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原因及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3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不同年龄、出血量、出血方式、绝经时间及B超下子宫内膜厚度等患者中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结果非恶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患者的出血量及出血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绝经时间及B超下子宫内膜厚度的恶性病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非恶性病变占多数,年龄〉55岁、绝经时间〉5年、B超下子宫内膜厚度〉4mm是绝经后阴道出血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127例,均行TVS、超声及官腔镜检查。观察不同因素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60岁组恶性病变率高达23.08%,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年限≥5年的子宫内膜癌病变率显著高于其他良性病变;子宫内膜癌组的平均宫腔深度与其他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不同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显著高于其他良性病变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绝经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出血持续时间越长及官腔越深。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与绝经年限、B超下子宫内膜增厚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析22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腹部和阴道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或分段诊刮、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主要病理诊断分别是:功能性子宫内膜102例、子宫内膜炎34例、子宫内膜增生52例、子宫内膜息肉14例、子宫内膜癌18例。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4mm时,99%的内膜属于良性病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以功能性子宫内膜居首位,依次为内膜增生性病变、子宫内膜癌。绝经年限长,子宫内膜厚度在5mm以上的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当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4mm时,可以结合临床考虑免除部分诊刮手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48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资料,按子宫内膜病变性质分为良性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分析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年龄、阴道出血、生育史、体重指数、高血压等临床指标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关系。结果:3组间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有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绝经年龄(OR=1.12,95%CI 1.02-1.24)、高血压(OR=3.34,95%CI 1.13-9.80)、子宫内膜厚≥10mm(OR=2.48,95%CI 1.14-5.29)、阴道出血或粘液(OR=10.52,95%CI 3.91-27.78)与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正相关;绝经年限≥10年(OR=0.33,95%CI 0.12-0.92)与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负相关。有生育史与子宫内膜癌风险边缘性负相关;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除与子宫内膜厚≥10mm、阴道出血或粘液显著正相关外,还与体重指数显著正相关。结论:子宫内膜增厚人群中,除子宫内膜厚度≥10mm、有阴道出血或粘液外,绝经年龄>55岁且绝经年限<10年、合并高血压或肥胖是增加绝经后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危险因素,相应人群宜常规行宫腔镜检查,以利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5.
谢佳翊  王真真  沈雪 《海南医学》2023,(13):1884-1887
目的 分析绝经后妇女发生子宫内膜增厚的病理分型,并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因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 mm)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0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89例正常子宫内膜厚度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研究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各病理类型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绝经后女性内膜增厚人群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的最佳预测值。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足月产次数及有无糖尿病史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有关(P<0.05),而与流产次数及有无高血压史无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足月产次及合并糖尿病是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内膜恶性病变的比例也不断升高,其中子宫内膜厚度为5~10 mm的64例患者发生子宫内膜恶变者5例(7.8%...  相似文献   

6.
赵海军  张为远 《现代医学》2003,31(6):408-409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年龄、绝经年限、出血距初诊时间、子宫内膜厚度与疾病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63例绝经后阴道出血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与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病理诊断分别是子宫病变(90.5%)、卵巢病变(6.3%)和输卵管病变(3.2%)。年纪越老、绝经年限越长、出血距就诊时间越长、内膜越厚则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阴道超声诊断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检查对绝经后阴道流血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8例绝经后出血患者用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行诊刮术。将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与子宫内膜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萎缩性子宫内膜厚度为(3 5 0± 0 67)mm ,内膜癌的内膜厚度为 (18 0 0± 4 2 4)mm ,病变组的内膜均显著厚于萎缩组 ;以内膜厚度 5mm作为阴道超声判断绝经后子宫内膜有无病理改变的临界值 ,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4.74%、 86.67%、90 .0 0 %和 92 .86%。结论 以 5mm为临界值 ,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可以协助诊断绝经后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阴道流血32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绝经后阴道流血326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良性疾病致绝经后阴道流血者占48.16%,非器质性病变占32.21%,恶性病变占19.63%。恶性病变的比率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的延长逐渐上升(P〈0.01)。结论出血来自子宫最多见。恶性肿瘤以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为主,年龄越大、距绝经年限越长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阴道B超结合宫腔镜检查有利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检查在绝经后阴道出血(PMB)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162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超声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96.3%。在引起PMB的诸多原因中,子宫内膜萎缩占33.33%,是引起PMB的首要原因。子宫内膜厚度〉5mm的患者萎缩性子宫内膜的发生率低于≤5mm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绝经后阴道出血更加简便、无创,可对病变及时、有效地进行筛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红  黄中 《西部医学》2005,17(1):67-67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TVS)检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2例绝经后出血患者应用阴道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情况。结果 诊断正确39例,误诊3例,子宫内膜增生、粘膜下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各1例。结论 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方法:对113例绝经后阴道流血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中,良性病变78例,其中子宫颈炎52例,子宫内膜炎10例,子宫肌瘤7例,子宫内膜增生7例,卵巢囊肿2例;恶性肿瘤32例,其中子宫颈癌19例,子宫内膜癌10例,卵巢癌2例,输卵管癌1例;癌前病变3例。113例中,由炎症引起62例。70岁以上年龄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44.00%,70岁以下组为23.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主要为妇科炎症,其次为恶性肿瘤,了解其病因可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原因及宫腔镜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的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5例顺利完成宫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后经病理确诊引起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占87.6%,子宫恶性肿瘤占9.5%,宫腔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85.3%。结论: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可明确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6-19
目的 通过评估宫腔镜下内膜活检的病理结果,以评价他莫昔芬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8年1月92例服用他莫昔芬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无症状仅有子宫内膜增厚者62例,阴道不规则出血者30例。所有患者行阴式超声检查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术,术中使用鳄口型活检钳钳夹异常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宫腔镜检查和病理结果两者的符合率较高,尤其是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符合率达100%。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的患者发生内膜恶变几率较高(20%),而无症状患者癌变率仅为3.2%。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同时内膜病理类型增多。结论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长期口服他莫昔芬可引起子宫内膜病变。临床上对服用他莫昔芬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常规行阴式超声检查来随访子宫内膜情况,若子宫内膜增厚或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应采取宫腔镜检查和活检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关系,了解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绝经后子宫出血或B超常规检查异常的219例绝经期妇女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在患者就诊年龄、绝经年限、出血时间及子宫出血发生率等方面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绝经后子宫出血症状罹患子宫内膜癌风险4.07(P=0.017)。结论患者就诊年龄越大,绝经时间及出血时间越长,子宫内膜癌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减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 (HRT)的阴道出血模式。【方法】自然绝经 1年以上妇女 30例 ,连续联合应用半量诺更宁 :1mg 17β 雌二醇 (E2 ) 0 5mg醋酸炔诺酮 (NETA) 2 4周 ,观察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 ,BMI)、子宫内膜厚度、用药后症状改善的时间。【结果】用药后阴道出血 10例 ,无阴道出血 2 0例。出血者多数表现为点滴状出血 ,随用药时间延长 ,出血率明显降低 ,在阴道出血的病例中 ,平均年龄 48岁 ,平均绝经年龄 44岁 ,与无阴道出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使用半量HRT 2 4周后 ,BMI平均增加为 0 7kg/cm2 。用药 1个月后 ,严重的轰热、烦躁、多汗有缓解 ,2个月后Kupperman评分有显著差异。减量HRT对关节痛的缓解效果不明显。【结论】减量HRT能缓解低雌激素症状 ,出血率低 ,安全性高 ,临床上值得尝试用于年龄较大的绝经后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16.
王丹  李萍  李利琼  胡谢 《当代医学》2021,27(2):50-53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动脉血流对诊断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2例疑似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2名绝经后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动脉血流。比较两组舒张期末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记录观察组不同病变类型子宫内膜厚度、动脉血流。结果观察组EDV、PSV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癌的内膜厚度较高,萎缩性内膜厚度较低,内膜癌的RI值较低,未能显示萎缩性内膜的RI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灵敏度96.08%(49/51)、准确率91.94%(57/62)高于常规超声的80.39%(41/51)、77.42%(48/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动脉血流可有效诊断绝经后阴道出血,除常规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外,通过分析子宫内膜血流频谱,反映不同病变类型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动脉血流差异,有助于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7.
曾婷  李晓斌  曾晓娟 《海南医学》2016,(16):2640-264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经超声、宫腔镜以及病理检查的绝经妇女296例,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其中10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另193例绝经后EP患者为EP组,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以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EP发病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EP高发于40~60岁年龄段,单因素分析显示, BMI、肥胖、宫颈息肉、子宫慢性内膜炎、子宫腺肌症、高血压以及激素治疗史均为EP发病相关因素(P<0.05),孕次及产次为EP的保护性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宫颈息肉、子宫慢性内膜炎、子宫腺肌症及激素治疗均为绝经后E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OR=2.602、2.733、1.871、2.467、3.689,P<0.05)。结论肥胖、宫颈息肉、子宫慢性内膜炎、子宫腺肌症及激素治疗均为绝经后E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且高血压患者也具有较高的EP发生风险,孕产次可能是EP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重庆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调查了重庆市城区1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4.71±1.95)岁;平均绝经年龄(47.24±3.13)岁;1571例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占93.51%,主要的症状包括有: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怒、心慌、头痛、潮热多汗、性欲减退、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阴道干涩、骨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感觉异常、抑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记忆力减退(P <0.01)、睡眠障碍(P<0.01)、是否绝经(P<0.01)、有无性生活(P<0.05)、关注性生活(P<0.05)、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大多数重庆市城市围绝经期女性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应重视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工作,加强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识,合理应用激素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