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改善计算机X线摄影(CR)的图像质量,提高CR系统的稳定性。方法:分析本科室CR图像密度不均匀的原因,测试本科室CR系统,再进行PMT(光电倍增管)校正。测试本地6家医院7台不同机型的CR系统,然后制成胶片并用密度仪分别检测其密度。结果:所有CR图像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测试中密度误差小于0.5的有2台,占测试机器的29%,密度误差大干0.5有5台,占测试机器的71%。经PMT校正后本科室CR图像密度误差从0.51下降到0.12。结论:适时监测CR图像密度误差,及时进行PMT校正是保证CR系统稳定运行和提高CR图像质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graphy,CR)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应用于临床还不到10年。CR系统可与原有X线摄影设备配套工作,实现了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具有后处理功能大,图像信息丰富,可以远程传送等优点,现已被各级医院放射科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仍可影响CR图像质量,进而影响X线诊断,因此有必要对如何保证CR图像质量进行探讨,分析其影响的因素及处理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CR图像质量,为临床提供优质的X线诊断。我院自2001年使用AGFACR系统以来,笔者抽取了已打印出的胸片10000张.本文着莺对CR胸片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CR摄影系统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影响CR图像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探讨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对CR图像产生的各个环节,如:摄影体位和曝光参数、IP板的检测和维护、CR阅读器的检验和维护、工作站的质量控制、激光相机的质量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结果:CR图像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是提高CR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CR、DR系统的图像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洋 《放射学实践》2005,20(2):183-184
本院放射科购进了CR、DR系统并对传统X线摄影机进行 了改造和升级,实现了所有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存储与传输。新 系统的应用不仅使照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使X线影像 的质量控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理念。传统的图像质量主要是 从摄片体位、曝光条件、洗片药水温度等方面来进行控制,而 CR、DR系统的应用使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窗宽、窗位的调节、各 种影像增强软件的应用、电脑显示图像与激光像片的匹配等。 通过近1年的摸索,我们发现新系统的图像质量受诸多因素控 制,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近期CR、…  相似文献   

5.
医学图像质量评价和质量保证是随着医学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发展的.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富士公司推出了存储荧光体方式的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并率先进入临床应用,从而解决了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问题.1997年以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设备相继问世,为医学影像学全面实现图像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现代各种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成像方式均为数据重建,表明现代医学影像已进入图像信息的数字化时代[1].成像系统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数字成像系统又有许多特点.不能照搬以前评价模拟成像的方法,而应紧密结合计算机知识和数字图像的基本特点.笔者对数字成像系统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数字X线成像系统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和CR系统的图像噪声、空间分辨率和入射体表剂量(ESD),研究数字X线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相同管电压(125kVp)和不同mAs对仿真胸部体模用分辨率测试卡进行DR和CR曝光成像,测量ESD、空间分辨率,计算均方根(RMS)值,分析mA8、ESD、RMS及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 两种系统的RMS随mAs的增加而降低,ESD随mAs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系统成像相同ESD时,DR的RMS略高于CR。ESD增加至一定量时,空间分辨率达到极限值(CR为3.1lp/mm,DR为3.4lp/mm)。结论 数字系统放射线剂量的改变会导致噪声、分辨率变化。适度的噪声水平对空间分辨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CR数字化影像改善了常规摄影繁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最佳CR照片质量的获得,除了必须掌握和了解设备的性能、后处理操作技术的正确应用、恰当的摄影条件、临床知识丰富的积累外,还必须注意日常工作中易被忽略的、恰是影响CR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所有数字影像中,图像噪声是无法避免的,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也不例外。过量的噪声会降低图像质量,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CR系统噪声产生原因与图像质量相关性的分析,探讨CR图像噪声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变不同的扫描参数,不同的扫描方法及重建技术,提高颅底平面影像质量及诊断质量。方法:将收集的80例颅脑CT检查的病人(包括脑干、小脑出血、听N瘤、脑膜瘤、三叉N瘤、面N瘤等),分观察组和调整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条件,将得到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较调整组的图像,其背景噪声大,空间分辨率低,伪影多。结论:根据不同的病变,通过改变扫描参数及扫描方法可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及清晰度,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王骏 《放射学实践》2005,20(12):1096-1096
南京医学会影像技术专科分会于2005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在南京举办国家级数字成像图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继续教育学习班,与会代表近80名听取江苏省质控中心负责人、南京中大医院储成凤教授的“江苏省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策略和展望”,江苏人民医院张维林主任的“数字X线摄影技术科研选题的思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王骏讲师的“CR、DR原理及其质控”、“CR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乳腺影像学检查及其质控”、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日本研制出CR系统,使传统的X线摄影成功的走向了数字化,实现了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储存和传输,由于同一曝光量经过CR后处理后可以产生不同密度值的图像。使很多人认为操作CR可以随意设置一个曝光量,经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即可获得一张符合临床需要的优质图像。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适宜的曝光量仍然是保证CR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新生儿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胸片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床旁胸片103例,由2位医师分别在PACS工作站上进行图像质量评级,并且分析影响摄片质量的因素.结果 在参评的胸部床旁摄影片中,曝光条件合适的,即lgM值在1.8~2.2区间的有73份(占70.9%),两位观察者之间的评级一致性为优(Kappa值=0.93),其间两医师所评甲片率分别为36.9%和32.0%,废片率均为0.其中,影像噪声、体位不正、对比度差及异物伪影等因素为影响摄片质量的主要因素,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为优(Kappa值=0.87).结论 新生儿床旁CR胸片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可控的,通过仔细的操作及后处理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强CR质量控制。以提高照片质量.为诊断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方法:本文从机器设备、影像采集、图像后处理、激光打印系统等方面分别做了控制方法介绍。结果:通过实施CR质量控制,照片质量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也有较大程度提高废片率明显降低,病人受照射剂量大大减少。讨论:本文就CR特点及影响质量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浅谈CR图像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我院引进AGFA—ADC—CR设备以来,为临床提供了对比度适当清晰度高的CR胶片图像,避免了漏诊误诊,给临床带来极大便利,具有根高的临床意义。CR投照条件具有一定宽容度范围,给我们放射科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CR图像的调节至关重要,直接决定CR胶片图像的优劣。笔者根据在CR室调节图像处理图像的体会,经过摸索实践,现将调节cR图像的体会举例总结一下,为说明方便,姑且不论正确与否将调节CR图像分为下面六种方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ediography,CR)是将X线摄影记录在成像板上,然后再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图像处理的一种新型的医学成像系统,CR与传统的X线摄影相比.除可降低X线对人体的照射、获得丰富的诊断信息以外,最有优势的地方还在于CR具有强大的图像信息后处理功能。本文从临床需要出发,探讨CR系统后处理技术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以便合理的利用再处理功能,获得高对比度、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CR图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最佳帮助。  相似文献   

15.
CR胸部普通条件摄影与高千伏摄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R(computed radiography)因其具有较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摄影动态范围广从而提高了摄影条件的选择范围,但在使用中我们发现要想使CR图像达到最佳,细微结构显示清晰,曝光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CR胸部普通条件与高千伏摄影影像质量的比较,探讨两者在胸部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CR后处理图像的调整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了CR照片质量的优劣,同时也给放射技师在操作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我们根据两年多的工作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目的是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更好地提高CR影像质量,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照片和X线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CR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computed radiography,CR)即计算机X线摄影.是使用荧光物质影像板(imageplat,IP)作为记录载体替代传统的屏/片系统来形成X线影像,再把储存于IP上的X线影像信息用激光扫描装置读出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像数字化处理,获取高质量的X线图像,最后传输保存到PACS或打印记录于胶片上。我院于2003年初安装了一台美国通用SPl001型CR系统,现将其使用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X线摄影(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但骶尾骨体积较小,周围软组织厚,与周围的空气部分密度差过大,因此尾骨侧位摄影的图像显示效果欠佳.笔者旨在观察分析影响骶尾椎椎体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同时对骶尾椎侧位CR的最佳摄影技术参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提高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方法:通过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CR)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所产生的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曝光量与自动曝光控制(AEC)的使用;DR、CR主机(扫描仪)及图像读取工作站;影像板(IP)因素;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功能;激光打印机等。针对数字X线照片成像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结果:获得优质数字X线照片影像必需做到: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并合理使用AEC;掌握DR主机、CR扫描仪及图像读取工作站的性能特点;保证IP质量及定期清洗保养IP;充分了解并利用好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功能;正确设置配套激光打印机参数。结论:了解影响数字X线照片影像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充分发挥数字X线照片影像图像的后处理优势,可以明显提高数字X线照片影像图像的质控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X线摄影与计算机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成像方式,是医学成像技术的重要发展,实现了X线成像的数字化处理与存储。其影像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关键,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我们根据麦盖提县人民医院多年CR应用情况,就CR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