有种类相同的人参皂武,且人参芦中总皂武的含量显著高于人参根;两者也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关于人参芦的催吐问题,实验表明:人参芦无催吐作用。一些古今医籍中有关人参芦“吐人”的记载,恐系古人误解,后人袭传,害际上很可能是指人参芦的祛痰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春来 《光明中医》2013,(7):1494-1495
自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开始将参芦收载为人参的药用部位以来,为了探明原由通过对其基源、化学成分、临床应用、药源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得知其基源自历代本草及医家各有记载和认识;化学成分上与人参主根所含相似;临床应用上参芦涌吐、耗气的记载缺乏理论依据,而其确有与人参主根相同的补益作用;再有参芦的重量为主根重量的8%~15%,带芦头入药既减少了药源的损失,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基于以上原因自200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将人参芦头收载为人参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9.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茎,人参芦又称“参艼”。历代《本草》将人参芦列入催吐剂中,故临床应用人参时将芦头去掉。每市斤人参按去掉芦头一两计算,河北省一年则弃去人参芦三千斤,全国的数字就更大了。《中草药》1982年第8期及《中成药研究》1981  相似文献   

10.
小议人参芦     
世人谈及人参芦,多言无补益之功,仅有催吐之力,其实不然。张山雷《本草正义》指出:“凡泄泻日久,阳气下陷,参芦加入应用药中,颇有功效。若滞下脓血,而湿热未清,则不可升也”。盖其性补而兼升,古人即取其性为用,诚如张璐《本经逢原》所说:“昔人用以涌吐者,取其性升,而于补...  相似文献   

11.
医海之窗     
人参芦头≠人参吗?《中医报》1988年5月7日报导,人参芦头历代医籍多认为它具有涌吐作用,其实不然。近年许多科研单位对参芦作了大量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它的主要化学成份为皂甙类、糖类、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
据我国古代医籍记载,人参补气,参芦“催吐”,其功效各异,当人参使用时,往往去其参芦后而使用。但据近代植物化学分析证明,人参和参芦两者均含人参总皂甙,且参芦高于人参根。本文就参芦总皂甙对心脏功能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参芦与人参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历代本草、医籍都记载人参芦具有催吐作用,因而列为催吐类药。发《本草纲目》:“吐虚劳痰饮”。《本经逢原》:“专入吐剂,涌虚人膈上清饮宜之。”近年如《中国药学大辞典》(1956)、《常用中药学》(1971)、《中药大辞典》(1977)等书中,也将人参芦归入涌吐类药。从以上记述可知人参芦具有催吐和轻度补虚的功效,而催吐作用是其主要方面。然而,人参芦到底有无催吐作用?我们认为应在实践中检验,因为实践是  相似文献   

14.
人参(Radix Ginseng)东北土名“棒槌”,名列关东三宝之首。本品为五加科(Alariaceae)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古医籍载]人参原名为蓡(音参,或省作蓡。)《说文》云:“蓡,药草,出上党祲者也”。《吴普本草》云“人参,一名土精,精者星也”。《春秋说题辞》云:“星之为之言精也。”《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所谓也就是人蓡、人祲、土精,其名意义并非指其形状。人参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吴普本草》亦称其为黄  相似文献   

15.
高晓山  王旭华 《中药材》1993,16(8):36-37
以耐疲劳试验为指标,分别观察生晒参参芦与去芦参、红参参芦与去芦参配伍,对减食致虚或羟基脲致虚小鼠游泳耐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未能证实《本草发挥》“(人参)与其芦相反,若服参一两,于内入芦一钱,则一两之参徒虚费矣!”之说;支持人参入药可不必去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 Panax ginsng C.A.Mey.(P.schinseng Nees)的根。是多年生草本 ,根茎短 ,直立 ,每年增生一节 ,通称“芦头”,芦上密布许多茎痕 ,称为“芦碗”,是人参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特征。在人参鉴定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曾流行不少师徒相承 ,口传心授的歌诀。例如“芦碗紧密相互生 ,圆膀圆芦枣核丁”、“马牙雁脖芦 ,下伸枣核丁”、“芦长碗密枣核丁 ,紧皮细纹珍珠须”等。商品中有栽培的园参和天然野生的野山参两种 ,本文主要报告 ,对野山参的参芦的形态进行了一些研究 ,现总结报告如下。1 野山参的芦野山参是由野生人参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参芦“吐人”学说的由来,分析了历代医药学家的论述,阐述了用参去芦的形成及沿革的历史与现状,并扼要介绍了近年来对参芦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研究结果,旨为深一步研究和正确评价参芦提供药学史料及新近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陈万选(1898~1977)是仙桃市已故名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学验俱富。笔者早年跟随陈老习医,耳濡目染,获益良多,现仅将陈老运用吐法疗疾的点滴经验介绍于后。因证用药随药取吐运用涌吐的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院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呕吐而出,这是吐法的主要适应证。实证有瓜蒂散、三圣散、稀涎散;虚证有参芦饮。陈老认为这是吐法中的常方大法,临床运用,仍然要辨证施治,随药取吐。他说:治实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药杂志》1988,13(2):54-55
<正> 颜正华(北京中医学院教授) 常章富(北京中医学院讲师)人参芦能否催吐?古今医药学家见解不一.近年,不少同道通过自己口服、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证明人参芦不但没有催吐作用,且有与参根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药理及治疗作用。笔者临床也从未见有用参芦催吐或因服参芦致吐的。故完全同意参芦不催吐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浅议华山参的毒性与中毒解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华山参属茄科植物,以根供药用。又名华山人参、热参、秦参,性热,味甘、微苦涩。有大毒。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此参出陕西华山。之吐人,其性亦劣。味微苦甘,同人参,功力则薄耳”。华山参主产于西岳华山而得名,其形状和颜色酷似红参,但它光泽而无纹理,无泛根、无芦头。近年来,因误服华山参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现就华山参的毒性及中毒解救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