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中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种心肌传导组织后返回原处并再次激动该处组织的现象。其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折返环路中具有单向阻滞,(3)环路内充分的传导延缓。上述条件缺一不能形成折返。 一、文氏及反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由基本激动折返而引起的期前收缩称折返性期前收缩。通常折返激动是沿着同样的途径按同样的速度进行折返并达到同一终点的,说明折返性期前收缩与其前一次激动关系密切,故而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固定,且其形态也是一致的。如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  相似文献   

2.
3.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均可能产生纵向分离 ,其形成的双径路传导与折返激动以房室结和希氏束最常见[1 ,2]。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虽公认以折返激动为主要原因 ,但其折返径路内的纵向分离和双径路传导现象却少见报道。自1979年Kinoshita[3]首先报道后 ,国内外相继有零星报道[4~12]。现就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有关心电学问题作一综述。一、概念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是指主导心律 (一般为窦性 )的冲动在心室内折返过程中 ,经一条传入支传至心室某一局部 (灶区 ) ,再经因纵向分…  相似文献   

4.
邓万俊 《心电学杂志》1999,18(4):225-226
患者女性,92岁.临床诊断;带状疱疹,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右位心.心电图(图1)示:V_1导联P波按规律出现,P-P间期0.84s,正常窦性激动的P-R间期固定为0.20s.第3、5个QRS波群为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偶联间期分别为0.68及0.60s,第6个QRS波群之后出现一个隐匿性间位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该期前收缩顺向及逆向传导均受阻,因此在心电图上无从表现,但由于其在房室交接区逆行隐匿性传导,产生一次新的不应期,致使下一个窦性心搏的P-R间期自0.20s意外地延长至0.32s.第10、12个QRS波群亦为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分别为0.82及0.80s.V_3导联窦性P波亦按规律出现,可见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呈间歇性二联律,偶联间期逐渐缩短,从0.84→0.80→0.72→  相似文献   

5.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亚纯 《心电学杂志》1997,16(3):157-158
目前对期前收缩发生的机制尚未充分了解,但有几种解释:(1)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2)折返激动。目前公认折返激动是引起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期前收缩有固定的偶联间期,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折返径路中的文氏、交替性文氏,或反文氏现象而使偶联间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作者最近遇到1例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病例报道,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在常规12导联中,同一导联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形态基本相同,但偶联间期呈长短不规则交替。从图中显示的几个导联来看,Ⅱ、aVR导联为长-长-短-短;V_1为短-长-长-长;V_5为短-短-长-长。长者520ms,短者410ms,相差甚大。交替找不出规律,偶联间期长短与窦性周期长短也无关系。显示心室内产生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5岁。“持续性胸骨下疼痛”6小时以“急性前间壁心梗”入院,入院后导联心电图连续记录示(图1):室早二联律成组出现,其联律间期逐渐延长(0.4s→0.44s~0.65s→早搏消失)。每组第1个室早联律间期固定为0.4s,最长室早间期与最短室早间期无倍数关系,为室早折返径路文氏周期。仔细观察,发现每组文氏周期中最后1个室早与下一文氏周期的第1个室早间均夹有6个窦性QRS波,推测在该6个窦性QRS中存在隐匿性文氏周期(图1第3、4行梯形图):第3行R1R2、R3R4间期逐渐延长,为室早折返径路显性文氏传导,R6理应为联律间期更长室早,但因R5在折返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长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匀齐,频率约107次/min,可见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呈二或四联律,且2个PVS之间的窦性搏动数目符合2n 1规律,配对间期呈长短交替,短的约为0.42~0.44s,长的为0.50~0.52s,传导形式如梯形图所示:在PVS的折返径路内存有2个水平传导性能不同的阻滞区,近端为2:1阻滞,远端为3:2传导的文氏阻滞区,故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显性、隐匿性PVS二联律伴折返径路内A型交替性文氏传导。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3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自主心律(心率约40次/min)入院植入VVI起搏器。术后3月随访时V1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68次/min,VVI起搏频率58次/min,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呈起搏-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2岁。因心悸、胸闷、不能平卧4个月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心电图附图上行V_1导联示;窦性心律,P-P间期相等,心率90次/min,P-R间期0.20s,标有P'波为房性期前收缩重叠在T波上。图中第2个房性期前收缩R-P'间期0.24s未下传,其后的第1个窦性P波形态略异(考虑为心房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10余天就诊。既往体健。血压135/85mmHg,心律不齐。图1上行示P-P间期0.89~0.95s,频率63~67次/ min;P-R 间期0.13s;图1下行示P-P间期0.80~0.90s,频率66~75次/min;P波高尖,P-R间期0.14s。图1上下行均可见频发的间位性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窦性P波顺传的QRS波群均呈Rs型,时间正常。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室性期前收缩伴快、慢双径路同步传出;(3)频发依赖性不完全性结间束阻滞。  相似文献   

11.
QRS波群交替性手风琴样效应系指手风琴样QRS波群系列图形与另一种固定形态的QRS波形 (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形态 )交替出现 ,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电现象 [1]。上述现象发生在室性期前收缩时少见 ,现将所见5例报道如下 (图1~图5)图1例1 ,患者女性 ,32岁。临床诊断 :周期性低钾麻痹。心电图示偶联间期固定的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期前收缩形态、振幅及ST_T波等逐步改变 ,构成QRS波群交替性手风琴现象 ,同时出现低血钾相应改变图2例2 ,患者女性 ,79岁。临床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心功能Ⅲ级 ;洋地黄中毒。…  相似文献   

12.
交替性文氏周期常见发生在房室交界区、束支、分支或室性并行心律伴传出阻滞 ,而发生在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较少见 ,我院万份动态心电图中仅见 2例 ,现将其中 1例报告如下。患者 ,女 ,70岁。心慌、胸闷 5年 ,加重 1个月入院 ,临床诊断 :冠心病。图 1为 CM5导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示 :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由短到长 ,3组分别为 51 5、578,52 3、578,52 3、578ms,每组间期前收缩消失 ,连续出现 3次窦性搏动 ,周而复始。动态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室性期前收缩 级 (Lown分级 )伴折返径路内 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图 1 患者心电图  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由室性搏动揭示室房逆向双径路传导,临床上较少见,现通过2例(图1、图2)分析其机制。图1患者女性,5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QRS波群在Ⅰ、aVL呈qR型,RaVL>RⅠ,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心电轴-51°,V5、V6T波正负双相或低平(图略)。入院后心电图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1.  相似文献   

14.
室性期前收缩揭示急性心肌梗死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例1 患者男性,30岁.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1h就诊.心电图(图1上行)示:窦性心律,68次/min,QRS_(v_1、v_2)呈rS型,V_3呈qRs型,V_4~V_6呈qR型,ST_(v_1、v_2)呈等电位线,ST_(v_3、v_4)压低0.2mV,ST_(v_5、v_6)压低0.1mV;T_v_1倒置,余直立.室性期前收缩在V_2呈QrS型人,V_3呈qrS型,时间0.12s,ST_v_2呈等电位线,ST_v_3压低0.15mV,T_(v_2、v_3)均直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次日复查心电图(图  相似文献   

15.
折返型室性早搏伴折返径路中的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群安 《心电学杂志》1992,11(2):112-113
反文氏现象(即逆转型文氏现象)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希氏束以下部位者较为少见。而在折返型室性早搏的折返径路中出现反文氏现象更属罕见,现报道1例。患者女性,36岁,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心肌炎。心电图为 aVF 连续记录(附图),示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稍不齐,频率68次/min,可见频发的插入性室性早搏呈间歇性二联律,室早与前一心动的配对间期不一,但呈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46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0.78~0.86s,频率70~77次/min.Ⅱa的P(5、10)Ⅱb的P_(2、4、6)、Ⅱc的P_(2、6、8)和V_5的P_(2、4、6)提前出现,形态畸形,偶联间期不等,代偿间歇不完全,为房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时,其代偿间歇由短到长,随后出现短阵心动过速,其P波融合在T波中,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前几次P-P间期基本规则,频率130次/min,最后1、2次P-P间期明显长于前几次心动过速时规则的P-P间期,而又明显短于窦性P-P间期,心动过速均为自行终止,终止后无代偿间歇.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呈二联律),房性期前收缩伴窦房逆传文氏现象形成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讨论 窦房结与结周区有类似于房室交接  相似文献   

17.
《心电学杂志》2002,21(3):189-190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5岁。因发作性胸痛1周入院。体检:BP17/10kPa(128/75mmHg),心率91次/min,律不齐,无杂音,双肺无殊。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附图(入院当天同次描记的心电图,附图C为V_1导联连续记录)可见:窦性下传心室的QRS波群呈两种形态。一种是附图A和B的R_(3、7),C上行R_(1、2、4—9、11、12)和下行R_(1、5、9)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另一种是附图A的R_(1、5、9),B的R_(1、5),C下行R_(3、7)为正常图形。这两种形态的窦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32岁.因胸闷、心悸1月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不规则(0.84~0.92s),心率65~71次/min.上行R_(2、5、8、11、14、17、)中行R_(5、9)及下行R_(2、7、14)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略有差异,时间<0.12s,偶联间期0.38~0.50s,无代偿间歇,属间位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因在房室交接区隐匿性逆行传导,使其后第1个窦性  相似文献   

20.
室性期前收缩(PVS),在心脏病人和正常人群中都常见;前者为器质性,后者多为功能性。近年来PVS发病率增高,有的青年人久治不愈。本文对心电图上QRS波群及ST-T改变的分析,结合临床资料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特征,以探索两者鉴别诊断,提高临床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选出门诊中育PVS者168例,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