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与脑CT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030001)刘志英孙秀兰贾立明张建康随着世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引起各界的关注。在老年性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又占很大比例。CT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佐证之一。本文对血管性痴呆病... 相似文献
2.
3.
当今,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高,老年人数与日俱增。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智能障碍者占10%,其中50%为老年痴呆症,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血管性痴呆。本文总结了67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患者,分析本病的CT诊断和临床意义。一、一般资料本组67例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57~86岁,平均69.8岁。病程<1年19例,1~5年32例,>5年16例。其中有高血压病38例,记忆力障碍36例,定向障碍27例,计算力障碍11例,人格改变9例,行为怪异12例,幻觉、幻想3例。二、检查方法与结果应用2060Q全身CT扫描机进行颅脑扫描。以听毗线为基线,层厚、层…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性痴呆与离子通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脑缺血性损伤与各种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关系,已受到人们的关注。造成脑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是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组织生化代谢障碍。因此.脑血管性痴呆与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异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表现度影像特点。方法对63例确诊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53例表现有脑梗塞,其中17例有较大梗塞灶,36例为腔隙性脑梗塞;34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改变;46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脑质低密度改变;6例有脑出血后改变,其中内囊处出血2例,丘脑处出血1例。外囊出血1例,大脑半球出血2例。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病,CT主要显示双侧半球多发性梗死灶、皮质下白质和(或)脑萎缩改变,少数有脑出血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哈伯因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5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服用哈伯因治疗1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周各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哈伯因治疗14周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6.1分,ADL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3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5例(9.62%)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反应。结论哈伯因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石菖蒲对脑血管性痴呆的益智疗效,以为该疾病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措施。方法将10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智力训练与精神护理,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石菖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采用改良长谷川式简易智能量表(HDS-R)进行智力评分,评价疗效,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HDS-R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19、0.506,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DS-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0.425,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显效率为57.4%,总有效率为90.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421、5.146,均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5/54),对照组为8.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6,P〉0.05)。结论石菖蒲对脑血管性痴呆具有益智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我们于1998年8月-2002年6月对我科住院的老年脑血管痴呆病人进行早期、反复、持续心理、康复训练加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形态和机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选择无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患的健康人30例,罹患组30例均根据临床症状,智能检测及Hachinski局部缺血评分法判定血管性痴呆,两组病人均做头部CT,事件相关电位和脑电地形图检测,对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脑形态与功能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倾向性,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52的影像学检查有皮质下白质病变患者分析,发现无痴呆症状者占相当的比例,认为皮质下白质病变呈慢性进行性,有否痴呆及其严重程度与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呈正相关,影像学检查对其生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脑血管硬化性痴呆症(VD)患者血清ET、CGRP与NO的水平,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血管舒缩功能状态改变与VD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根据诊断标准筛选VD患者65例,分为轻度痴呆组(VD.1)30例,重度痴呆组(VD.2)35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血清ET、CGRP、NO指标检测。结果:VD组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GRP、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D.2组ET高于VD.1组,CGRP、NO低于VD.1组(P<0.01);VD患者的ET与CGRP、NO呈负相关性,CGRP与NO与正相关(P<0.01)。结论:在VD患者血中ET升高,CGRP、NO降低,VD的发病与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张淑香王秋月王雪松王琪许贵军 《中国药师》2017,(11):1950-1953
摘 要 目的:观察益智膏滋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益智膏滋高、中、低各剂量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的方法观察益智膏滋对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计算脑指数观察脑水肿状态;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结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益智膏滋各给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min内找到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Ach含量明显升高(P<0.05),NO含量和NOS活力明显降低(P<0.05),脑指数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病理形态显著改善。结论: 益智膏滋能够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大鼠的脑水肿状态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力,增强大鼠机体抗氧化损伤的能力,减轻脑组织损伤,进而提高Ach含量,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调查我院就诊的1 456名诊断为特定痴呆类型患者处方信息,对患者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种类、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类患者潜在用药问题及药学服务关键内容,为该病药学服务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阿尔兹海默痴呆(AD)患者女性占比(65.8%)显著高于男性的34.2%。随患者年龄增长及程度的加重,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发生率提高:48.7%的≥80岁患者及59.7%的中重度痴呆患者具有BPSD相关诊断。在所调查的3种主要痴呆类型中,血管性痴呆(VD)患者神经保护/脑部代谢改善类辅助药物使用率最高(38.4%)。针对伴发BPSD症状,AD患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使用率最高(23.4%);帕金森痴呆(PD)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最高(13.5%)。在调查处方中,痴呆主要治疗药物及针对BPSD的多种药物联用方案存在不良反应/中枢抑制,存在药物叠加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依赖、停药反应等潜在用药风险。药师应在药学服务中予以特别关注,确保痴呆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7.
18.
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扫描,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进行CT扫面后显示,颅内血肿患者71例,软组织损伤患者7例。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早、及时地进行CT检查,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协助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的Micro CT在骨形态三维结构的技术特长。方法共10例下颌骨标本被分为髁状突组和下颌骨体部组,20个volume of interests被图像分析软件建立,每组各10个。计算每个像元大小的每个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反复用ANOVA检验不同参数的值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在所有重建像元大小中,下颌骨体部组的骨体积与骨体积分数与18μm像元组相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在髁状突组中,比36μm大的像元大小有意义(P<0.05),但像元大小在36μm时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骨小梁厚度及数量在下颌骨体部组和髁状突组都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icro CT是一种快速、准确、不损伤标本内部结构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