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医学》2008,30(6)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气性坏疽是由各种气性坏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气性坏疽多由产气荚膜梭菌、诺氏梭菌或败毒梭菌引起,溶组织梭菌、双酶梭菌、生孢梭菌等很少单独引起感染,常与上述致病菌一起造成混合性感染。人接触被上述致病菌污染的物品后,可通过皮肤上的破损处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3.
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perfringens )又名魏氏梭菌(cl welchii) ,是引起人和家畜肠道疾病的重要病因 ,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人畜粪便及肠道中 ;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致病菌 ,可以引起地区性流行 ,也有散发性报道 ,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而死亡。因此关于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疾病预防和畜牧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其所分泌的肠毒素 (α、β1、β2 、ε、ι、enterotoxin)性质不同而分为A~E五型 ,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C两型 ,B、C、D三型与动物的感染密切相关[1] 。C型是引起动物 …  相似文献   

5.
三例产气荚膜杆菌的培养与鉴定青海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周海凤,朱冬芝气性坏疽是一种创伤感染症,一般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大块肌肉撕裂,可引起患者局部组织坏死、恶臭、气肿、水肿以及伴有全身中毒,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包括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等,但以产气荚...  相似文献   

6.
用切割和挤压法使豚鼠后腿肌肉损伤,伤口用灭菌泥土和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未治疗的对照组动物有75%死于严重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伤口内检出的细菌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在伤口被污染后4小时用复方灭滴灵做局部治疗,治疗组动物活存率为94.4%(p<0.01);伤口内未检出产气荚膜梭菌。结果表明,局部应用复方灭滴灵防治创伤厌氧菌感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特异性感染指由一些特殊的病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指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小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厦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1~2005年7月在我院消化专科住院,且大便培养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1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有黏液便、黏液血丝便、糊状便、水样便)、腹胀,偶有腹痛。在较小婴儿多表现为腹泻,在较大儿童则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症状改善率为87.1%,复查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52.0%;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灭滴灵治疗,症状改善率为88.9%,复查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35.0%。结论应重视小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和腹胀(腹痛),采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疗效确切,必要时可加用灭滴灵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ICU病房非艰难梭菌医院感染腹泻患者产酸克雷伯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率及临床特点,以期对ICU病房细菌性医院感染腹泻患者的诊治思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综合ICU病房2012年4~11月非艰难梭菌医院感染腹泻102例患者的粪便,PCR检测产酸克雷伯菌毒素基因pehX,产气荚膜梭菌菌种鉴定16S rRNA基因和毒素基因cpa、cpe,空肠弯曲菌菌种鉴定16S rRNA基因、mapA基因及毒素基因hi pO.PCR阳性产物双向测序并用工具BLAST算法进行比对.总结产毒菌株检测阳性的医院感染腹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102例非艰难梭菌医院感染腹泻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产毒的产酸克雷伯菌和产毒的产气荚膜梭菌各4例,各占非艰难梭菌相关性医院感染腹泻的3.9%.没有检出产毒的空肠弯曲菌.大多数检测阳性的患者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都在使用强有力干扰肠道正常菌群的抗菌药物,预后都很差.结论 尽管我院ICU病房非艰难梭菌相关医院感染腹泻的患者粪便中产毒产酸克雷伯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出率较低,但这两种菌感染的患者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C型产气荚膜梭菌BL21(DE3)(pXETAB281)三价灭活苗的免疫效力.方法 制备C型产气荚膜梭菌B121(DE3)(pXETAB281)三价灭活苗,免疫接种奶牛及ICR小鼠,分别进行静脉采血,观察抗血清中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9-2毒素粗提物的情况.结果 奶牛抗血清中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9-2毒素粗提物达到60%;ICR小鼠抗血清中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9-2毒素粗提物达到100%.结论 C型产气荚膜梭菌BL21(DE3)(pXETAB281)三价灭活苗能中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9-2毒素粗提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战争年代火器伤和抗震救灾所致的伤口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已为少见,但它是一种侵袭性、致命性厌氧菌感染,其特征是急性、快速发展和高死亡率。该文总结分析并探讨了一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致气性坏疽的诊疗过程,供临床一线工作者碰到类似病例时便于参考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涂片镜检查找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这两种方法对快速诊断产气荚膜梭菌的意义。方法选取疑似气性坏疽且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发现革兰阳性粗大杆菌的患者16例,取其伤口分泌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细菌培养。结果 16例涂片镜检查到革兰阳性粗大杆菌的患者中,有6例实时荧光定量PCR为阳性并培养出产气荚膜梭菌。结论与传统的涂片方法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能更准确,更灵敏地诊断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分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水平及菌型分布。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采用针对产气荚梭菌α、β、ε、ι、CPE和β2六种毒素的基因cpa、cpb、etx、iA、cpe和cpb2序列的6对特异性引物,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同时用产气荚膜梭菌A型参照株NCTC64609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从142份食品中分离到21株产气荚膜梭菌,以冷冻肉的带菌率最高,为19.6%;鲜肉和速冻肉饺分别为12.2%和11.9%。经多重PCR方法鉴定,均扩增出预期大小为324bp的cp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条带,未扩增出针对cpb、etx和iA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证实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携带β2毒素基因的产气荚膜梭菌共19株(占总分离株的90.4%),其中1株为肠毒素基因阳性的A型菌株。结论初步调查表明广州地区食品中存在可致人食物中毒的肠毒素阳性A型产气荚膜梭菌污染,为进一步建立广州地区食品中及与食物中毒有关的厌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石玉玲  徐少珊  孙朝晖  陈丽丹  刘坚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3):299-302,311,362
目的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为早期诊断、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三个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3.5×109、3.5×108和3.5×107cfu/ml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ml,72h后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伤口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结果 3.5×109、3.5×108、3.5×107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20:43±11:12)h、(37:24±25:39)h、(68:36±10:45)h和(72:00±0:00)h,死亡小鼠出现了气性坏疽的症状,分泌物培养和镜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未死亡小鼠康复;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各组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P值均<0.05。结论成功建立了不同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时间段内感染小鼠的后肢气性坏疽的动物模型,为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气性坏疽不仅是战伤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其他创伤的严重并发症,其主要致病菌为产气荚膜梭菌。由于产气荚膜梭菌繁殖迅速,引起的临床症状严重,因此日益受到临床及实验室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此菌的快速诊断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喻华 《世界感染杂志》2008,8(5):326-329
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及免疫制剂广泛使用,加之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伴随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革兰阳性杆菌感染致病的概率有所增加。而目前临床并未对革兰阳性杆菌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医学科学不断进步,对革兰阳性杆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为此就革兰阳性杆菌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茵、红斑丹毒丝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炭疽杆菌以及诺卡氏菌的感染、检测方法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厌氧芽胞梭菌由于来源困难,临床标本较少,为此,我们从土壤中分离厌氧芽胞梭菌中的破伤风芽胞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制备菌种、芽胞和荚膜标本片,用于临床检验专业的厌氧芽胞梭菌培养实验及其他专业芽胞和荚膜特殊结构形态观察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其分离制备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安丘、泰安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常见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4种病原菌(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感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检测监测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2017-2018年,收集3个试点城市819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腹泻样本,对4种病原菌进行检测,对患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食源性腹泻患者中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型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非食源性腹泻住院患者粪便样本分离的86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中59株分离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患者,27株分离于非AAD患者。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菌株的6种毒素基因,即产气荚膜梭菌alpha毒素(cpa)、beta毒素(cpb)、epsilon毒素(etx)、iota毒素(ι-iap)、肠毒素(cpe)和坏死性肠炎B毒素(netB),依据毒素类型将菌株分为A~G 7种毒力型,分析毒力型分布以及AAD组和非AAD组间毒力型的差异。结果 86株产气荚膜梭菌中,毒素基因cpa、cpb、etx、ι-iap、cpe和netB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5.8%、0.0%、0.0%、18.6%和2.3%;A~G毒力型分别占74.4%、0.0%、5.8%、0.0%、0.0%、17.4%和2.3%。A毒力型在AAD组和非AAD组的...  相似文献   

20.
气性坏疽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主要致病菌约80%为产气荚膜梭菌,其主要的致病因子是α-毒素[2]。我院自2003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创伤合并气性坏疽患者12例,经治11例康复出院,1例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