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主要侵及直肠、结肠粘膜层,常形成糜烂、溃疡,容易反复发作。本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病灶局限于结肠黏膜,病理改变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浸及全结肠,病情易反复,治疗复杂,迁延难愈,属于消化内科常见慢性难治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结肠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及非特异性感染有关.病变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主要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部位可见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出血以及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  相似文献   

3.
乙醇是酒精的主要成分,长期酗酒可引起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高浓度乙醇可直接腐蚀胃黏膜组织,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形成等.  相似文献   

4.
郗崇利  林松 《重庆医学》2008,37(11):1265-126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结肠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为主,病变以远端结肠受累多见,但也可累及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很难治愈。本院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复方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常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波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程长、病情迁延反复,属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患者多为青壮年。近年来UC的发病在我国呈增高趋势,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对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的临床问题,比如疗效不理想,副作用多,易复发。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体会配合中药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些问题。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炎症性肠病,以溃疡糜烂为主,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向上扩展可至降结肠,甚至全结肠和回肠盲端.本病大多见于青中年,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血性牯液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单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自1991年以来,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5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还可向远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1] ,目前对该病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与结肠反复发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黏膜糜烂、溃疡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也可累及全部结肠,主要症状有血性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等,我院2005年至2007年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急性炎症,病变可以局限于胃的任何一部分,病变深度大多局限于黏膜层,严重时则可累及黏膜下层、肌层,甚至达浆膜层.其主要病变是胃粘膜糜烂和出血,常称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多起始于远段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以血性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多发生在20~40岁,起病缓慢,病程可为持续或呈活动性与缓解期交替的慢性过程.  相似文献   

11.
肠镜检查为确定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方法,镜下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炎症表现。重者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者结肠袋形成变浅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桥型黏膜等。其余检查还有钡剂灌肠、实验室检查、CT、MRI检查、以及黏膜病理检查等。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溃疡糜烂为主,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以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但治疗机制尚不明确,中药治疗本病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黏膜和乙状结肠黏膜,甚至可逆行到全结肠及回肠末端.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肠黏膜免疫调节异常,持续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发生过程[1~3].CD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整个肠壁黏膜组织肉芽肿性炎症,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和升结肠段,也可发生在口腔、食管、胃和肛门区;而UC仅限于结肠,少部分患者可累及回肠末端,主要表现为结肠壁浅表黏膜组织炎症,可出现溃疡和急性脓性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部位见于直肠和结肠,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相似文献   

16.
糜烂性胃窦炎是指胃黏膜糜烂局限于胃窦部,病变发生于黏膜层、黏膜下层,形成浅表性的溃烂面,表现为点状和片状,糜烂周围黏膜皱襞有隆起,又称之为“痘疮样糜烂”或“疣状胃炎”,常伴胃体等部位的慢性炎症。病史较长,多数病例两年以上,常有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在内窥镜上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09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 共纳入109例患者,男43例,女66例,平均年龄(62.2±12.3)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结肠镜下病变常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部分可见溃疡处覆有脓苔、黏膜下血管网消失;病理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或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伴糜烂。左半结肠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共88例;其次为全结肠(14例)、右半结肠(9例)、直肠(9例),合并肠息肉27例。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43例)、C反应蛋白(61例)、D-二聚体(64例)升高。结论 缺血性肠炎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常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最易累及左半结肠,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且实验室指标常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假膜性肠炎(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孢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孢杆菌性肠炎等,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些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孢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假膜,因毒素损伤肠黏膜而发生有假膜形成的炎症和腹泻,临床容易误诊.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结肠镜下显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结肠镜下显示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表现和结肠镜表现上各有特点,在发病2d内行结肠镜检查,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