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萨健康藏汉族成人低氧通气反应及肺通气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名拉萨世居藏族及30名已习服的移居汉族两组的HVR和肺通气功能作了比较研究。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和平素运动强度基本相同。结果显示:世居组的VE,呼吸频率、HVR和HCVR均高于移居组,两组的PETCO2及SaO2无显著性差异;吸入高浓度O2后,世居组的VE增加,PETCO2下降,而移居组维持不变。结果表明高原世居藏族的HVRA值与已习服移居汉族的结果或平原人的数值接近。提示高原世居藏族保持了良好的HVR、HCVR和肺通气功能,与美洲高原人HVR减弱和肺通气功能降低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休克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平时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发生战创伤休克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别,高原病理生理的改变与战创伤相互影响,一方面战创伤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低氧血症,而另一方面低氧血症又降低了机体的应激能力和对战创伤的耐受性,认为高原战创伤休克具有以下特点:1、移居高原汉族人的战创伤休克发展快、程度重;2、移居高原汉族战创伤休克患者对液体的耐受量小;3、高原战创伤休克对氧的需求量大;4、移居汉族人战创伤休克易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和右心衰竭。文中根据现代战创伤休克液体复苏的分期,提出高原战创…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了解高原心脏病的肺功能,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于1993年3月对10名拉萨市(海拔3658m,PB489mmHg)高原心脏病患者进行了18项肺功能指标测定,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对象10例高原心脏病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并结合高原生活史及临床表现而确诊。其中7例合并高血压(18.2/13kPa~23.9/16.okPa),7例合并红继胞增多症(Hb均值219.3g/L)。10例均为移居男性,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移居年限22年一41年,平均移居年限对.7年,干部3人,工人7人。方法仪器采用美国2100型全自动肺功能测…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EH)和心力衰竭。本文对高原高血压患者应用依那普利治疗 ,并与卡托普利进行疗效比较 ,旨在观察依那普利对高原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组高原高血压患者为高原移居人群 ,移居高原前血压正常 ,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增高 ,以舒张压增高较收缩压增高明显 ,脉压相对缩小 ,伴有高原适应不全的其他表现。入选 80例 ,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SH)和原发性高血压 (EH)。 80例中男 5 2例 ,女 2 8例 ;年龄 2 0~ 40岁 ;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当雄地区世居与移居人群血氧饱和度(SaO2)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藏族人群世居组(129人)和平原移居者(113人)测定血氧饱和度,将二组人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原世居者和平原移居者血氧饱和度有显著性差异,平原移居者随着居住高原时间的延长血氧饱和度有所提高,与居住时间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结论高原世居者比平原移居者具有更强的适应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移居高原人群视听觉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38名移居高原(海拔高度为3700m,移居时间为90d)的健康男性青年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安慰剂,40mg/d,30d)、②茶多酚组(茶多酚,300mg/d,30d)。应用视听整合连续测试系统(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test,IVA-CPT)检测以上各组服用试验品前后的认知功能,通过前后比较评价茶多酚对移居高原人群视听觉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服用前比较,服用茶多酚后,听觉反应控制谨慎商数(auditory prudence quotient,PruA)明显升高(P<0.05);服用试验品后,茶多酚组Pru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茶多酚能提高移居高原人群部分视听觉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窦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类,多见于青年人及儿童。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慢性缺氧对心肌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影响,更易发生窦性心律失常。本文通过对部队及地方健康人心律失常检出的对比,旨在探讨高海拔地区移居人群在相同的工作环境及不同的劳动方式下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原因。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对内卫正规连队及地方中小学教师各随机抽取100名健康受检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受检人员均为健康男性,汉族,移居高原时间为1~18年。其中部队人员年龄17~35岁,平均20·8岁;地方人员年龄17~40岁,平均30·3岁。1·2方法对受检人员进行常规12…  相似文献   

8.
安泉  安豫 《安徽医药》2014,18(1):120-12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移居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健康成年人心功能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由平原移居高原缺氧环境的健康成年人共28例,分别于移居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心功能和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移居3个月后心脏结构各指标均较移居前显著改变(P〈0.05);移居2年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室前后径(RVD)和肺动脉内径(PAD)较移居前明显改变,收缩末期内径(LDVs)、左室壁厚度(LVPWd)、RVD和PAD较移居3个月显著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2年后左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与移居3个月时的值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原缺氧环境可直接影响人心脏功能及结构,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心功能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对常住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487名由平原移居高原人群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评定受试对象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结果487名调查对象睡眠质量、入睡时问、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使用催眠药物、日问功能障碍评分及PSQI各项总分分别为(1-33士0.82)、(1.65±0.97)、(1.12±0.84)、(1.02±0.96)、(0.81±o.58)、(0.08±0.38)、(1.59±1.08)、(7.63±3.89)分;其中PSQI及睡眠障碍总分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500、4780、5000m地区人群睡眠质量较差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45%(37,275)、23.50%(43/183)和37.93%(11/29),移居时间小于或等于2、〉2—5、〉5~8、〉8年人群睡眠质量较差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26%(15/162)、16.44%(24/146)、27.62%(29/105)和36.49%(27n4);居住相对较高海拔地区及移居时间相对较长者与居住相对较低海拔地区及移居时间相对较短者比较.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较差者所占比例均相差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高原低压缺氧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的睡眠质量存在严重影响。其睡眠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睡眠结构紊乱,而且海拔越高、移居高原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0.
拉萨高原居民肺容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同的拉萨男性世居藏族39人加男性移居汉族43人的肺容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藏族组的Vc.TLC和胸围均大于汉族组,RV有大于汉族组之趋势(P=0.06)。胸围的大小无论是全组或两亚组均与Vc呈正相关。5岁前和18岁后移居高原,两者之肺容量无差别。结果提示拉萨世居藏族具有较大的肺容贫.这对提高肺弥散功能加维持运动时的血氧饱和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那曲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altitudepoly-cythaermia,HAPC),是高原缺氧环境中移居与世居者的常见病,该病可引起人体多器官系统损害①。七十年代末西藏医科所曾对西藏三个地区HAPC进行调查②,岑维浚81年对拉萨、安多、土门等部分居民调查③,其后少见对HAPC的调查报告。本文通过98年5月对居住那曲黑河镇(海拔4520米)部分部队干战体检测定血色素进行分析,以了解HAPC患病的一些因素。1.对象及方法1.l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居住那曲部队干战,共计366人,全部为汉族男性,年龄20-M岁,居住时间215年。1.2方法均于上午时间采…  相似文献   

12.
海拔4300m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性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拔 4 30 0m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青年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睾酮 (T)及雌二醇 (E2 )。结果显示 :高原世居藏族青年较移居汉族青年T增高非常显著 (P <0 0 1 ) ,E2 增高显著 (P <0 0 5)。笔者认为 ,高原世居藏族性激素水平明显高于移居汉族 ,这可能是他们取得对高原低氧的最佳适应模式 ,对氧的利用更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原移居内地后与世居内地人群血脂检测异常率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检测高原移居成都市 2年后人群 (观察组 )与世居成都市人群 (对照组 )各 5 0 0例的空腹血脂水平 ,就两组调查人群数、性别、年龄段及居住环境进行配对 ,计数资料以病例数及百分率表示 ,两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P≤ 0 0 5表明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高原移居成都市与世居成都市人群血脂总异常率及不分性别各年龄段血脂异常率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女性血脂总异常率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分布特点是≤ 4 0岁的女性及 4 1- 5 0岁的男性血脂异常率显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P <0 0 5 )。结论 高原移居内地与世居内地人群血脂异常存在性别及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不一致性 ,在加强老年健康教育的同时 ,应特别注意对中、青年人群血脂水平的调节和膳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教育 ,以减少动脉硬化年龄前移倾向及女性动脉硬化递增倾向  相似文献   

14.
平原人长期移居高原,重返平原居住后,会产生"脱适应反应"或称"低原反应"。在医学上也称"醉氧症"。人体进入高原,在长时间低氧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机体各系统将发生功能或结构改变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返回平原后人体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受到冲击和破坏,机体对原来高原的适应成为过去,就会逐渐地解脱或消退,机体又重新调节,产生一些  相似文献   

15.
陈薇薇  郑必海  何锋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6):2461-2462
目前,国内和国际关于高原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HAHD)的诊断主要依据高原移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动脉高压。其中国内诊断辅诊依据主要包括心电图电轴右偏及明显右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对高原地区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影响。方法对240例高原地区妊高征患者采用直接眼底镜检查法进行眼底观察。将眼底改变情况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居住地海拨高度、居住高原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0例高原地区妊高征患者有眼底改变者220例(91.7%)。高原环境下眼底改变及病变程度与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居住地海拨高度、居住高原时间正相关。结论高原环境下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平原地区妊高征眼底改变与患者的血压、尿蛋白、血浆内皮素水平及病程呈正比例关系相比,高原环境下其眼底改变的发生及病变程度另与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居住地海拨高度、居住高原时间正相关;高原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直接眼底镜检查简单易行,眼底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患者病情,为临床医生适时终止妊娠、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高原地区孕妇加强孕期保健、移居低海拨地区及晚期适当吸氧有助于预防妊高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移居内地人群与世居内地人群心律失常分布的异同特征。方法 :选择从西藏高原移居成都市的汉族成人 5 0 0例为观察组 ,世居成都市的汉族成人 5 0 0例为对照组 ,就两组抽样调查人群数、性别、年龄及居住社区点进行配对 ,通过问诊查体及心电图和 /或动态心电图作出相应心律失常诊断。计数资料以病例数及百分比表示 ,两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P≤ 0 0 5有显著意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 >0 0 5 ) ,且与性别无关 (P值均 >0 0 5 ) ;但从检出的心律失常亚组人群中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窦性心动过速又不如对照组高 (P <0 0 5 )。心律失常与病种关系中 ,风心病致心律失常以对照组多见 (P <0 0 5 ) ,且主要为心房颤动。结论 :西藏高原移居内地人群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与世居内地人群机遇相当 ,然而高原低氧环境致窦性心动过缓者显示部分人群并不因移居内地而逆转 ,但预后较好 ;世居内地人群窦性心动过速者因病种不同而发生率相对较高 ,但预后相对要差 ;心律失常与病种关系两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风心病所致心律失常结果提示成都地区风心病患病率高于西藏地区  相似文献   

18.
超声心动图诊断高原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高原心脏病并其发病机理进行分析,提高高原地区高原心脏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典型60例高原心脏病病人资料,患者行平卧、左侧卧位取常规标准切面及非标准切面检查,详细记录各腔室测值。结果 右室增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右室壁肥厚,高原心脏病,移居汉族高于世居藏族,生活在高原地区时间越长,海拔越高,劳动强度越大,发病率越高。结论 高原缺氧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继而引起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肥厚,三间瓣相对关闭不全,引起一系列心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对100名居住于海拔4500米高原的正常居民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其中世居高原藏族78名,移居高原汉族22名,年龄17—60岁,平均36.25岁.世居组24小时总心搏为116143±20224次,移居组为125618±15543次;每分钟平均心率分别为80±15.3次和87±11.1次,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律失常检出率为 100%,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9%,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前者多发生在起床、运动或激动时,后者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或休息时,故无特殊意义.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37%和45%,交界性心律失常占1%.本组还挂出ST-T改变6例,因采用的是监护导联,故临床意义应结合临床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变化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发病时间、术前炎症情况、合并症情况、腹部B超情况及手术方法,术后指标采用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从而确定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前炎症重、有其它合并症、腹部B超异常的病例从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术前发病时间不是高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原腹腔镜有其特点,准确的术前评估,积极的围绕手术期处理、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均有助于提高高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