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10年来,我们两院收治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12例,均行急诊取栓,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7例,年龄27~65岁。胃癌、肝癌术后各1例,盆腔手术后2例,肢体外伤后3例,产后或流产后3例,原因不明2例。病变累及左下肢10例,右下肢2例。12条肢体均有肢体肿胀,腹股沟韧带上下沿股静脉髂外静脉径路有明显触痛,并可扪及条索状物。急诊取栓成功后1周内,肢体肿胀和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1.2 手术方法 平卧位,先扪及股动脉搏动,以股动脉搏动处为中心,局麻下于腹股沟韧带下1.5 cm处作横形切口长约6 cm。切开皮肤,仔细分离暴露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于股静脉远近端各置阻断血管带,以准备血栓取出后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凝溶栓联合介入术对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8例LEDV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后予以抗凝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大腿、小腿周径差。结果治疗前,患者的大腿周径差为(5.53±1.14)cm、小腿周径差为(5.15±1.06)cm;治疗7 d后,患者的大腿周径差为(1.70±1.25)cm、小腿周径差为(1.53±1.10)cm;经配对t检验,治疗7 d后,患者的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均有P<0.05。结论采用抗凝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59 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经血管超声及造影证实,其中血栓位于髂静脉23 例,股静脉29 例,静脉7 例.结果:57 例成功进行了溶栓治疗,2 例患者溶栓失败后行外科切开取栓,51 例临床症状2周内明显改善及消失.溶栓治疗半年后超声随访血管通畅率86%.结论: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直接、有效.  相似文献   

4.
下肢股青肿的介入加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下肢股青肿的外科治疗。方法对下肢股青肿采取介入加手术治疗,在介入下,于肾经脉下放置腔静脉滤器,然后在患肢股总静脉处手术取栓,辅助以球囊扩张、血管造影将患肢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的血栓基本取尽,造影剂顺利流入腔静脉。结果4例下肢股青肿病例经该方法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股青肿是下肢广泛性静脉血栓形成,病情重,易产生肢体坏死及肺梗死。应立即手术取栓恢复静脉回流,结合抗凝、溶栓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结合多种介入方法(杂交手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先经健侧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再于患侧小切口解剖股静脉。521例急性DVT患者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单纯取栓38例,取栓联合球囊导管血管成形348例,血管成形联合血管腔内超声消融135例;其中支架置入108例,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结果髂股段静脉完全开通511例,术中造影示管腔直径≥70.0%;左髂总静脉开口未能开通10例。随访472例(90.6%),平均随访36个月。其中462例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从事正常工作;10例髂静脉未开通者活动后肢体仍肿胀明显。发生并发症33例(6.3%)。结论上述杂交手术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导管溶栓加腔内成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导管直接溶栓加腔内成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82例深静脉栓塞(DVT)患者采用导管直接溶栓加腔内成形治疗.左下肢CVT 66例,右下肢DVT 16例,髂股静脉血栓48例,全肢静脉血栓34例;病程2~10d.结果 所有患者在髂总静脉成形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造影示滤器血栓捕获率为7.32%.导管溶栓术后患肢胀痛和水肿消失.66例左下肢DVT患者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后,狭窄完全消失8例,部分消失58例.溶栓后深静脉造影示溶栓Ⅲ级62例(75.6l%),Ⅱ级20例(24.39%).髂总静脉完全通畅40例,狭窄<50%32例,>50%10例.髂总静脉支撑植入10例.术后1~36个月随访,深静脉完全通畅72例.其中,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66例.返流6例,深静脉阻寒10例.其中,症状复发2例,血栓后综合征4例,无症状4例.结论 导管溶栓加腔内成形术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浅静脉血栓中的进一步应用价值.方法 对122例下肢深、浅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中左下肢静脉血栓85例(69.6%),右侧37例(30.4%).其中血栓形成部位分别为:髂静脉11例,股腘静脉66例,腘静脉20例,胫后静脉8例,大、小隐静脉血栓5例,小腿肌间静脉12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深、浅静脉血栓具有相当敏感性,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弹力长筒袜护理干预对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下肢手术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弹力长筒袜联合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于实验期间观察患肢情况,于手术前、手术后10 d和30 d,分别记录患者小腿最大周径,双侧髌上10 cm大腿周径;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0d,观察组患者小腿周径为(37.65±6.18)cm,大腿周径为(47.82±13.27)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腿周径为(44.58±7.25) cm,大腿周径为(53.64±14.38)cm,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患者小腿周径为(32.47±8.35)cm,大腿周径为(40.26±16.53) 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对照组小腿周径为(35.17±9.48) cm,大腿周径为(42.72±18.36) 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皮下出血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出现皮下出血不良反应.结论 弹力长筒袜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性,24岁,汉族,未婚。主因左下肢肿胀、疼痛3d,于2016年5月1日10:15经门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午休后发现左下肢肿胀伴疼痛,皮肤潮红,未予以诊治,症状逐渐加重,无发热,无心悸、气短,无咳嗽,未经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左下肢静脉超声示:左侧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血栓,左侧腘静脉、小隐静脉、胫后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减慢。门诊以"左股髂静脉血栓"收入院。查体:体温37.0℃,脉搏8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45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首先对患者进行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后改用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采用导丝碎栓、导丝抽吸以及球囊导管进行顺次扩张辅助;若患者髂静脉流出道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进行治疗,全部成功置管且溶栓导管侧孔段处于髂静脉和腘静脉之间。15例显效;26有效;4例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91.1%,术后随访7~21个月,平均13.7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肺动脉栓塞或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缓解患者病情,且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6岁,左Colles’骨折畸形愈合半年。于1980年4月9日住我院。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取同侧髂骨植骨术。术后10天,患者诉左下腹部及左腿胀痛,行走困难。检查:左腹股沟部压痛明显,测量在下肢周径,大腿增粗2cm,小腿增粗3cm;凝血酶原40秒,出血时间1.5分,凝血时间1分。拟“髂总静脉栓塞,给予“新双香豆素”治疗3天无效,且病情加重。于1980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 ,6 8岁。因“右下肢肿胀 5 d,伴咳嗽、胸痛 2 d”入院。入院诊断为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经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显示 :右下肢股静脉血栓 ,同位素肺灌注扫描提示 :肺栓塞。既往无左下肢、双上肢及头面部肿胀病史。为预防右下肢血栓脱落后造成致死性肺栓塞 ,拟行经左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术中左股静脉穿刺顺利 ,置入 7F鞘并留置长导丝 ,导入 30 cm后 ,通过障碍 ,造影显示 :髂总静脉缺如 ,侧支建立完善。由于导丝无法进入下腔静脉 ,改由右颈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造影显示 :右颈内静脉及…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疾病,文献报道每年的发生率为0.1%,60岁以上者则接近1%。下肢深静脉是指从足部跖静脉丛向上到髂股静脉系统之间的深静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分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其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骨科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07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判定下肢深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结果 10307例下肢骨科手术病人,超声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26例,阳性率5.1%;髂外静脉合并股总静脉血栓59例,股总静脉合并股浅静脉血栓73例,单纯腘静脉血栓52例,单纯胫后静脉血栓124例,腘静脉合并胫后静脉血栓148例,胫后静脉合并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堵塞38例。结论下肢骨科手术病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实行彩超下肢深静脉检查,可早期发现血栓,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朱长康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839-1840
目的 探讨微创优化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35例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实施微创方案优化:术前精确定位,术中取股部小切口,先处理结扎大隐静脉属支,踝部切口,顺行插入Venostrip静脉剥离器,曲张静脉点式剥脱、皮内缝扎,后抽剥大隐静脉主干。结果 135例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并发股部血肿2例,大腿部皮下血肿3例,全组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出血、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股静脉、隐神经损伤发生。结论 微创优化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腔内微创治疗逐渐成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在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前需先行左下肢深静脉溶栓或滤器植入。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对32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早期采用经腘静脉插管溶栓。我们结合护理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分析其疗效于影响因素。方法 2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血管超声及造影证实,其中血栓位于髂静脉110例,股静脉110例,腘静脉16例。结果 231例溶栓治疗成功,成功率97.88%,5例患者溶栓失败,进行外科切开取栓,206例在2周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及消失,占有效率的89.18%。溶栓治疗半年后超声随访血管通畅率84.85%。结论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直接、有效,至于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胭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胴静脉穿刺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永久性或临时性滤器),然后经患侧胭静脉入路,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血栓清除术、经皮腔内球囊或(和)支架成形术综合治疗。结果胴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滤器置入均取得成功,32例患者综合介入治疗后有17例(53.1%)患者血栓完全清除,血流恢复,7例(21.9%)血栓大部分清除,5例(15.6%)血栓部分清除,3例(9.4%)无效。患者随访2-12个月,1例血栓部分清除患者随访期内症状复发。结论经胭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孟庆波  方建军  赵林 《河北医药》2010,32(23):3300-330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时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对113例行导管取栓和(或)导管接触性溶栓的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管理及治疗,全部取得满意疗效,其中行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68例,直接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45例。113例于治疗前均行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或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行辅助球囊扩张治疗38例,患者于溶栓后行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4例,以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健患肢周径差指标及有无严重并发症评价疗效,患者随访3~12个月以上。结果 113例于治疗1~3个月左右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65±14)%,治疗过程中出现泌尿系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股静脉穿刺区出血2例,经治疗或有效处理后均好转,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通过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与管理,有效的降低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及程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系统溶栓与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76例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综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静脉通畅情况、肢体消肿情况、凝血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栓总清除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下腔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上段、股浅静脉下段、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腘静脉通畅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下腔静脉通畅评分(1.65±0.25)分、股总静脉通畅评分(2.21±0.82)分、股浅静脉上段通畅评分(1.65±0.55)分、股浅静脉下段通畅评分(1.17±0.22)分、髂总静脉通畅评分(2.01±1.32)分、髂外静脉通畅评分(0.92±0.27)分、腘静脉通畅评分(1.55±0.6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82±1.02)、(5.16±1.96)、(3.91±1.20)、(2.76±0.46)、(5.65±0.91)、(2.12±0.55)、(3.4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小腿周径差、大腿周径差均小于本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