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邵红  徐耕 《浙江医学》2006,28(7):528-531,F0003
目的 探讨蛋白Z启动子A-13G基因多态性在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冠心病组(至少1支冠脉直径狭窄≥50.00%)157例和对照组129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蛋白Z启动子A-13G基因多态性。结果首次发现浙江地区汉族人群存在蛋白Z启动子A-13G基因多态性,野生型(AA型)、GA型和GG型分别占16.78%、53.85%和29.3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3.71%和56.29%;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X^2=1.17、0.32,均P〉0.05);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间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X^2=1.17,P〉0.05),而蛋白Z启动子A-13G基因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A型冠心病患者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是GG型的3.42倍。结论 浙江地区汉族人群存在蛋白Z启动子A-13G基因多态性,蛋白Z启动子A-13G位点A→G突变可能对急性冠脉事件发生有保护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21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病变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49)、双支病变组(n=84)、三支病变组(n=81)。选择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入院时血浆 Hcy及NT‐proBN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 Hcy及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Hcy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增加,血浆 Hcy及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Hcy、NT‐proBNP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患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分为对照组(n=85)和CHD组(n=95),同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n=25)及多支病变组(n=70),统计并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ACE基因型、Apo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别ACE基因多态性、Apo E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多支病变组ACE DD基因型频率和ACE D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ACEⅡ和ACE ID基因型频率均显著低于ACE DD基因型(P<0.05);多支病变组ACE 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ACEⅠ等位基因(P<0.05)。多支病变组ApoE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及非冠心病患者炎症相关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中性粒细胞胶原酶-8(MMP-8)、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脂质过氧化和自身免疫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Ab)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9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组36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8例,稳定心绞痛组35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36例外周血sCD40L,MMP-8,PAPP—A,ox—LDL和ox-LDLAb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sCD40L,MMP-8,PAPP-A,ox-LDL和ox—LDLAb水平均高于稳定心绞痛患者(P〈0.05)和非冠心病对照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上各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稳定心绞痛组各指标水平除PAPP—A外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指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0.9)。结论:外周血sCD40L,MMP-8,PAPP—A,ox-LDL和ox-LDLAb水平升高,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65例,其中ACS组45例;稳定心绞痛组(SAP)20例,非冠心病者2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PAPP—A浓度,免疫比浊法测HsCRP浓度,并计算冠脉Gensini积分法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ACS组血清PAPP-A、HsCRP水平高于SAP组及对照组;血清PAPP—A水平与冠脉累计Gensini积分无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累计Gensini积分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PAPP—A及HsCRP明显升高,PAPP-A与HsCRP一样,可能成为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估国人白细胞素‐6(IL‐6)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 library 、Sciverse 、CNKI 、VIP 、CBM 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9月。获取 IL‐6基因多态性与RA 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 Meta 分析采用 Revman 5.0软件处理,采用 Stata 11.0软件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个病例对照研究。 Meta 分析显示:IL‐6‐174基因多态性 G 等位基因和隐性模型(GG vs .GC + CC)与RA 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均 P<0.01),然而显性模型(GG + GC vs .CC)和纯合型(GG vs .CC)却不表现出此联系作用(P=0.18,P=0.13)。在 IL‐6‐572多态性位点中,纯合型、隐性模型、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均与 RA 易感性不相关(P =0.64,0.92,0.05)。结论国人 IL‐6‐174G/C 基因多态性 G 等位基因和隐性模型与 RA 的易感性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取120例患者,用病变血管支数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结果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在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在冠心病组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P〈0.05)。结论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能成为预测人类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诊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57例,按冠脉病变情况分为三支病变组(n=51)、两支病变组(n=50)、单支病变组(n=56),对比三组升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僵硬指数,分析其与Leaman冠脉评分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升主动脉僵硬指数: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P<0.05);而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三组患者Leaman对比: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Leaman冠脉评分与升主动脉僵硬指数呈正相关,但与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均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其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密切相关,可通过升主动脉弹性功能预测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分析各组冠心痛病变程度与CRP阳性率的关系。结果CRP阳性率在冠脉病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CRP阳性率依次增高。结论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4例,及对照组10例,分别检测其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的PAPP—A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结果】在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AP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IGF—I水平则高于前两组(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处PAPP—A水平明显高于主动脉根部处的PAPP—A水平(P〈0.01)。【结论】冠状动脉循环PAPP—A的浓度差可作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1.
王俊  王邦宁  王安才  吴明  王德国 《重庆医学》2015,(4):475-477,481
目的:观察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 C)变化,探讨Cys C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316例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者及102例无冠心病者Cys C水平,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评分三方面分析Cys 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Cys 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1.24±0.32)mg/L vs .(1.12±0.27)mg/L , P<0.01)];多支病变组Cys C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1.31 ± 0.31)mg/L vs .(1.20 ± 0.32)mg/L ,P<0.01];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Cys C水平较轻度狭窄组显著升高[(1.29 ± 0.36)mg/L vs .(1.16 ± 0.23)mg/L ,P<0.01],且冠心病患者Cys 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9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Cys C水平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血清Cys C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其中24例行PCI术.另选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冠心病各亚组与对照组及PCI术后血清PAPP-A、IGF-1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高于术前(P<0.01);AMI组、UAP组患者血清PAPP-A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PAPP-A、IGF-1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可能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的85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hs-CRP浓度。85例患者按照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n=31)、双支血管病变组(n=26)及三支血管病变组(n=28),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冠心病的3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hs-CRP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浓度高于正常人,但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心病的稳定性、恶化及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将8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造影结果正常者14例为对照组,异常者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2例,2支病变组21例和3支病变组32例。于造影前采集血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定量测定4组患者Lp-PLA2、RBP4 水平。结果:3支病变组患者血清RBP4和Lp-PLA2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支和2支病变组(P<0.01),而2支病变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P<0.01) ;单支病变与对照组Lp-PLA2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和2支病变组及对照组血清RBP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RBP4 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有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陈丰运  肖骅 《重庆医学》2015,(31):4338-4342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缺血坏死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因胸痛入住该院的患者,采集病史,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NT‐proBNP、hs‐CRP和cTnT水平,记录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右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且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病史、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TnT 结果分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病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阴性对照组。分析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为血浆NT‐proBNP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入组ACS患者共102例。对照组(n=40)、UA组(n=40)分别与NSTEMI组(n=30)、STEMI组(n=32)比较,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n=40)和三支病变组(n=41)分别与单支病变组(n=30)、双支病变组(n=31)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差有统计学意义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浆hs‐CRP水平(P=0.007)、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01)、糖尿病病史(P=0.006)均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正相关因素,LVEF值(P=0.036)则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负相关因素。结论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LVEF值与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其早期缺血坏死程度和临床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作为一种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9570A/G多态性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20例CHD患者ACE2基因多态性,并根据冠脉造影病变支数和Genisini积分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比较。结果:在男性CHD组中,9570G基因型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isini积分均多于9570A基因型者(P0.05);在女性CHD组中,不同基因型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isini积分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ACE2基因9570A/G多态性与皖北地区汉族人群男性CHD冠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关系,与女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明 《重庆医学》2015,(9):1215-1217,1220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住院部冠心病患者136例(A M I组46例,S A P组38例,U A P组52例)作为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动力学方法检测血清Lp-PLA2,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和D-二聚体,采用Gensini积分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Lp-PLA2、hs-CRP、D-二聚体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其中UAP组患者均明显高于SAP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患者血清Lp-PLA2、hs-CRP、D-二聚体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明显低于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Ⅳ级患者,其中心功能Ⅲ级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发现,轻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Lp-PLA2、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中、高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且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上述指标亦明显低于高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Lp-PLA2、hs-CRP、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42,0.651,0.608,P<0.05)。结论血清Lp-PLA2、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在评估冠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7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HD患者血浆CRP水平,在CHD组中单支病变2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23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结果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依次增高,稳定型心绞痛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中CRP水平也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吴晓晖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53-454,45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探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对冠心病患者(110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进行血浆BNP和hs-CRP水平检测。其中,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单支(51例)、双支(34例)、多支(25例)病变组。结果:(1)AMI组平均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多支病变组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2)AMI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hs-CR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将10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CCC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10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160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与B组(P<0.05),B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心肌梗死(M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