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采用温通散寒、活血化淤、补益中气、化痰除湿等法治疗痹证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温通散寒 ,各有侧重 痹证多由风、寒、湿之邪合而为病 ,常因气候变化、寒冷、潮湿而加重 ,特别与寒湿痹阻关系最为密切。成都中医学院戴云波前辈认为前代医家常将风寒湿分为三痹实无必要。因风寒湿三气致病大都参杂而来 ,临床确难截然划分 ,只是何气偏盛而已 ,所以应采用温通散寒 ,驱风除湿法治疗。笔者常选用性温通外 ,走窜力强的制草乌、制川乌、桂枝、麻黄、附子、细辛、威灵仙等。灵仙、附子均能通十二经 ,是无处不达之品 ;且灵仙祛风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2.
痹证病因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所致.自此以后,很多医家大多遵循痹证病因为感受外邪之说直至现代,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感受热邪所致.这种痹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的传统理论制约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影响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病因并非单独由感受外邪所致,痹证也可单独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现将痹证的一些常见病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介绍焦树德教授以补肾祛寒法治疗痹、大偻经验.他认为痹、大偻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深重.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使痹不同于其他痹证,而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是形成大偻之因.用补肾祛寒法为痹、大偻两病治疗大法,方以补肾祛寒治汤加减 (主要由续断、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苍术等组成 ).具体治疗有不同侧重,但补肾祛寒法贯穿于两病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杜怀棠教授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临证灵活运用秦伯未先生所言"补、疏、升、降"4法治疗外感、内伤之气病.杜教授认为,痹证发病除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密切相关外,亦需重视外邪痹阻经络而伤及气血,尤其针对痹证日久者,更强调条达气机、温通气血的重要性.杜教授临床治疗1例久病寒痹者,先予柴胡桂枝汤、越鞠丸加减条达气机解阳郁...  相似文献   

5.
岳爱连 《光明中医》2010,25(4):701-701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传统观点认为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作为痹证的基本病因,一直为大多数医家所固守,对类风湿病的治疗也多遵循祛风、除湿、散寒的原则。然而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7.
马钱子性寒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钱子系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L.或云南马钱S.pierriana A.W.Hill的干燥成熟种子,有大毒,始载《本草纲目》,认为性寒。《中药大辞典》等中医药书的记载及《中国药典》90年版一部的记载也是性寒。然而根据马钱子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药理作用表明,其药性应是性温而不是性寒,其温性表现如下。 1.祛风寒湿痹作用风寒湿痹的病因多为寒邪湿所致,用药原则是“寒者热之”。马钱子是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膝痛、寒腿的有效药物,有这样效能的药应属温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口眼歪斜,病因一般是受风寒的侵袭引起。用马钱子治疗1.5万人次,效果显著。用于治疗风寒痹湿痹中成药多伍用马钱子。如  相似文献   

8.
焦树德教授补肾祛寒法治疗旭痹、大偻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焦树德教授以补肾祛寒法治疗旭痹、大偻经验。他认为旭痹、大倭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深重。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使旭痹不同于其他痹证,而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是形成大倭之因。用补肾祛寒法为旭痹、大倭两病治疗大法,方以补肾祛寒治旭汤加减(主要由续断、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苍术等组成)。具体治疗有不同侧重,但补肾祛寒法贯穿于两病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平 《四川中医》2005,23(11):22-23
痹证不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且风寒湿三气还要与形气相结合,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痹。不与形气相合不能为痹。根据风寒湿三气的特性及形气相合,邪气的偏盛,而分别分为行(风)痹、寒(痛)痹、湿(著)痹。三气从阳化热而为热痹。肾虚寒邪深侵,久治不愈,复感三邪而成旭痹。痹证视其邪气的偏胜而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治疗。痹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在治疗主邪以致的痹病时,其他二种邪气的治法,不能没有。旭痹病程长,需坚持长期服药调养,方能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10.
陆氏家传秘方隔皮吊痰膏外治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中医陆振华五世祖传外科,行医五十余年,他宗家传“痹证多痰”之说,以秘方隔皮吊痰膏外治为主治疗痹证。名曰隔皮吊痰膏,具有搜剔伏痹、除湿化瘀、吊痰通络的作用。兹初步总结182例如下:一、痰湿与痹的关系痹证的病因,陆氏认为除传统的学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外,还应重视“痹证多痰”。1.痹证何以生痰?陆氏认为人身气血津液随经脉流注,无处不达。若虚邪互致,循行受痹,则气血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痹证的病因,后世多遵《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外邪是导致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痹的本质是指气血的凝滞不行,如明代吴昆曰:“痹,气不流行而凝结也”。对痹证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外邪的侵袭,情志因素亦可致痹。  相似文献   

12.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3.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西医学的痛风病可按《金匮要略》的历节病辨证论治,历节病是把《素问·痹论》的痛痹乃至行痹具体化。通过列举临床案例说明本病关乎外邪,除寒与湿外,尚关乎风邪,这对痛风的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提示和借鉴作用。同时指出,从治疗痛风的临床实践看,《素问·痹论》所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并非尽然,寒邪轻微甚或几无寒邪者,亦可致痛。在寒、湿乃至于风邪相合的痛风病中,尚有夹杂着热邪者,亦可致痛。  相似文献   

15.
痹证是东北地区多发病、常见病这一 ,因冬季漫长 ,风寒气盛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男女老幼皆能患之 ,因此对痹证的防治是很重要的 ,近年来临床中治疗疾病的同时 ,更注意护理。痹证主要包括风、寒、湿、痹、风湿热痹 ,其中风、寒、湿三痹各有差异 ,但共同点甚多 ,在护理上主要以避风湿、保暖、干燥、止痛、活络为护理原则 ,而风湿热痹 ,主要以避外邪、止疼痛、防劳累、通经络为护理原则。现将我们在临床中对痹证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生活护理  痹证病人房间要保持室内干燥 ,阳光充足 ,保暖要好 ,温度适宜 ,床铺整洁。病人皮肤保持干燥 ,…  相似文献   

16.
五痹是指按病邪深浅而分类的皮痹、脉痹、筋痹、肉痹、骨痹五种。而以往的痹证中医分型中 ,常以病因的性质分类 ,如风、寒、湿、热邪。针灸治疗也多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使人们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病邪的深浅。《素问·刺要论》说过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有至理 ,无过其道。”王富春教授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 ,除了按痹证的中医分型治疗外 ,还根据病邪的浅深进行针刺治疗 ,现将他针刺治疗五种痹证的经验介绍如下。1 .皮痹皮痹是指风寒湿邪客于皮部 ,使皮部经脉痹阻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痛、麻木症。常见股外侧皮神经炎、末梢神…  相似文献   

17.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18.
<内经>痹证证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痛、酸楚、重看、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临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都有详尽的描述。纵观历代医家之说.终不离《内经》痹证证型。撰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而《素问·瘦论》首揭其纲要,对其病机病症,病因辨证等方面论述颇详。并以病因辨证等方面进行了分型。1痹证的命名1.1病因命名:如风痹、寒搏、湿痹。1.2证候特征命名:如行痹、痛痹、著痹、周痹。1.3机体部位命名:如皮痹、肌痹、筋痹、脉痹、骨痹。1.4脏腑命名:如脏痹(心…  相似文献   

19.
复合型痹证2例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痹证属于肢体经络病证,临床表现以筋骨、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屈伸障碍、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辨治多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4大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1]。治疗上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常治风与养血活血并行,治寒则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则辅以健脾益气,补肝肾、益气血为治虚之法。现代中医临床对病因单一的痹证疗效已较为肯定,但对风寒湿热夹杂、虚实并存的复合型痹证,  相似文献   

20.
仗邪致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疼痛剧烈 ,缠绵不愈 ,以致关节畸形废用 ,故又有“痹”之称 ,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主。当前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 )病因不明 ,对其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 ,仍属于难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疾患。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较多 ,而未能被广泛使用 ,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