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自1988年4月至1996年4月运用五皮汤薰洗法治疗跟骨下骨刺30例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46~70岁.诊断依据:临床症状有明显足跟疼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跟骨摄片证实跟骨下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2.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足跟部疼痛 ,不能久行、久立 ,严重者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常规治疗多主张减少局部压迫刺激来缓解症状。自 1996年以来 ,笔者采用民间顿足疗法 ,辅以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 6 4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6 4例中 ,男 6例 ,女 5 8例 ;单侧跟痛 5 9例 ,双侧 5例 ;年龄 39岁~ 6 4岁 ,平均 48.3岁 ;病程 2周~ 3年。跟骨X光片显示 :有跟骨骨刺 2 6例 ,无骨刺 38例。2 治疗方法2 .1 顿足法每日坚持用患病足跟顿地 ,力量由轻到重 ,频率由慢而快 ,以患者本人能忍受疼痛为度。循序…  相似文献   

3.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跟痛症 ,疗效较佳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76例 ,男 1 5例 ,女 6 1例 ,年龄 32~ 6 5岁。左足 42例 ,右足 34例 ,其中双足 1 8例。病程 2周~ 4年。临床表现为 :足跟部疼痛 ,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 ,步履困难 ,跟骨跖面、足跟处、跟骨结节及跖筋膜附着处有 1~ 4个压痛点 ,以跟骨结节前内侧尤为明显。2 治疗方法2 .1 痛点封闭法  2 %利多卡因 3ml,确炎舒松 1 0 mg,生理盐水 3ml,局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后 ,在压痛点进行深达筋膜行局部封闭注射 ,每 7~ 1 0天 1次 ,一般 2~ 3次。2 .2 中药外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跟痛症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46例患者接受骨赘切除、跖腱膜止点部分切断、滑囊切除手术,观察跖腱膜与足纵弓及跖趾关节的关系,术后以跟痛症状缓解及患足行走功能情况为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多具有起步痛的特点,以晨起负重时特别明显.主要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20例患者表现有夜间痛、休息痛,足跟部有明显压痛点;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9例有骨刺者无症状,11例有症状者无骨刺,26例患者既有症状也有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32例患者有跟骨骨质疏松.本组46例患者随访6月~42月,平均随访(13.2±2.1)月,40例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46例患者中优30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6.96%.结论 跖腱膜长期受到牵拉刺激,形成滑囊炎,久之骨赘形成是导致跟痛症的重要原因,手术切除滑囊及骨赘治疗对跟痛症的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1978年1月~1982年6月共诊治跟骨骺骨软骨炎42例,其中8~12岁发病率最高。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5年;患病部位以跟骨蹠面内侧、中间最多见.治愈35例,占83.3%;效果良好6例,占14.2%.诊断标准一般起病缓慢,外伤史可有可无.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多无全身症状,少数病人有低烧.多因外伤后(个别也无外伤史)感足跟疼痛,晨起加重,少活动后好转,再过度活动则疼痛加剧,久站久走后加重.以双侧性发病多见。检查:不红略肿,皮色正常,足跟蹠面内侧及中间有明显的压痛及叩击痛.X 光早期表现为受累跟骨骺骨硬化和碎裂片,以后显示骨密度减低、萎缩、骺线不规则.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年龄:21~25岁,23例;26~30岁,18例;31~35岁,4例。孕产次数:孕1产1者28例;孕2产1流1者10例;孕3产1流2者5例;孕4产2流2者1例;孕5产2流3者1例。1.2临床症状与体征足跟疼痛,伴有腰腿痛者13例;足跟疼痛伴有腰痛者12例;单纯足跟疼痛者20例。其疼痛特点均为劳则  相似文献   

7.
跟内侧药物注射治疗跟痛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跟内侧药物注射治疗跟痛症,效果较好。 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72例,共84病足。男40例,女32例;年龄48~70岁;病程1个月~2年。其中单侧60例,双侧12例;均以足跟底部中央有明显压痛点为特征,X线证实跟骨刺者45例。72例均排除骨结核、肿瘤、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足跟痛,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共50足和对照组30例共34足。  相似文献   

8.
双侧跟骨骨软骨炎少见,且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我院于1996年8月收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23岁,农民,1周前劳动后感右足跟疼痛,站立时疼痛最明显,并逐渐加重两天后又感左足跟疼痛同右足,在家自服止痛片后无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跟骨骨折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1例、良3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4.3%.术后切口皮肤部分坏死2例、足跟疼痛3例、距下关节僵硬2例、1例sandersⅣ型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均经对症治疗后有所改善.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能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房红生  沈美文 《河北医学》2000,6(5):435-436
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收治经保守治疗失败的足跟痛患者 5 0例 ,采用跖腱膜切断与跟骨骨刺切除及跟骨钻孔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0例中 ,男 18例、女 32例 ;年龄最大76岁、最小 41岁 ,平均年龄 5 8.5岁 ;单侧足跟痛 38例 ,双侧足跟痛 12例 ;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6个月 ;均在门诊经保守治疗 ,1月~ 3年不等 ,效果欠佳。全部病例跟骨结节处均有压痛 ,久站及行走时疼痛加剧 ,X线片均见跟骨内侧结节处有骨刺生长。1.2 手术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于足跟内侧 ,沿跖侧皮肤和足背…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试用注射法治疗足跟痛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4~65岁,病程2个月~3年,病变多为双侧性。1 诊断要点 该病多发于从事站立工作者,于晨起或久坐后站立时足跟疼痛加重,有时不敢着地,步行困难,重症患者需要扶拐移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检查跟骨有固定压痛点,X线摄片检查不排除跟骨骨刺等因素。2 治疗方法:首先确定足跟病变的明显压痛点,做标高、皮肤常规消毒,用7号短针头从足跟部进针或内侧刺入,针刺深度达骨膜。缓慢注入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切除跟骨骨刺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科自2013.7至2015.7对18例跟骨骨刺引起足跟痛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切除术,术后对足部疼痛情况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价术后足跟部疼痛变化情况,对足背功能结果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月-1年,均无并发症发生,评价疼痛视觉VAS评分从术前(8.1±2.05)分降至术后(2.7±1.48)分。AOFAS踝-后足评分从术前(21.25±4.50)分升至术后(92.40±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达100%。结论:关节镜下切除跟骨骨刺治疗足跟痛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陆斌  毛鹏  赵新生 《北京医学》2013,35(4):309-310
跟痛症是疼痛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中根骨跖下面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以跖筋膜炎和跟下脂肪垫炎最为多见.对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门诊90例跟痛症患者分别采用药物痛点注射法、物理治疗法、O3注射疗法3种不同治疗方法,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90例,均为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跟痛症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39~7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临床表现:根骨结节下方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时间长时疼痛又加重.在跟骨跖面跟骨结节下方及足跟周围有压痛.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本组90例中伴有跟底肿胀48例.患者均常规行患足正侧位片检查,其中侧位片53例有根骨结节前角骨刺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足跟痛。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以跟管剌和跟骨结节滑囊炎较为常见。治疗上依靠中西药物仅能缓解症状,远期疗效欠佳。近年来,采用跟骨钻孔减压法治疗61例足跟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1例患者,男23例,女38例;双侧40例,单侧21例;年龄在30—40岁6例,41—70岁55例;  相似文献   

15.
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是骨伤科常见的病症,临床以足跟局部压痛、不敢着地、尤以在不平路上行走痛剧、体息后症状减轻为临床特点、笔者自1998年创制该方以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于2000年定处方为骨刺宁浸剂,用之于临床效果显著。现将2003~2005年间随机抽样的8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老年人足跟痛的临床效果,研究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足跟痛的关系。方法:将76例顽固性足跟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密盖息)治疗,并配合中药熏蒸,对照组应用抗炎镇痛药;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跟骨的侧位X线片,并且行腰L2~L4、右股骨颈(Neck)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测量(双能X线),对疼痛症状的进行VAS评估。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足跟部疼痛症状基本缓解,L2~4、右股骨颈(Neck)和Wards三角的BMD明显增加(P0.05)。结论:老年性顽固性足跟痛,应考虑为骨质疏松引起;密盖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足跟痛,有助于缓解足跟部疼痛症状,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门诊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跟痛症的病例,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从17~60岁不等。其临床表现:足跟底部疼痛,走动后可好转,晨起或休息后再开始走动则疼痛加剧,有的晨起后要一两小时的预备活动后才能走路。患足足弓加深,足部伸平时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在足弓处可触及,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X线片示:跟骨侧位像见跟骨结节处骨刺形成。传统采用醋酸氢化可的松作局部封闭,但疗效欠佳,跟神经切除术创伤较大,患者难以接受。我院采用小针刀闭合式手术治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邓西华 《广西医学》2001,23(2):367-368
跟骨骨刺痛是疼痛门诊常见病之一 ,中药贴敷、薰洗、针灸、理疗、局部阻滞有时无效 ,手术治疗疗效较确切 ,但创伤较大 ,病人难以接受。作者共接诊本病 46例 ,其中 2 8例经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 ,改用局部阻滞配合小针刀治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 ,男 1 6例 ,女 1 2例 ;年龄2 3~ 70岁 ,最大年龄组 35~ 55岁之间 ;病程 2周~8年 ,平均 1 0 .2个月 ;单侧 2 2例 ,双侧 6例 ;有外伤史者 3例。1 .2 诊断要点 :(1 )不同程度足跟底痛 ,晨起较痛 ,步行数步或数分钟后缓解 ,劳累后又加重 ;(2 )足跟处局部深压痛 ;(3) …  相似文献   

19.
跟骨外侧壁膨出,多见于跟骨外伤性骨折,跟骨外侧皮质骨向外移位隆起,伤后又未及时良好复位而畸形愈合,遗留足跟外侧疼痛,功能受限,以行走劳动为甚。我院1984年2月至1992年1月收治这种病人12例,采用手术治疗,全部获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7.7岁(21~54)。左足8例,右足4例。病程:平均8.7个月。致伤原因:除1例重石砸伤外,其余11例均为高处坠落,足跟首先着地致伤,伤后当时都未整复,仅行简单石膏固定。2 临床表现与体征  相似文献   

20.
俗话讲:患者足跟痛,医生头痛。这话虽不准确,但它确实说明了足跟部部位小,疾病多,而且症状互相掩盖,给诊断上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真正的原因还是医生对这个部位发生疾病的原因不清楚;疾病发生的部位是在跟骨上,还是在肌腱上,还是在软组织上弄不清楚。如果能弄清这几点,结合其发病的原因、症状,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治疗。足跟部常见疾病有以下五种 1.跟痛症跟痛症是指跟骨底部的疼痛。病因有两个:一是足底部的皮肤及皮下纤维脂肪垫萎缩,因行走时足跟着地持重而引起疼痛;二是由于蹠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