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 )外周血清T h1/T h2/T h17平衡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探讨AD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技术测定47例AD患者(AD组)和40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 )‐4、IL‐17、IL‐21、IL‐23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分析T h1/T h2/T h17/T reg平衡在AD中变化规律。结果在AD患者血清中,IL‐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 P<0.05),IL‐17、IL‐23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IFN‐γ/IL‐4和IFN‐γ/IL‐17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IL‐17与AD严重程度(SCORAD)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 AD病程中T h1/T h2、T h1/T h17降低,T h1/T h2/T h17平衡的漂移可能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由辅助性T 细胞17(T h17细胞)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在固有免疫反应和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过程中,IL‐17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1‐2],被称为强大的致炎因子。其可以促进机体局部产生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还可与受体结合产生瀑布样炎症效应,造成组织损伤。其已被证实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3‐4]。IL‐17现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靶点[5],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气道上皮(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体外培养的RT 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分别于2、4、6 h观察RT E细胞形态变化,以未与光滑念珠菌孵育的RT E细胞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ectin‐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IL‐6和 TNF‐α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6和TNF‐α的分泌。结果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RTE细胞破坏逐渐加重及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呈进行性增高。孵育2 h组与对照组比较、孵育4 h组与孵育2 h组比较、孵育6 h组与孵育4 h组比较,Dectin‐1、IL‐6和T N F‐α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E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功能,其Dectin‐1参与了对热处理光滑念珠菌的识别,并激活IL‐6和T N F‐α的分泌,介导炎性反应。IL‐6起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症疾病,不同的 T细胞亚群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T h17细胞亚群及其效应分子IL‐17主要发挥黏膜免疫防御和促进炎症作用,在多种慢性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T h17/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尚无定论,各家研究结果存在明显的冲突。本文全面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以期能为深入研究T h17/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对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早期致炎因子 TNF‐α、IL‐1和IL‐6的影响。方法用一定浓度SpA与THP‐1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用MTT法测定SpA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测定培养液中TNF‐α、IL‐1和IL‐6的水平;用RT‐PCR检测细胞TNF‐α、IL‐1和IL‐6相应m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A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其作用剂量有关。SpA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 TNF‐α、IL‐1和IL‐6及表达相应mRNA ,且呈一定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SpA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IL‐6和表达相应mRNA均在12 h达高峰。SpA刺激组TNF‐α、IL‐1和IL‐6的表达和释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SpA可明显促进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和分泌早期致炎细胞因子 TNF‐α、IL‐1和IL‐6。SpA在启动金葡菌性脓毒症及促进其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取外周血分离培养中性粒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0),A组:阴性对照;B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 PS (终浓度为100μg/L );C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 PS (终浓度为100μg/L )加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为0.5 ng/mL);D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PS(终浓度为100μg/L)加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为1.0 ng/mL)。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采用RT‐PCR法测定TREM‐1 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TREM‐1 mRNA表达上调,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TREM‐1 mRNA表达下调,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 TREM‐1 mRNA表达水平、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下调 TREM‐1 mRNA表达,抑制L PS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 N F‐α、IL‐1β和IL‐6的生成及分泌。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探讨其发病机制是RA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免疫功能紊乱、遗传、环境因素等均与RA的发病相关。免疫功能紊乱是RA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的平衡、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均在RA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甲氨蝶呤作为治疗RA的一线药物,其治疗机制也与Th17/Treg细胞的平衡及失衡有关,通过纠正Th17/Treg细胞失衡,从而改善RA的炎症反应,可为RA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7细胞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变化特点及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32例RA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人群,用四色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分析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数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1.13±0.8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9±0.36),P〈0.05;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以其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表示)与其相应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DAS28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 Th17细胞在RA外周血过度表达,提示Th17细胞在RA的免疫致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对RA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Th,主要是Th17细胞)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Th17细胞主要分泌IL-17,介导炎症反应过程,是RA发病机制中的主要效应细胞;Treg细胞作为具有独特调节作用的免疫抑制细胞,主要通过分泌TGF-β、IL-10等发挥作用。两种细胞的分化发育相互制约,Th17细胞的增多,Treg细胞的减少,可导致Th17/Treg平衡失调,而出现滑膜炎症、关节破坏、骨侵蚀等,加剧RA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针对Th17/Treg失衡的治疗发现,阻止Th17对RA的致病作用,提高Treg细胞对RA的保护作用,调节Th17/Treg的平衡成为治疗RA的新途径。本文拟就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关系以及中医药对Th17/Treg失衡的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RA的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焱平  刘礼富  胡高强  张静  姜鲜 《重庆医学》2015,(32):4481-4482
目的:探索白藜芦醇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刺激内皮细胞炎症因子IL‐1、IL‐6与TNF‐α表达影响。方法5×101μmol/LAβ1~42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24h,同时给予白藜芦醇160、80、40、20μg/L干预,CCK‐8法检测HU‐VEC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IL‐1、IL‐6和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各浓度组可以明显提高Aβ1~42刺激后HUVEC细胞活性,抑制Aβ1~42致HUVEC的IL‐1、IL‐6与TNF‐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μg/L以上浓度白藜芦醇可减少Aβ1~42致HUVEC炎症因子IL‐1、IL‐6与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张晓琴 《医学综述》2012,18(17):2771-2773
Th17细胞是一类新型的CD4+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IL-22、IL-6、IL-21、IL-23等多种细胞因子,其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性炎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加深对Th17细胞在RA进展中的认识将为今后的诊断提供新的依据,Th17及其相关因子也将成为治疗人类RA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实验性贝赫切特病(BD)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BD模型鼠,将其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鼻饲注入大蒜素、秋水仙碱和生理盐水。肉眼观察治疗前后皮损的变化,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和化学比色法检测总抗氧化力(T‐AO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模型小鼠背、腹、阴部出现溃疡,IFN‐γ、TNF‐α、IL‐4和MDA升高,T‐AOC、SOD和GSH‐PX下降。治疗20d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溃疡基本愈合;30d后实验组仅2只复发,阳性对照组有6只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IFN‐γ、TNF‐α和IL‐4较治疗前降低(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AOC、SOD和GSH‐PX较治疗前升高,MDA下降(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素是治疗实验性BD的有效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阻止氧化应激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7、IL‐22和IL‐10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过敏性哮喘患者40例(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培养上清中IL‐17、IL‐22和IL‐10的表达;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g E的水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IL‐17、IL‐22和IL‐10与哮喘严重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组血清中IgE的水平及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外周血IL‐17、IL‐22水平高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严重程度与IL‐17、IL‐22水平呈正相关(P<0.01),而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P<0.05)。结论 IL‐17、IL‐22和IL‐10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动态监测其变化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白细胞介素(IL)17在其关节软骨及滑膜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其他促炎因子相互作用促进RA的发生,因此IL-17对于RA患者病因研究、远期治疗、阻止病情发展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关于IL-17及其辅助性T细胞(Th)17靶向相关药物的研究已获得一定成果,并在临床试验中初步使用,但对于使用的安全性及较其他药物的有效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袁睿 《医学综述》2013,19(13):2322-2324
白细胞介素(IL)17/辅助性T细胞(Th)17是近年来被发现并认识的。Th17细胞是CD4+T细胞亚群之一,而IL-17则主要是由其分泌产生的。IL-17/Th17细胞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中,如细菌及真菌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IL-17/Th17细胞结构、功能及其与相关感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在RA的发病和进展中起关键性作用,以CD4+效应性T细胞尤为重要。近年来在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原特异性反应研究中发现机体存在一种新的CD4+T细胞亚群,其具有白介素-23(IL-23)依赖性产生IL-17,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而IL-17是其主要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17.
Th17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异常。研究表明RA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表现为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导致滑膜组织内纤维母样细胞增生,有大量激活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浸润,并分泌大量的促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8.
刘小惠 《重庆医学》2015,(4):524-526
目的:探讨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患儿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58例患儿成对血清和关节液中MMP‐1、MMP‐3、TIMP‐1,IL‐1、IL‐6和 TNF‐α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回顾分析病历记录并建立临床和实验室疾病活动性适应证判定标准,探讨这些因子的水平和疾病活动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JIA组血清和关节液中MMP‐1、MMP‐3、IL‐1、IL‐6、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MP‐1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液中MMP‐1、MMP‐3、TIMP‐1、IL‐1、IL‐6、TNF‐α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P<0.01)。JIA组关节液中IL‐1与M M P‐1呈正相关,而IL‐1与T IM P‐1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JIA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因子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元损伤度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进行缺氧处理,不同的时长(0.5、1、2、4 h)后,复氧处理24 h ,收集神经元条件培养液(neuron‐conditioned media ,NCM ),然后将NCM刺激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24 h(NCM∶小胶质细胞培养液=1∶1,V/V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内的M2表型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inase‐1)和激活标记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变化规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r‐ginase‐1的表达变化规律。同时,采用 ELISA 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变化规律。最后,将不同损伤度的NCM 诱导小胶质细胞形成不同表型,将小胶质细胞和缺氧处理2 h后的神经元共培养24 h ,MTT法检测神经元的活力。结果轻微损伤(缺氧0.5、1 h)的NCM 明显下调M2型标记物arginase‐1的表达水平,中度(缺氧2 h)和重度(缺氧4 h)损伤的 NCM 能够上调arginase‐1的表达,各种损伤度的NCM都能上调Iba‐1的表达水平,提示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小胶质细胞。同时,轻微损伤的NCM明显上调小胶质细胞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而中度和重度损伤的NCM 对这些促炎因子的释放没有影响,各种损伤度的NCM 都能明显上调营养因子的分泌。M T T法检测表明,轻微和重度损伤处理的NCM刺激的小胶质细胞进一步加重缺氧处理的神经元损伤,而中度损伤的NCM对缺氧处理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结论神经元损伤度是决定小胶质细胞表型的重要因素,进而使小胶质细胞进一步发挥神经毒性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74例SLE患者和51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IL‐37水平,比较SLE患者和对照组IL‐37水平,分析SLE患者IL‐37水平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α干扰素(INF‐α)水平、补体C3、补体C4、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的相关关系,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14例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IL‐37、IL‐6及I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C3、C4、SLEDAI无显著相关;14例SLE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IL‐37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高于健康人;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LE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