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风险评分(preoperative risk score,PRS)对膀胱癌患者选择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行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膀胱癌患者(共303例)的PRS、并发症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complication index,CCI),分析不同术式的膀胱全切患者PRS值与术后并发症CCI值的相关性,得到PRS预警值,为尿流改道术式选择提供量化依据。结果:①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PRS平均值为0.72±0.23,回肠输出道为0.48±0.24,原位膀胱术为0.34±0.17,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而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CCI平均值38.19±16.34,回肠输出道为36.04±11.17,原位膀胱术为38.14±13.36,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②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向左取80%单侧可信区间时,PRS值位于区间外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该区间内的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RS区间位于 0.34~0.86,PRS>0.86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肠输出道组PRS区间位于0.15~0.60,PRS>0.86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原位膀胱术组PRS区间位于0.14~0.42,PRS>0.42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RS大于0.42时不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PRS大于0.60时不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PRS大于0.86时不建议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亚飞  虞晓琴 《中外医疗》2009,28(30):133-133
目的总结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的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我科16例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结果16例患者均未出现漏尿、输尿管新膀胱吻合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形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原位膀胱重建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30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东奇 《海南医学》2010,21(11):142-143
目的探讨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结果 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腹部感染,经急诊腹部引流术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痊愈,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的干预,可减少造口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结果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腹部感染,经急诊腹部引流术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痊愈,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的干预,可减少造口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措施。方法时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输尿管回肠代膀胱Nesbit吻合术,回肠代膀胱不造瘘,耻骨后引流管负压吸引。结果随访3~12个月,回肠代膀胱内压低、顺应性好、容量大,无输尿管返流、梗阻,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有患者白天控排尿良好。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后,并发症少,控排尿良好,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对于肌层浸润性和高危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需要进行膀胱全切手术.目前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的主要方式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膀胱通道、原位新膀胱等.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完成23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并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统计临床数据并定期随访,以期总结临床经验和了解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h死亡1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例,远期并发症7例。57例均获随访6~84个月,平均67个月,5年生存率58.1%。结论: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膀胱癌由于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常采用膀胱全切术,对其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回肠代膀胱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仍有一定比例的发生。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采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成功治疗30例膀胱癌患者。现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的不同手术方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1 432例,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239例(中位年龄78岁),其中74例患者(31.0%)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患者可分为回肠膀胱组和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回肠膀胱组包括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包括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比较不同术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P=0.01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P=0.001)、淋巴结分期(P=0.043)和手术方式。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中位住院时间34 d vs. 21 d,P=0.002)。不同手术方式中,回肠膀胱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0.013),但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85岁(OR=4.856,95% CI:1.465~16.103,P=0.010)、ASA评分(P=0.008)和不同手术方式(P=0.016)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 高龄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ASA评分和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经腹膜外开放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龄患者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6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33例患者行回肠膀胱术,30例患者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尿失禁例数高于回肠膀胱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的其他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适当的术式,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风险矩阵从集体角度对医疗设备风险等级进行全面评估。方法通过建立集体风险评估模型对我院10种常规医疗设备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结果麻醉机、呼吸机风险等级最为显著。结论应用风险矩阵建立医疗设备集体风险评估模型能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估医疗设备风险等级,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医疗风险的识别与分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风险的识别与分担是临床医学、卫生行政法学、民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都面临的共性问题。综合应用法律方法和循证医学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区分疾病风险、医疗侵权风险和医疗发展风险,使医疗风险管理的析因归责、医疗侵权司法认定和医疗风险社会保障应用基本一致的识别和分担方式,以技术和制度应对风险并避免引发新的风险,促进医疗风险综合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琛  蔡江  夏卿  庞娜 《中国医疗设备》2013,(10):89-90,140
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入手,指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控制疾病和追求健康的愿望也日益增加,除了常规的健康体检外,健康风险评估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医院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是在对流行病学数据、医学数据及临床资料等大样本统计分析和加权处理的基础上确定疾病风险因素和风险度,并引进哈佛计算模型实现对个人的健康风险评估,通过疾病风险预测、健康管理计划、饮食和运动计划等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个人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黄鹂  袁达  彭华 《中国医院》2022,(1):63-64
目的:探讨医疗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评价其管理效果。方法:医院建立风险管理专项组,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进行早期风险识别,启动医疗、管理、法律干预,实施风险处置措施,开展风险再评价,实现风险管理动态循环。结果: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后,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从年每百床位2.14例下降至每百床位1.8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投诉率和纠纷率分别下降了64.28%和35.31%。结论: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可有效防范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能力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取4个省(市)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制的《省/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66份,问卷回收率为90.91%。58%的地市(州)识别了当地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的地市(州)对所识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风险评价,8%的地市(州)对当地易发生事故的厂矿企业及大型设施进行了风险评价,10%的地市(州)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了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重点,10%的地市(州)针对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了专门预防策略,5%的地市(州)对当地居民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57%的地市(州)开展过或正在开展应对能力评价工作,4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能力的平均标准分为24.05,总体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18.32,29.77)。结论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工作在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此方面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培训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薇薇  刘朝杰 《中国医院》2009,13(10):34-36
目的: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为建立医疗差错报告系统奠定基础。方法:对某三甲医院门诊部医务人员(107人)进行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培训,鼓励医务人员自愿上报医疗差错或隐患。用问卷调查比较培训前后医务人员风险管理知信行水平的改变。比较分析培训后医务人员上报隐患与同期投诉记录的数量及其性质的差异。结果:干预前,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有基本的认识,但对风险管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意向较差;通过培训干预,医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明显提高,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变化不大。自愿报告差错和隐患53例,比同期病人投诉事件多47例,但是全部都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差错。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医疗风险培训课程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知信行水平,但在建立医疗差错报告系统时,如何消除员工担心被处罚的心态仍是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医学中最大的问题是不确定性,风险隐患随之加大.基于门诊患者的特点以及门诊工作的特殊性,门诊风险防范及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工作为例,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教育等方面,开展风险防范的实践与探讨.指出风险防范与依法执业、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和改善医疗服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is escalating, and the changing trends of CVD risk factors are identified among Indians experiencing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Contributory causes include: growing population with demographic shifts and altered age profile, socio-economic factors, lifestyle changes due to urbanization. Indians are also having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adult are susceptible to vascular disease linking possible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fluencing ethnic diversity. Altered diets with more of junk foods along with diminished physical activity are additiv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cceleration of CVD epidemics, along with all form of tobacco use. The pace of health transition, however, varies across geographical regions from urban to rural population with consequent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ve burdens of the dominant CVDs. A comprehensiv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must be looked to plan over all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policies and programs that effectively impact on the multiple determinants of CVDs to provide protection over the life span through primordi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Populations as well as individuals at risk must be protected through initiatives, enable nutrition-based preventive strategies to protect and promote cardiovascular health.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