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4年来在急诊中对200例主诉以眩晕为主前来就诊的患者给予了诊治,经统计,其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52例(26%),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48例(24%),周围位置性眩晕34例(17%),药物毒性反应21例(10.5%,其中链霉素10例、庆大霉素5例、卡那霉素4例、雷米封2例),美尼尔氏病20例(1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HC-BPPV患者82例,登记临床基线资料,分析HC-BPPV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1)本组患者以位置性眩晕就诊者62例(75.6%),以位置性头晕就诊者12例(14.6%),以走路不稳就诊者8例(9.8%)。(2)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3 d内39例(47.6%),4~7 d 14例(17.1%),7~14 d 9例(11.0%),14 d 20例(24.4%)。(3)诱因:劳累43例(52.4%),睡眠障碍31例(37.8%),情绪波动10例(12.2%),头外伤6例(7.3%),前驱感染3例(3.7%)。(4)发作持续时间:持续数秒钟16例(19.5%),持续数10 sec~1 min钟35例(42.7%),持续1~2 min19例(23.2%),持续2~5 min 2例(2.4%),持续时间5 min 10例(12.2%)。(5)前庭双温检查:28例患者存在一侧前庭功能减低,其中22例(78.6%)与受累半规管侧别一致。(6)行Roll试验出现短暂向地性位置性眼震(DCPN)46例(56.1%),持续背地性DCPN 30例(36.6%),持续向地性DCPN 6例(7.3%),其中右侧受累50例(61.0%),左侧受累32例(39.0%)。(7)短暂向地性DCPN、持续向地性DCPN与持续背地性DCPN患者手法复位即时痊愈率分别为86.5%(45/52)、0%、73.3%(18/30),1周痊愈率分别为92.3%(48/52)、33.3%(2/6)、80.0%(24/30)。结论: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有效,其中短暂向地性和持续背地性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有效率较高,持续向地性DCPN可能存在非耳石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对我科103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类,使用改良Epley复位及Barbecue翻滚法复位。结果 103例BPPV中后半规管BPPV 81例(78.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17.5%),前半规管BPPV 1例(0.9%),混合型BPPV 3例(2.9%),治疗7 d成功率为97.3%。结论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若诊断明确无禁忌均可以进行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目原地踏步试验对头晕/眩晕初步病因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4例头晕/眩晕患者采用原地闭目踏步试验、眼球震颤检测、Dix-Hallpike 试验,分析闭目原地踏步试验对头晕/眩晕病因初步筛查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闭目原地踏步试验发生倾倒72例(12.8%),其中合并眼球震颤68例(94.4%),诊断为:前庭周围病变59例,其他13例;偏向一侧310例(55.0%),其中合并眼球震颤43例,Dix-Hallpike 阳性102例,诊断为:位置性眩晕41例、前庭周围病变4例、复发性前庭病1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精神性头晕26例、其他原因21例;踏步试验阴性182例(32.3%),Dix-Hallpike 阳性96例,诊断为:位置性眩晕94例、精神性头晕5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复发性前庭病6例,其他12例。头晕/眩晕前庭周围病变、复发性前庭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闭目原地踏步试验多为阳性表现(χ2=34.97、58.18、16.20,P <0.01),而位置性眩晕、精神性头晕患者多为阴性表现(χ2=14.11、8.26,P<0.01)。结论闭目原地踏步试验结合眼球震颤、Dix-Hallpike 检查是快速筛查头晕/眩晕患者初步病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96例,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周围性眩晕组62例与中枢性眩晕组34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观察患者自发性发作、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眩晕程度;观察中枢性眩晕组患者血管有无发生狭窄、发育不良、非自然扭曲以及闭塞,并统计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结果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 0. 05),但2组间糖尿病、颈椎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枢性眩晕组自发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 0. 05); 2组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的发生率以及眩晕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63处,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病变,对重度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眩晕症均未复发;各主要血管均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44. 44%)占比最高,其次为颈颈内动脉(36. 51%),基底动脉(1. 59%)和大脑前动脉(1. 59%)均较低;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程度不同,其中狭窄50%(31. 75%)和非自然扭曲(31. 75%)占比最高,其次为狭窄≥50%或闭塞(22. 22%),发育不良(14. 29%)最低。结论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准确判断孤立性眩晕的发生原因,医师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影像学诊断,以明确患者发生眩晕的原因,从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629-3630
采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的113例后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急性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四诊情况,拟定中医证候要素积分量表,将所有证候频数进行统计。结果 113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急性期患者中风、痰证患者频数为93例(82.3%),90例(79.64%)。而其中有外感病史的患者有50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辨证证型主要为以风证、痰证,且外感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1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丹参滴注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对照组56例(丹参滴注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每天静脉滴注1次,治疗10 d.结果 治疗组起效快,总有效率91.35%;对照组起效慢,总有效率6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社区门诊眩晕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3年01月社区门诊首发眩晕患者80例并随访观察12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其病因构成比依次为:47.5%(38/80)为周围性眩晕,其中84.2%(32/38)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0.5%(4/38)为梅尼埃病(MD);20.0%(16/80)为前庭中枢性;28.8%(23/80)为系统性疾病性头晕;2.5%(2/80)为精神障碍性;1.3%(1/80)为其他原因性头晕。BPPV中女性占90.6%(29/32)。结论:社区门诊眩晕的最常见类型是周围性眩晕,而BPPV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且以女性多见;大多数以眩晕为主要特点的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的症状,这对提示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童利民  郭杰  余菊 《中国康复》2006,21(4):269-269
目的:观察五线二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颈性眩晕患者以椎体后缘线、双侧横突线及乳肩线即五线及手法拨离松解和小针刀剥切铲割压痛点即二剥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126例患者中治愈106例(84.1%),好转17例(13.5%),无效3例(2.4%),总有效率97.6%.结论:五线二剥法治疗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梁中奎  王治英 《临床医学》2012,32(6):121-122
目的探讨病毒性前庭神经炎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二者临床不同特点。方法对125例眩晕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其中筛选出31例有明确病毒感染者作为A组,同期94例无病毒感染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作为B组,两组对比。结果 31例病毒感染患者前庭周围性眩晕发生率低于前庭中枢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表现周围性眩晕亦极少。A组经颅多普勒(TCD)异常率低(22.6%),B组异常率高(77.7%)。结论病毒感染后前庭中枢性眩晕容易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眩晕相混淆。TCD对于二者有较好的鉴别意义,应是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