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对90例急性脑损伤病人,应用放射免疫分 析法对血浆和脑脊液(CSF)中ANP含量进行测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组:90例(男54,女36),年龄14~65岁, 平均32岁。在脑损伤后24小时内入院,无合并伤,无 重要脏器疾患,近期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入院时 意识按Gcs评分而分为轻度13~15分14例,中度9~ 12分44例,重度3~8分32例。经CT诊断为硬膜外血 肿41例,硬膜下血肿34例,脑内血肿9例,脑室内血肿 6例。来院时有脑疝形成19例。手术治疗59例,非手 术治疗31例。在本组中53例入院或术后,采用光纤 探头硬膜外颅内压(ICP)监护。 二、对照组:30例(男18,女12),为非神经系统疾 患病人,年龄18~69岁,平均34岁,无重要脏器异常, 腰麻时取CSF与血浆各4ml送检。 三、标本采集与测定方法:患者脑损伤后24小时 内抽血浆与CSF各4ml为第一次标本,对25例术后 脑室引流病人于入院后24小时、72小时、6天早晨各 取血浆与CSF作为连续动态观察。ANP的测定采 用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 ANP含量以(?)±S表示,所有的计算过程皆来自 微机MINIJAB软件,所用统计方法为推广的中 位数检验过程。 本组病例在入院一月后,参考Gos评分,分为预 后良好(痊愈,好转,中残)72例,预后不良组(重残, 植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及青少年外伤性硬膜外血肿预后的因素,从而指导临床儿童及青少年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到2009年8月总共78例儿童及青少年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均行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及青少年外伤性硬膜外血肿预后与患者年龄、瞳孔大小变化及反射、血肿最大厚度、GCS评分、合并复合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及脑挫伤无相关性(P>0.05) 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外伤性硬膜外血肿预后与患者年龄、瞳孔大小变化、颅骨骨折、血肿最大厚度、术前GCS评分、脑挫伤无关,因此对于有瞳孔变化,GCS评分较低及颅内较大血肿的EDH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进行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颅后窝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外伤性颅后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与临床预后,对影响颅后窝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56例患者,依据格拉斯哥临床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39例(4~5分),预后不良17例(1~3分),其中中残8例,重残4例,死亡5例。统计学分析外伤性颅后窝血肿预后与血肿部位、血肿量、GCS评分及伤后手术间期等因素相关,单纯颅后窝硬膜外血肿、血肿量少、入院时GCS评分高、以及伤后手术间期短患者预后较好。结论早期诊断、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并早期手术,有利于外伤性颅后窝血肿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对69例和33例脑血管病(CVD)患者,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CSF)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显示,CVD患者血浆ET含量187.42±63.54μg/L较对照组95.24±16.0lμg/L显著增高(P<0.01)。血浆NO含量0.46±0.34μg/L较对照组0.87±0.56mg/L显著降低(p<0.01)。ET含量在发病72h最高,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ET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O含量在发病72h最低,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NO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本文结果提示,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血浆、CSF的ET和NO含量无差异。33例CVD患者CSF中ET、NO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胃镜检查确诊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实验组,检测其血浆ET浓度,与正常人血浆ET含量作比较,以了解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消化性溃疡患者97例(男81,女16),平均年龄38.8±16.6岁。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38例,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期18例,溃疡合并出血25例。以上病例均由内镜确诊。正常对照组46例(男31,女15),平均年龄39.7±13.1岁,查体健康人群,无溃疡病史,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及肝、心、脑、肾、肺疾患。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是严重的颅脑损伤,伤势重,应手术快速减压,清除血肿,术后及时康复训练.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我科在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前先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4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18 ~ 59岁,平均32岁.损伤原因:车祸伤31例,坠落伤10例,意外伤1例.开放性损伤8例,合并脑挫伤7例.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20 min ~1 h.  相似文献   

7.
作者检查259例病人,其中脑震荡154例,轻度脑挫伤105例.采用改进的生物学检查方法,测定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动力学改变.同时还选择血清备解素、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C-反应蛋白、IgG、IgA、IgM等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做了检查.作者分别于伤后1~2、3~4、7~9及13~15天测定血浆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证实,脑挫伤病人抗利尿激素指数始终高于对照组,而脑震荡病人的两个年龄组于  相似文献   

8.
随着CT的普及和应用,使急性颅脑外伤伴有颅内积气的诊断更迅速准确.我院自1990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急性颅脑外伤病人835例,其中57例并发颅内积气,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男48例.女9例,平均年龄24.7岁;车祸伤99例,跌坠伤8例.砸伤4例,击伤6例.GCS评分3~8分5例,9~12分17例.13~15分35例;头痛42例,呕吐37例,听力障碍11例,嗅觉障碍9例;33例有原发性昏迷;粉碎性骨折12例,线形骨折20例,颅底骨折25例;脑脊液耳漏18例,鼻漏7例,19例合并有颅内血肿,S例有脑挫裂伤.积气部位,蛛网膜下腔20例.脑池7例,脑室4例,脑实质内10例.硬膜外血肿内4例,硬膜下血肿内12例.根据CT表现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散型;局限型36例,弥散型21例;15例由于伴有颅内血肿>40ml或严重脑挫伤而进行开颅手术.全组病人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病人死亡3例,其余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其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102例颅脑外伤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照GCS评分将其分为重度组(37例)、中度组(34例)和轻度组(31例)三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分别采用固相夹心ELIS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ELISA检测其血浆中的NO、ET和IL-6含量。结果: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NO、ET和IL-6含量和对照组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unnettt检验发现病例组三个程度组中NO、ET和IL-6与对照组中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O和ET在四组间含量依次是颅脑外伤重度组颅脑外伤中度组颅脑外伤轻度组健康对照组;IL-6在四组中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颅脑外伤重度组颅脑外伤中度组健康对照组颅脑外伤轻度组(P0.01)。Sperm an秩相关分析,发现NO、ET、IL-6含量均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NO=0.907,rET=0.887,rIL-6=0.784,P0.01)。结论: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浆中NO、ET和IL-6水平的检测对颅脑外伤者的预后情况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 ,变化快 .快速有效的院前抢救生命及院内救治及预后 .现将我院 1999年 12月~2 0 0 1年 6月 5 0例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5 0例患者中 ,男 36例 ,女 14例 .年龄 12岁~ 86岁 ,平均 36岁 .车祸 4 0例 ,跌伤 8例 ,撞击 2例 .现场GCS评分 >8分 ,38例 ,<8分 ,12例 .院前急救过程时间 2 0~ 60分钟 ,平均 38分 .路程 2 0公里以内 .5 0例病人经入院后确诊 ,颅内血肿 2 5例 ,颅底骨折 4例 ,颅内血肿并脑挫伤 16例 ,脑挫伤并颅底骨折 5例 .5 0例中合并休克者 5例 ,胸腹部损伤 3例 ,四肢骨折 7例 .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与心钠素(ANF)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急性发病期(24~48)h轻症急性胰腺炎(MAP)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7例和正常对照组(NC)30例的血浆内皮素与心钠素的含量.Imrie评分>3分,APACHE Ⅱ评分≥8分者为SAP.结果SAP患者Imrie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MAP患者(P<0.05,P<0.01).SAP患者血浆ET水平(59.20±10.69)pg/ml明显增高,MAP患者血浆ET水平(34.20±9.44)pg/ml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比较以及与NC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SAP和MAP患者血浆ANF分别为(155.76±34.24)pg/ml,(181.59±58.15)pg/ml,与NC组(165.51±57.16)pg/ml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ET可能参与了SAP早期胰腺微循环障碍,对胰腺组织具有内源性损伤作用.提示早期给予拮抗ET或ET-A受体的药物,可能有利于减轻胰腺组织损害,改善胰腺微循环,防止胰腺出血坏死性改变.ANF可能对AP早期的胰腺血循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70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血肿量(45ml)、和肽素(482pmol/L)、GCS评分(≥5分)、血肿部位是影响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预后的单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3)、血肿量(46.66)、和肽素(482)、GCS评分(≥5)、血肿部位是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年龄(≥63)、血肿量(46.66)、和肽素(482)、GCS评分(≥5)、血肿部位是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精心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后,硬脑膜造瘘引流脑脊液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78例硬脑膜外血肿术后硬脑膜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及头颅CT检查结果,并对适应证选择、预后进行讨论。手术方法是将骨窗野硬脑膜切开4~5个0.5~0.8cm的小孔,并通过引流管使脑脊液流出体外。结果78例硬脑膜外血肿量在30ml以上的患者,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4~11d复查头颅CT,65例中线移位基本恢复;10例仍有脑积水存在;3例侧脑室轻度受压。结论硬脑膜外血肿术后造瘘引流脑脊液,能明显地降低术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避免了去骨瓣手术,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血浆内皮素在高粘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ET)与高粘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 136例高粘血症临床症状者与 78例正常人组 ,采晨空腹静脉血 ,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浆ET的含量 ,对结果进行处理。同时 ,在 136例高粘血症中随机抽取 5 8例 ,经抗粘治疗 2月后 ,再检测全血粘度及血浆ET ,与治疗前配对比较。结果 :高粘血症组血浆E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抗粘治疗 2月后全血粘度与血浆ET的含量同时下降 ,之间呈正相关 (r =0 .84 86。治疗后血浆ET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血浆ET的阳性率由治疗前的 6 0 3%降到治疗后 12 1% ,受检者的临床症状也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高粘血症组血浆中的ET浓度明显升高 ;高粘血症与ET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探讨两者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79例DAI病人(实验组)和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者(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NSE的含量。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实验组分为轻型组23例、中型组27例和重型组29例。分别于颅脑损伤后24h内、2d~3d、7d、14d采集脑脊液、血清标本。分析NSE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AI患者伤后24h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SE平均水平在伤后2d~3d达高峰,7d~14d逐渐下降。重型组NSE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预后不良组则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或P<0.05);死亡组NSE值持续增高。结论:DAI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变化不仅能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还可作为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活性多肽,在高血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合并脑梗塞时血浆ET含量的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高血压病组:根据1978年WHO关于高血压病诊断及分期标准选择我院住院及门诊的EH患者75例(男32例,女43例),年龄33~76(平均50.44±10.12)岁,病程0.5~35(平均8.28±7.20)年,其中31例患者行脑CT检查,15例确诊有腔隙性脑梗塞。脑梗塞诊断根据1986年第二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二)对照组:107例(男60,女47)均为体检健康者及献血员,年龄22~61(平均38.12±7.64)岁。  相似文献   

17.
颅 脑损伤会刺激机体产生各种应激反应 ,使血液中的许多生化指标发生反应 ,作者分析了颅脑损伤病人的血糖水平以及血糖与预后的相关性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30例患者均无糖尿病史 ,男 91例 ,女 39例 ,年龄 10岁~ 73岁 ,平均年龄 4 3.5岁± 19.6岁。CT显示其中颅脑损伤 6 9例 ,硬膜外血肿 17例 ,硬膜下血肿 19例 ,脑内血肿 12例 ,多发性血肿 13例。对照组 5 9例 ,来自本院健康体检人群 ,均无糖尿病史。1.2 实验分组按Glasgow昏迷评分法分为三组 ,重度组 ( 3~ 8分 ) 2 8例 ,中度组 ( 9~ 12分 ) 4 3例 ,轻度组 ( 13~ …  相似文献   

18.
颅脑外伤患者血浆ET-1与CGR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107例患者根据GCS评分法分成三组:轻度(13~15分)25例;中度(9~12分)33例;重度(3~8分)49例,其中20例死亡.分别测定各组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ET-1与CGRP水平.结果:①轻、中、重三组患者血浆ET-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情越重升高越显著.②轻、中度患者血浆CGR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而重度患者组则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病情越重CGRP/ET-1值越低.结论: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浆ET-1水平及CGRP与ET-1比值变化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双后肢遭受高速枪弹伤后早期狗血浆、脑脊髓液(CSF)及脑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VIP)、血管紧张素Ⅰ(AⅠ)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等肽类物质进行动态监测。发现:(1)血浆VIP、AⅠ和AⅡ含量伤后30min开始升高,至伤后4h仍持续显著升高,其伤后最高值分别为伤前值的2.9、11.5及4.9倍;(2)CSF中VIP含量在伤后4 h显著升高,但AⅠ和AⅡ有一过性降低;(3)脑匀浆VIP和AⅡ的含量与它们在CSF中的变化基本一致。上述研究结果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第九八医院25例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9.5岁。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开颅显微手术夹闭19例。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非手术治疗6例中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手术治疗19例术后经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动脉瘤均夹闭满意。出院按GCS评分,预后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7例。入院头颅CT显示有急性脑积水(P=0.006)、合并有脑内血肿(P=0.02)及术前出现瞳孔散大(P=0.02)与预后不良有关。结论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病情危重,死残率高。发病后并发脑内血肿、急性脑积水及术前出现瞳孔散大的患者预后差。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处理引起颅内高压的因素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