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U阳性结果进行细菌耐药性及菌群分布分析,探讨防治CRI的措施。方法:对300例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CR135例(16.1%);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结论:CVC是重要的感染途径,留置〉6d感染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所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2例中细菌培养阳性37例,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2l株占56.76%,革兰阴性细菌13株占35.14%,真菌3株占8.12%。颈内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结论ICU中早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革兰阳性细菌为主要病原菌。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头孢唑林封管对尿毒症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入选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患者,排除床旁治疗以及置管超过0.5h者,随机分成干预组(60例,使用肝素+头孢唑林联合封管,浓度分别为45rag/mL和10mg/mL)与对照组(53例,使用肝素封管,浓度为50mg/mL)。随访导管相关感染事件,比较两组发病率,进行多种感染相关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40.0±51.5)d,干预组(39.0±46.0)d,对照组(41.1±57.5)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感染7例,其中6例为血行感染,1例为导管定植;总体感染率为6.19%(感染次数/总导管数)或1.55‰(感染次数/1000导管日),其中干预组为6.67%或1.7‰,对照组为5.66%或1.4‰,两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体感染率与留置时间显著相关,留置越久感染危险越大(P〈0.05)。结论加用头孢唑林封管未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对革兰阳性球菌可能有预防作用;规范操作、缩短留置时间有利于减少感染;局部应用抗生素可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4.
李丽华  杨筱敏 《西部医学》2011,23(1):164-165
目的探讨不同留置途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采用不同途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经不同途径留置中心静脉置管而发生感染的差异。结果股静脉发生感染率最高(31.2%),锁骨下和颈内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率次之(13.7%、15.4%),经外周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率最低(3.8%),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结论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与留置途径有明显的相关性,采用外周静脉置管途径可以明显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留置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的经验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本院留置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3例,均为右颈内静脉。结果带管时间12月~41月,平均19.7月;血栓的发生率为66.2%(15/23),导管内血栓占93.3%(14/15),导管内血栓均完全治愈;感染的发生率为22%(5/23),平均0.9例次/1000天,治疗有效率60%(3/5)。结论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对需要维持性血透而无血管通路患者是理想的选择,其并发症可以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通道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情况。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瓣膜替换手术52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选择颈静脉置管,另一组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的细菌感染率;比较静脉置管第5、6~10、11~20、20d以上不同时间段的感染率。结果不同穿刺部位病例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CVC-RI)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为16.3%,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9.5%( P <0.05)。不同导管留置时间CVC-RI的发生率,520例中发生导管感染留置时间为5d~30 d ,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感染率增加,以第11~20d最为明显。结论应根据静脉导管的使用原则,合理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对策,为CRB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 U的103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CRBSI发生率,观察病原学特征。结果103例患者中14例发生CRBSI ,发生率为13.59%。共培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株,占57.14%。革兰阴性杆菌3株,占21.43%。真菌3株,占21.43%。长期置管、使用多腔导管是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CRBSI危险因素的控制,尽量使用单腔导管,缩短留置时间,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中心静脉置管安全性,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使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以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成功后向导管腔内各注入2ml的750u%肝素盐水,夹闭、固定导管备用;CBP治疗:使用金宝公司生产的Prisma、PrismaFlex机器及一次性M100配套耗材。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和出血倾向决定是否使用普通肝素抗凝。依据文献及我院既往经验制定相关护理措施:在CBP治疗过程中,对导管的精心护理、严格的无茼操作、管路接口的清洁清毒、定期换药、肝素盐水正压封管等对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进行干预。结果住院期间发生CVC相关并发症共49例(36.8%),其中穿刺部位出血14例(10.5%)、导管相关性感染11例(8.3%)、导管脱落3例(2.3%)、导管血栓堵塞1例(0.8%),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低于文献报道。结论通过相关护理措施干预明显提高CVC的护理质量,有效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探讨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35例患者,对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感染25例占18.52%,分离出病原菌31株,革兰阴性球菌占48.39%(15株),最常见的为绿脓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51.61%(16株),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基础疾病、管留置时间及插管部位,采用抗生素联合抗生素封管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赵爱琴  余洋 《医学综述》2013,19(9):1710-1712
目的探讨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解放军第309医院旃坛寺门诊部血液净化中心在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行间心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7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8例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治疗,385例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治疗,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采用美国Permcatc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应用Seldinger技术,分析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功能不良占10.10%,感染占6.56%,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功能不良占27.6%,感染占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并发症低,解决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而不能做内瘘或人造血管的血液透析,为临床需要透析的患者提供宝贵意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s a serious and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in hemodialysis (HD)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rombosis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and auxiliary branches in Chinese HD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internal jugular venous catheter and to explore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Fifty-four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were enroll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thrombosis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subclavical vein, brachiocephalic vein and superior vena cava was assessed by vascular ultrasound. Collected were data on age, gender, ultrafiltration volume, Kt/V, blood pressure, levels of hemoglobin, serum albumin, lipid, calcium, and phosphorus, and parathyroid hormon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short-or long-term double lum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mong them, 42 patients had the catheter placed into th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12 patients into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Different degrees of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were found in 33 patients (61.1%). The prevalence of thrombosis in the jugular vein, brachiocephalic vein, subclavical vein and superior vena cava was 61.1% (33/54), 44.4% (24/54), 16.7% (9/54) and 5.6% (3/54), respectively. Among the 33 HD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the percentages for one, two, three and four affected veins were 27.3% (9/33), 45.4% (15/33), 18.2% (6/33) and 9.1% (3/33), respectively. Twelve (12/33, 36.4%) of the 33 HD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had clinical symptoms. Nine patients (27.3%) had edema of the upper extremity and 3 (9.1%) had new-onset symptoms of pulmonary embolism such as cough, chest distress and short breath. The incidence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malignant tumor and levels of lipoprotein a and homocyste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D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than in those without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Logistic regres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igh level of homocysteic acid was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HD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nese HD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s quite high, especially in tho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alignant tumor, high levels of serum lipoprotein and homocysteic acid. Its clinical symptoms are insidious but dangerous. High level of homocysteic acid may be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nese HD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次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53例,B超检测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病变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患者血栓发生率为52.8%(28/53)。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栓形成比例均显著性增高,其优势比值分别为3.45(95%CI1.89—18.53),2.69(95%CI2.01~20.21)及2.87(95%CI2.83~15.36)(P〈0.05)。结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风险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及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335例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HM患者行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CRBS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1 335例HM患者发生CRBSI 115例,感染发生率8.61%,股静脉发生CRBSI 48例(16.9%)与颈内静脉CRBSI 29例(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发生导管血流量不足及堵塞29例(10.21%)与颈内静脉11例(2.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发生局部血肿或出血31例(5.76%)与股静脉2例(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35例HM患者剔除同1患者的重复菌株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57.69%),革兰阳性菌62株(39.75%),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置管模式等因素与HM患者的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为诱发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模式发生CRBSI感染率最低(5.3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16.91%),临床上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CRBSI发生率较低的静脉置管模式置管可能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之一;患者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模式等均为引发CRBSI的危险因素,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HM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探讨导管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 a间该院血液净化中心对70例急慢性肾衰患者,穿刺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三个部位CVT共72例次,其中颈内静脉20例,颈外静脉21例,股静脉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颈外静脉1~19个月,颈内静脉3 d~20个月,股静脉1~38 d.CVT并发症发生率为5.5%,其中感染(2.7%),血流不畅(1.4%),出血(1.4%).结论血液净化应用CVT有快捷、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股静脉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8例,留置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82例次,其中有11例患者重复置管(2~3)次。右颈内静脉置管134例,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3例,股静脉置管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平均留置时间(14士12)月,其中颈内静脉(4~36)月,平均16月;锁骨下静脉(3~25)月,平均11月;股静脉(2~7)月,平均4月。导管置管时相关的并发症主要为:局部血肿17例(9.0%)、渗血21例(12%)和导管功能障碍3例(1.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通路功能障碍和感染,本组导管通路功能障碍13例(7.0%),其中血栓形成8例、隧道段打折2例,导管外鞘形成1例,血管狭窄1例。10例导管通路功能障碍经调整导管、尿激酶溶栓或手术修复,得到纠正,余3例拔管后重新进行穿刺置管。本组有15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8.0%),给予消毒换药,管周皮肤涂察百多帮软膏后好转。结论: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但仍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重点防治置管期间局部巨大血肿和渗血以及导管留置期间血栓形成和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张渊  毛敏  赵玉蓉  张涛  王莉 《四川医学》2012,33(6):975-97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深静脉置管部位、留置时间与病原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我中心城东病区47例HD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分别在置管后1、2、3、4周抽导管血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股静脉和颈内静脉感染率分别为6.38%、6.38%,感染距置管平均时间分别为(36.00±6.93)d和(27.67±4.73)d,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早期导管血培养有助于早期发现深静脉置管感染以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