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胜利  李银银  信连英  武金燕  刘鹏 《西部医学》2018,30(10):1505-1508
【摘要】目的 探讨超早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 PA)静脉溶栓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82例高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予以超早期rt 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arthel指数均上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早期rt PA静脉溶栓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高,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建议合理延长时间窗,以扩张静脉溶栓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4.5 h内予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80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及90 d随访时mRS评分。结果:两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90 d随访,≥80岁组13例,<80岁组47例预后良好,两组预后良好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80岁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1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11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的痊愈率(60.0%)明显优于对照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服务态度、病房巡视、操作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病房环境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96.8±2.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0.1±3.7)(P〈0.01)。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下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出血转化率。方法对112例发病3h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给予随机分组,即尿激酶组和rt—PA组,分别使用尿激酶和rt-PA给予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的静脉溶栓,并进行治疗前后血管再通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ADL评分和出血转化率的比较。结果112例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尿激酶组和rt—PA组的血管再通率均升高,出血转化率相当(P〉O.05)。结论CTP可以用来指导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且尿激酶和rt—PA作用相当,出血转化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稳定斑块、抗脑缺血。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等;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t—PA静脉溶栓,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BI)评分,并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和预后。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90d,NIHSS评分由(11.85±1.30)分下降为(8.92±4.53)分,改良Rankin评分临床转归良好7例(35%);脑出血1例,症状性出血转化率5%;死亡2例,病死率1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90d,NIHSS评分由(11.80±2.23)分下降为(5.38±3.77)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8);改良Rankin评分临床转归良好16例(53%);出血转化8例,其中1例为症状性出血转化,症状性出血转化率为3%;死亡3例,病死率10%。结论: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以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入院时及溶栓后24h、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进行评分。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和恶化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和恶化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的20.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但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瑞替普酶(reteplase,rPA)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治疗效果,探讨rPA溶栓治疗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rPA组和rt—PA组,分别用rPA及rt—PA进行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溶栓的再通率、栓塞再通时间、急性期病死率、并发症、心功能、肌钙蛋白Ⅰ值变化、治疗费用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90min,rPA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高于r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23);rPA组治疗费用低于rt—PA组(P〈0.01);两组脑出血各1例,两组不良事件、急性期死亡率、肌钙蛋白Ⅰ值变化及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A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较rt—PA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而且血管开通率较高,治疗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前脑梗死是我国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常见疾病.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国外文献报道发病4.5h内静脉使用阿替普酶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现对我科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50例发病在4.5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方明珠 《大家健康》2016,(6):275-275
目的:探讨对接受 rt -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溶栓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0.97%、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23%,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 rt -PA 静脉溶栓治疗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溶栓后脑出血(CHT),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导致患者临床表现恶化,增加死亡风险。本文结合一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后脑出血患者分析并文献复习,以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CHT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与加速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168例STEMI患者中,10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68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30天病死率,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等指标。结果 ①直接支架组:在99例病人植入135个支架,成功率为99%,93例IRA达TIMI血流3级,7例(7%)IRA达到TIMI血流2级,30天病死率2%;②rt—PA溶栓组:68例IRA再通59例,成功率86.8%,30天病死率5.9%,溶栓后2~4周,52例做冠状动脉造影,均有IRA高度狭窄。结论 与rt—PA溶栓比较,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扩大了STEMI病人的治疗适应症,能建立可靠的。IRA前向血流,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低。  相似文献   

12.
兰曦  石理 《广东医学》1998,19(11):879-88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AMI患者溶栓组17例和同期对照组25例。除AMI常规治疗外,溶栓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4周病死率。发病后3-4周,对存活病人行核素心血管造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症状限制粒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2.4%,能明显改善患者急性期左室功能,减少室性早搏发生,提高运动耐量,并降低死亡率。未见严重出血副作用。结论:新型溶栓剂rt-PA治疗AMI冠脉再通率高,能明显改善患者急性期预后,且无严重出血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完成治疗后6 h,对患者实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在NIHSS评分以及临床预后质量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患者实施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未能再通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1)。观察组临床预后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临床预后质量高,凸显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是否有利于卒中后6个月的认知和功能预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2例初发的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其中25例(27%)患者在卒中后最初的3h内接受了rt—PA治疗。校正卒中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rt—PA治疗是否影响患者6个月后的认知功能预后(通过涵盖7个认知领域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来评估)、基本ADL独立性(改良Barthel指数≥19)和工具性ADL独立性(Frenchay活动指数≥15)进行探讨。结果:保持认知功能完整的校正比值比为1.0(95%C10.2~4.3),基本ADL预后为13.5(95%CI1.4~129.4),工具性ADL为7.1(95%CI1.2~42.2)。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t-PA治疗与6个月后基本ADL和工具性ADL的良好预后相关,而不与有利的认知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AT)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 T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卒中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Lp‐PLA2水平的差异;并采用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判断患者短期预后,比较不同脑卒中体积和不同脑神经损伤程度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以及Lp‐PLA2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血清LDLC水平呈正相关(r=0.859,P<0.05);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的增大而升高,随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均呈正相关(r=0.531、0.623,P<0.05),Lp‐PLA2水平高的患者短期预后较差(P<0.05)。结论 AT 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建芬 《海南医学》2010,21(15):133-13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将41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16ml静脉滴注,观察组21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以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分别于治疗前后5d、10d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病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溶栓治疗早期ACI护理安全、有效;在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并发出血倾向的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9.
单次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组126例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70万单位尿激酶单次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对照组14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mg/d,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溶栓后2h、24h、7d、14dNIHSS评分下降程度及治疗后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溶栓后24hNIHSS较溶栓前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14dNIHSS下降程度、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次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相对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程素变 《中原医刊》2009,(24):61-62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选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rt—PA溶栓治疗。结果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结论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患者的年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