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比100例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进行剖宫产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妊娠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将瘢痕子宫产妇作为观察组,非瘢痕子宫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使用同样的剖宫产手术方式,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也比对照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完全、不完全子宫破裂、腹腔粘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两组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进行再次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医院广大妇产科医务人员对产妇予以足够重视,在为瘢痕子宫产妇进行剖宫产时也要非常小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00例,将100例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将100例首次剖宫产产妇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00(16/1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5例胎盘粘连产妇巾,8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占32.00%;4例胎盘植入产妇巾3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占75.00%:9例前置胎盘产妇中5例出现产后出血,占55.56%;5例子宫破裂全部出现产后山血。结论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增加了剖宫产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前置胎盘、子宫破裂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临床对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采取临床干预措施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0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依照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n=55)应用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n=55)加强针对性临床干预措施。评价及对比两组的产后出血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产后出血率以及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并发症事件明显减少(P0.05)。结论临床对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采取针对性临床干预措施,对产后出血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减少出血量,且并发症少,有利于确保产妇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56例为实验组,以及二次妊娠初次剖宫产产妇56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实施剖宫产分娩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产妇有3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盆腔粘连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产后出血,总发生率为60.71%,对照组有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产后出血发生率最高,总发生率5.35%,实验组的产后出血、盆腔粘连以及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均手术顺利,无脏器损伤且未发生产妇或胎儿死亡例,实验组中初次行横切口剖宫产产妇的分娩时间、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初次行纵切口剖宫产产妇,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初次行纵切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二次妊娠初次剖宫产,且初次妊娠的剖宫产方法对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的切口位置选择手术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剖宫术的瘢痕子宫产妇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位置分别选择瘢痕上2cm切口、瘢痕组织下2cm切口,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再次行剖宫产术时选择瘢痕组织上2cm处位置进行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孕妇剖宫产的手术情况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150例二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按是否为瘢痕子宫分为两组,各75例,观察组为瘢痕子宫,对照组为非瘢痕子宫。观察、记录两组剖宫产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子宫破裂、盆腹腔粘连、产后出血、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孕产妇二次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较非瘢痕子宫剖宫产孕产妇明显更高,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根据产妇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7.
揭小军  韩丽琼 《当代医学》2021,27(33):19-21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预防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产妇96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采用常规缝合的48例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的4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临床疗效、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产后抑郁及焦虑量表评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97.82%)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2 h及24 h产后出血量、SDS及SA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58%)低于对照组(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后行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预防产后出血,改善产妇产后负面情绪,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为观察组,均接受剖宫产术,选择同期行剖宫产术的110例非瘢痕子宫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剖宫产选择原因及产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和盆、腹腔粘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或 P <0.01)。两组前置胎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发生子宫破裂1例(0.56%)、胎盘植入1例(0.56%),对照组未出现子宫破裂和胎盘植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危险系数大,增加剖宫产术难度,且相比非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多。为此,需转变传统观念,降低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提高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遂平县人民医院接受剖宫产的114例产妇,依据是否伴有瘢痕子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为非瘢痕子宫产妇,观察组为瘢痕子宫产妇,两组产妇均接受剖宫产术,观察两组产妇出血量(术中、术后)、手术时间、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70.18(40/57)]高于对照组[15.79(9/57)],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孕妇接受二次剖宫产,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可对新生儿结局造成不利影响,故临床医生需指导孕妇认知剖宫产利弊,并对首次剖宫产指征进行严格把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17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研究组103例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对照组75例为自然分娩后再次妊娠产妇,两组均经采取阴道分娩方式。观察两组产妇分娩及新生儿APORG评分。结果:两组新生儿APORG评分比较无差异性;研究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阴道分娩具有可行性,但安全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  解雅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8-1160
因小儿耳鼻喉手术刺激强,时间短,且常与气道相关,故麻醉的控制有一定难度,现对国内外现阶段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改良方法及新观点进行评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内糖原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只,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细菌胶原酶注射制作纹状体脑出血模型,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在相应部位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24h病变局部及其周围和对照组超微结构的变化和糖原的水平变化.结果:电镜观察到在脑出血动物出血灶周围区,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均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超微结构改变.最为醒目的是在脑内血肿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和突起内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聚集,尤其在毛细血管周围的胶质细胞突起内非常明显;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均未发现明显糖原颗粒存在.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相应部位的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正常;而且神经元、各种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均无明显糖原颗粒聚集.结论:脑出血周围糖原含量增高,局部存在明显的糖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l)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4.
15.
黄芪在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水提物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生物活性。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芪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天,采血后,迅速取出肝组织,制成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可减少MDA含量,增强SOD活力。结论:黄芪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器官损伤和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汕头市登革热定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定点监测为汕头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汕头市无登革热疫情,抗登革热病毒IgG、IgM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6、8、9、10月份,低谷在4、7、11月份,孳生情况随着月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变化而变化;孳生场所以农村、暂时性容器为主。结论汕头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10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技术在200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汁划中的1%测序任务,到2000年,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1850篇,遍及医药各领域,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莪术中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的血药浓度。色谱柱:L ichrospher-5-C18(2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乙腈-5%醋酸水(45∶55);体积流量:1 mL/m in;检测波长:420 nm。结果姜黄素在6.5~104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2.41%(n=5)。采用药动学计算程序处理,姜黄素的药动学参数:ka为0.53/h、ke为0.10/h、t1/2ka为1.32 h、t1/2k为6.89 h、tpeak为3.89 h、Cm ax为93.15 ng/mL、AUC为1 369.38 ng/mL。结论本法稳定、简单、可靠,可用于姜黄素的血药浓度分析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麻醉学双语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和推进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教研室通过近10年对双语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体会到需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及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以便更好地推进麻醉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高校大学生失眠情况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昆明市某高校957名学生进行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27.3%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女生失眠率高于男生(P〈0.01);本科生的失眠检出率高于研究生(P〈0.05);三年级学生失眠率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P=0.01).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学生失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级、学历是影响高校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