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T2DM60例,根据踝臂指数(ABI)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LEAD组,n=28,ABI〈0.9)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NC组,n=32,ABI≥0.9),分别给予为期14d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清蛋白(GA)、同型半胱氨酸(Hey)、3-硝基酪氨酸(3-NT)、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并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LEAD组Hcy、3-NT、8-Ohd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两组FPG、2hPG、GA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Hcy、3-NT、8.0hdG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C组下降得更明显。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但未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优。  相似文献   

2.
谭强  李广平  王伟  赵凯  张承宗 《天津医药》2007,35(5):348-3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93例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n=44)和非糖尿病组(n=49)。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两组冠脉病变的特点,采用侧支动脉记分法评估两组侧支循环的发育。结果:糖尿病组病变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钙化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也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P〈0.05);糖尿病患者侧支血管记分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糖尿病妨碍冠脉侧支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36例乳腺癌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合并T2DM组(n=49)及非合并T2DM组(n=87),对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无病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雌激素受体状况及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T2DM组复发转移率(29%)高于非合并T2DM组(14%),无病生存率低于非合并T2DM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的预后分析显示,合并T2DM、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2型糖尿病是乳腺癌患者复发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T2DM的乳腺癌患者需要更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严宇  操炎庆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37-3038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N)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18例T2DM患者进行进行超声多普勒扫描仪检查,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间的差异。结果67.2%(205/318)患者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血压和体质量指数(BMI)在下肢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32例,对261例单纯糖尿病及171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检测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等相关指标,并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组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CysC、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相关(P值均小于〈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刘剑  倪英群  方朝晖 《安徽医药》2009,13(9):1092-1093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情况包括患病率、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度,分析斑块的发生及其程度与血脂谱的关系。方法检测46例老年T2DM患者下肢血管彩超、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根据血管病变的轻中重程度分为两组。(轻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为A组,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为B组)。结果两组TG、TC、HDL.C、LDL.C、ApoAl、ApoB均高于正常,其中B组各项值较A组高(P〈0.05)。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血脂升高,且病变程度越重血脂越高。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谱异常的程度与其下肢血管病变程度成正相关性,下肢血管动脉硬化程度更高,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积极的调脂治疗可以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行72h动态血糖监测的57例T2DM为研究对象,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T2DM合并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10例(A组)、T2DM合并轻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15例(B组)、单纯T2DM组32例(c组)。对3组的临床资料及动态血糖参数进行比较。结果A、B组病程、收缩压、LDL均显著高于c组(P〈0.05)。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均比c组明显增加(P〈0.05),A组血糖标准差(SDBG)比c组明显增加(P〈0.05)。A组病程、MAGE、SDBG、MODD均比B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关系密切,制定临床方案时除降压、降脂,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之外,更应重视平稳降糖。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外周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重庆市中山医院27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下肢血管正常组(正常组)与不同病变组(患病组)一般情况及各项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高,患病组年龄、病程、收缩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存在下肢血管病变,其中病程、血压、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2糖尿病肾损伤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466例,分为T2DM伴NAFLD组(N组,n=266)及T2DM不伴NAFLD组(NN组,n=200),测定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比较两组间肾脏损伤发生率。结果N组BMI、DBP、FPG、FCP、FINS、HbAlC、HOMA—IR、TC、TG、ALT、UAER高于NN组(P〈0.05);N组的肾损伤发生率高于NN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是2糖尿病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组2糖尿病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NN组,NAFLD是2糖尿病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节律变化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进行观察,其中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LEAD组),另60例非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非LEAD组),两组患者实施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LEAD组比较, LEAD组患者24 hSBP、24 hPP、nSBP、nPP上升、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等血压节律出现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非LEAD组患者杓型血压占68.33%, LEAD组杓型血压占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EAD组患者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强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患者的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不同分期与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经确诊的203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经踝肱比值(ABI)测定,将其分为ABI正常组(1.01.3),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情况下与ABI之间的关系。结果 ABI异常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R检出率为94.1%,约是正常组的1.6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R I期(P=0.01,OR=0.04,95%CI:0.00~0.38);DR II期(P=0.22,OR=0.28,95%CI:0.04~2.18);DR III期(P=0.91,OR=0.89,95%CI:0.11~6.93)。结论 DR I期对ABI来说,是其微弱的保护因素(95%CI<1),DR II-III期与ABI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即DR II、III期不是ABI的危险因素(尽管III期时95%CI>1)。尽管本实验,未能发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与ABI之间有直接线性关系,但在2TDM患者中DR的检出率仍偏高,建议行ABI检测的糖尿病患者,尽早行眼底病变筛查,这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奕  梅艳洁  章秋 《安徽医药》2014,(7):1250-125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性大血管病变与C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2例T2DM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病史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P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间比较,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FCP较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BG、PBG、HbA1C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FBG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P〈0.05),而HDL-C及FC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常见并发症,C肽可能对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内脂素(visfatin)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90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45例和非大血管病变组45例,另选4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测所选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内脂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血管病变组和非大血管病变组血浆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血管病变组血浆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非大血管病变组(P<0.01)。两变量简单相关分析显示内脂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OMA-IR、WHR、BMI对内脂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SBP、内脂素为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内脂素水平增高是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在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T2DM)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表达改变的影响。方法:18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均给予正规糖尿病治疗,干预组加用罗格列酮8mg,q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时分别采用ELISA检测血清MMP-9的表达量。结果:治疗前有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MMP-9值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者(t=3.325,P=0.001)。治疗后对照组的MMP-9值较治疗前未有有统计意义的下降(t=0.800,P=0.425);而干预组的MMP-9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405,P=0.000);治疗后干预组的MMP-9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3.431,P=0.001)。分层分析显示罗格列酮干预对有大血管病、代谢综合征的T2DM患者,治疗后MMP-9改变更为明显。结论: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能够减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种作用在已经存在大血管病变和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和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肌电图电生理检查,分为DPN组(122例)和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83例)。观察DPN发生率;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和体质量指数;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尿A/C)、血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DPN发生率为59.5%(122/205)。DPN组患者年龄较NDPN组大,收缩压、血肌酐、尿A/C较NDPN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7、-3.057、-2.600、-2.920,P=0.001、0.003、0.010、0.004)。DPN组患者年龄、尿A/C与DPN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OR=1.039、1.005,P=0.024、0.01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DPN发生率高,年龄、尿A/C是发生D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倩  李媛媛 《河北医药》2014,(8):1142-114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94例,其中49例患者合并有大血管病变为病变组,其余45例患者不合并有大血管病变,为无合并症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6例正常者为对照组。采所有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检测其Hcy、CysC及hs—cRP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组患者Hcy、CysC及hs—CRP的水平均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合并症组患者三者血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及hs-CRP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Hcy、CysC及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存在相关关系,对于预测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脂谱与尿酸代谢特点并寻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22例接受CAG检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6例合并2型糖尿病纳入糖尿病组,356例无糖尿病归为对照组。根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B组),单支病变(A1组)、双支病变(A2组)、多支病变组(A3组)。测定各组血清尿酸、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血清TC、LDL及HD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UA、TG、FBS、HbA1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糖尿病组合并高血压病、高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糖尿病相关(P=0.001),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更弥漫。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421,95%CI1.576~3.718,P=0.000)、高三酰甘油血症(OR=1.749,95%CI1.071~2.856,P=0.025)及高尿酸血症(OR=1.719,95%CI1.076~2.744,P=0.023)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血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弥漫,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尿酸血症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余红 《中国药业》2013,(16):21-24
目的探讨内膜中层厚度(IMT)与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3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平均年龄(63.6±7.5)岁;以74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2.2±7.5)岁。分析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糖尿病持续时间、抗糖尿病治疗方法、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代谢综合征以及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以双侧颈动脉造影(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超声测量IMT。结果研究组颈总动脉IMT均值和最大值高于对照组。年龄和性别不是血管危险因子而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双侧颈总动脉大血管病变与IMT存在相关性。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在中年(59~67岁)患者中右侧颈总动脉仍然存在着显著相关性(IMT均值P=0.01,最大值P=0.02)。在无代谢综合征患者,右颈总动脉分叉处IMT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超声测量IMT可用来评估心血管危险,确定强化抗糖尿病治疗方案。IMT特别是右侧颈总动脉IMT是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陈玉华  邱平  任伶俐 《中国医药》2012,7(12):1522-152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外周血管病变外周动脉病变的易患因素。方法对78例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PAD组(46例)病程较无PAD组(32例)长[(10±6)年比(5±3)年,P〈0.01],血尿酸、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339±107)umol/L比(270±53)umol/L,(2.44-1.7)mmol/L比(1.64-0.4)mmol/L,(1.15±0.77)mmol/L比(0.78±0.33)mmol/L,(305±222)mg/L比(199±88)mg/L,均P〈0.01),LDL—C、载脂蛋白Bico水平也升高[(2.53±0.82)mmol/L比(2.17±0.62)mmol/L,(0.94±0.20)/L比(0.84±0.18)g/L,均P〈0.05),而HDL-C、载脂蛋白A1(ApoAl)水平降低[(1.01±0.30)mmol/L比(1.14±0.23)mmo]/L,(1.08±0.22)/L比(1.26±0.46)g/L,均P〈0.05],合并高血压者也明显增多[76.0%(35/46)比40%(13/32),P〈0.05]。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0.365,P〈0.01)与尿酸(OR=0.968,P〈0.05)、LDL—C(OR=0.274,P〈0.05)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P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PAD与病程、尿酸、血脂紊乱有关,病程长和尿酸及LDL—C水平越者更易发生PV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源性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和内源性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的水平,探讨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DMAP)的关系,为监测DMAP的发生和将来可能针对此环节实施的预防措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我科就诊的T2DM患者以大血管病变程度进行临床分组:重度DMAP(sDMAP)组、轻度DMAP(mDMAP)组、非DMAP组,并设对照组,对4组FⅦ、F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组FⅦ、FⅧ高于对照组(P&lt;0.01);sDMAP组和mDMAP组高于非DMAP组(P&lt;0.01);sDMAP组高于mDMAP组(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Ⅶ、FⅧ是DM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Ⅶ、FⅧ水平与是否T2DM及DMAP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