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硅油填充引发的角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硅油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硅油填充术后的角膜病变已日渐受到重视。主要表现为角膜内皮失代偿和角膜带状变性。角膜病变的发生与多次手术和术后硅油进入前房与角膜内皮接触有较大关系。本就硅油引发的角膜病变的发生率、影响因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硅油填充术后的角膜内皮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翁燕  姚克  姜节凯 《眼科研究》2005,23(5):507-509
目的评价硅油对有晶状体及无晶状体眼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对45例(45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其中有晶状体组(22眼)及无晶状体组(23眼),比较其术前,术后1、3、6、9个月的改变。了解前房硅油对角膜内皮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及角膜厚度的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同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在术后1个月、6个月呈现显著差异(P=0.002,P=0.034)。硅油接触角膜内皮时,呈现“亮度颠倒”现象。末次随访时(术后9个月)的内皮细胞密度与无前房硅油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0)。结论无论晶状体是否存在,玻璃体腔内的硅油对角膜内皮无明显的损害。而当硅油进入前房则将对角膜内皮造成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黄磊  谢安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69-1271
目的:探讨不同的玻璃体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提示硅油取出的最佳时机。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及硅油填充情况,对符合本研究条件37例40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A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B组)及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C组)。用角膜内皮镜分别测量这三组病例术前1d和术后1wk;1,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手术前后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三组病例术后1wk及1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后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亦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而术后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明显减少,在统计学上有差异;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术后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统计学上有差异。结论:在眼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有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6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而无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3mo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即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说明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能够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数,而我们在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组保留了晶状体,这时我们观察玻璃体腔中硅油填充6mo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才明显减少,表明晶状体的存留对于角膜内皮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术后发生持续性角膜水肿即大疱性角膜病变,是白内障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本原因是角膜内皮受损失代偿。超声乳化术、现代囊外术、非超小术、针吸术都可以发生。引起角膜疱性病变的原因很多,如术前已出现角膜内皮病变或细胞密度低下;术中过度损伤角膜内皮;不良眼内灌注液;玻璃体、虹膜或晶体囊膜粘连于手术切口;术中使用高浓度的乙酰胆碱、肾上腺素所致的化学损伤;[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Vajpayee  RB  王亚星 《国际眼科纵览》2007,31(4):286-286
角膜移植术自1905年开展以来,手术技术和手术效果不断提高。目前研究的重点是部分角膜移植,即选择性地切削病变角膜和供体角膜。手术方法主要是板层角膜移植术,包括去后弹力层自动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SAEK)、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自动板层治疗性角膜移植术(ALTK)等。DSAEK是以健康供体角膜内皮取代病变角膜内皮,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相比,具有愈合快,术后散光小,更好地保持角膜强度和完整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前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临床分析。 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硅油取出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二组在硅油取出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反应、眼压、角膜内皮情况等。 结果:两组患者硅油均取出顺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术后并发症对症处理。两种联合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术后1wk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后1mo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硅油取出前联合超声乳化白内摘除术有相对轻的术后反应,术中并发症及更小的角膜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角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对61例(61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分别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与联合硅油填充术及硅油取出术、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及硅油取出术.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系统进行角膜厚度的测量,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的角膜厚度,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术后1周单纯玻璃体切割组中央角膜厚度及周边平均角膜厚度分别增加(5.70±0.98)%、(6.04±1.02)%;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组分别增加(6.92±1.25)%、(6.25±1.42)%;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组分别增加(8.66±1.75)%、(7.67±1.53)%.术后各期与术前相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6个月角膜厚度恢复到术前水平.3组患者术后同期角膜厚度之间的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引起角膜厚度发生可逆性的变化,术后1周角膜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1~6个月角膜厚度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晶状体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对角膜内皮损伤的防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瑄  黎晓新  赵明威 《眼科研究》2004,22(2):187-189
目的 探讨晶状体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对角膜内皮损伤的防范作用。方法 对 5 6例 ( 5 6眼 )患者分别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联合六氟化硫 (SF6)填充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及玻璃体切割 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测定手术前和手术后 2周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结果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下降。玻璃体切割 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 ( 2 4 79%± 10 90 % ) ,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保留晶状体对保护角膜内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角膜内皮面硅油的形态学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贴附在角膜内皮面的硅油形态学变化及对角膜内皮细胞损害的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选择已行经睫状体平部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玻璃体腔内注射手术后1周~1a并出现硅油进入前房且已贴附在内皮面的患者11例(11眼,有晶状体眼),应用角膜内皮细胞分析系统(角膜内皮镜)观察进入前房并已贴附在内皮面的硅油,手术取出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形态定量指标的变化。结果硅油取出术前角膜内皮镜检查,镜下清晰可见贴附在内皮面的硅油液面与内皮细胞层紧密粘贴,并形成特殊的明亮反光,内皮细胞边界发亮(即“亮度颠倒”现象),在角膜后表面皱褶的边缘有亮暗相间的轮廓线;角膜内皮细胞四项形态定量指标中:细胞面积和细胞密度2项手术前后(术后4~7d)改变无统计学差异,六棱细胞比率和变异系数2项改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角膜内皮面贴附硅油时,出现特有的角膜内皮镜下改变,且在短期内即可直接造成内皮细胞的损害,应尽早取出。  相似文献   

10.
自从Zivojnovic等将硅油应用于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以来[1],眼内硅油填充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硅油填充术后炎性反应轻,无需强调特殊体位,患者可较早获得有效视力.但是,其并发症的发生亦越来越令人关注.角膜病变是硅油填充术后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力再度下降,严重病例亟待手术治疗.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alsty,PKP)治疗硅油填充术后的严重角膜病变病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吴敏  胡敏  肖丽波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80-1081
目的探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RK术后视网膜脱离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采用硅海绵巩膜外扣压术;2例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1例填充C3F8,1例填充硅油。我们主要分析手术治疗的特点、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患者的RK手术时间在视网膜脱离发生前9~18a。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1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1例硅油填充眼术后出现高眼压,未发生角膜伤口裂开,行部分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得到良好控制。1例发生少量前房积血经治疗后吸收。结论单纯硅海绵巩膜外扣压术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RK术后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要重视术前检查裂孔定位、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和术后严格监测眼压。  相似文献   

12.
DR硅油填充后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小波  马翔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377-1379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填充后并发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2例22眼硅油填充后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IOL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均通过角膜透明切口植入软性IOL。 结果:患者19眼视力均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0.1以上者13例,3例同术前视力;手术中后囊膜保持完整,均顺利植入软性可折叠IOL;5例术后不同程度发生角膜水肿,均在术后3~7d内消退。22例硅油均顺利取出。3例术后1mo内发现玻璃体腔积血,其中2例约4wk内玻璃体腔积血自行吸收,1例再行玻璃体手术去除积血联合眼内光凝。22例术后均未发现视网膜再脱离。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硅油取出手术效果满意,可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应用超声乳化自动注吸系统行硅油取出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乳化自动抽吸系统进行硅油取出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125眼)应用超声乳化自动抽吸系统行硅油取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如眼压、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脱离复发、角膜病变等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一次完成硅油取出,平均用时18 min.术前12眼继发青光眼者硅油取出术后眼压恢复正常.11眼术后早期眼压低于10 mmHg(1 kPa=7.5 mmHg),低眼压发生率为8.8%,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硅油取出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125眼中共有10眼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2-7 d 6眼,术后0.5-3个月3眼.5个月1眼).5眼硅油致带状角膜病变者术后角膜混浊情况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应用超声乳化自动注吸系统行硅油取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4-02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6眼,其中男7例7眼,女8例9眼,平均年龄66.3±18.4岁,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薄层角膜内皮植片,进行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角膜刺激症状消退、植片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观测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眼压正常,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角膜刺激症状自术后1d 开始逐渐减轻,术后3wk 完全缓解。术后1眼(6%)发生内皮植片脱位,3眼(19%)植片与植床之间存在局灶性层间积液。术后1 mo角膜上皮变光滑,基质水肿消退,中央角膜厚度(638±86.51μm )较术前(811±137.55μm)明显变薄。随访期间,发生植片急性排斥反应和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各1眼(6%)。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687±507个/mm2。结论:应用飞秒激光辅助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可以个体化、精确、高效地制作内皮植片,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对眼内硅油的限制和角膜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6例(6只眼)严重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6例患者均因晶状体虹膜隔损伤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损伤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总结随访期间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和角膜内皮镜观察的硅油位置和角膜内皮情况。结果 6例眼外伤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73岁, 最小年龄26岁), 2例外伤眼为左眼, 4例为右眼。5例为眼球破裂伤, 1例为眼球钝挫伤。随访时间5~51个月, 平均数为18.5个月。6例行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后硅油均限制于缝线后, 始终没有接触角膜内皮。4例至末次随访角膜保持健康透明, 2例严重眼外伤患者分别在随访11、16个月时出现角膜带状变性(均非硅油接触角膜内皮所致), 其中1例角膜带状变性患者随访51个月时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6例患者均无视物遮挡或炫光等不适主诉。所有患者术后体位相对自由, 无需保持俯卧位。1例出现硅油乳化并在硅油乳化后阶段性眼压升高。结论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可有效...  相似文献   

16.
洪晶 《眼科研究》2011,29(3):193-195
角膜内皮移植术(EK)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的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术式。然而EK也有其相关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和处理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EK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植片脱位,尤其在晶状体虹膜隔异常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角膜内皮损伤是此术式的另一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原发性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虽然发生率低于穿透角膜移植术,但EK术后若发生排斥反应,其临床表现则有别于其他角膜移植手术。全面了解EK的相关并发症对于认识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术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吴捷  张林 《国际眼科纵览》2004,28(3):154-157
后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技术,用于FuchS角膜营养不良及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并发的大泡性角膜病变。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风险小、术后较少出现高度散光、视力恢复快、宿主对植片的排斥反应少、切口裂开的可能性小等优点。此技术可使来源紧张的角膜组织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后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技术,用于Fuchs角膜营养不良及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并发的大泡性角膜病变。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风险小、术后较少出现高度散光、视力恢复快、宿主对植片的排斥反应少、切口裂开的可能性小等优点。此技术可使来源紧张的角膜组织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中保留前囊的作用。方法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了18例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术中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并保留前囊。结果18例均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前囊。术后随访6~24月,平均9.8月,无角膜变性发生。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中保留前囊可能减少术后角膜变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角膜上皮病变(CE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7/2018-06于我院行PPV术的患者235例235眼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相关病史资料(如眼部病变、全身疾病),记录术中眼内填充物、手术时间、术后眼压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V术后发生CED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PPV术后CED发生率为16.6%(39/235),持续性角膜上皮病变发生率为1.3%(3/23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合并干眼、糖尿病、术中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及手术时间是导致PPV术后发生CED的危险因素(OR=1.270、5.218、18.598、4.659、10.799、1.104,均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合并干眼、糖尿病、术中硅油填充、手术时间及术后高眼压是PPV术后发生CE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