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2004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786例,女698例,年龄30~86岁,平均56岁;住院时间15~60d,平均25d,住院时间<24h者除外。1·2方法及标准专职医生及护士动态监测住院患者,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确定为院内感染者即列入观察对象,并及时进行统计调查与分析。2结果2004年调查住院患者1416例,发生院内感染156例,感染率为11·0%。住院患者中>60岁510例,发生院内感染92例,感染率18%;<60岁者906例,发生院内感染64例,感染率为7%。病情危重者院内感染高,占21%。Ⅱ级护理及生活能自理者感染率为3·5%,有意识障碍者…  相似文献   

2.
对住院的 48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医院内感染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非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为 1996年 1月~ 1999年 10月住我院的精神疾病患者144 0例 ,医院内感染 (入院 48小时后感染 ,后同 ) 80例(5 .6 % )。老年精神病患者 32 0例 ,医院内感染 48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房封闭式与开放式管理医院感染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精神病房医院感染进行监测与分析,提出降低医院感染的措施与对策。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所有院内感染例数,并对开放式病房与封闭式男女病房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封闭式与开放式精神病房医院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封闭式男女病房的医院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病房院内感染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高(3.34%)。结论院内感染与居住环境有关,病房开放管理以及病房环境改善有利于降低精神病房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引起卒中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255例卒中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确定院内肺部感染并对其危险因素予以分析。结果 卒中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4%。引起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住院时间、呼吸机运用、气管切开及是否存在基础病等。结论 加强对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控制可能是降低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骨科学的进步,医用内植入材料品种繁多,价格昂贵,更新换代较快.目前,由厂家或代理公司按照需要及时供货的模式,已被大多数医院接受.我院2005年以来,共做内固定手术1920例,关节置换298例,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1394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7 .03%,其中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8. 66% ( 47 /543 )和5 .99% (51 /851)。结论 住院天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胃管、糖尿病、应用H2 受体阻滞剂和预防应用抗生素等7项是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加强防护,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1岁,因“鼻塞10个月,口角歪斜3个月,视物不清、眼球突出活动受限2个月”于2005年11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5年1月起自觉鼻塞,无伴发热、流涕,2005年5月在当地医院拟“双侧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出血难以止住,术后予抗生素治疗,鼻塞无明显改善。2005年8月发现口角歪斜,说话及笑时口角歪向左侧,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当地拟“面神经瘫痪”治疗未见好转。2005年9月起发热,体温达38.2℃,双眼胀痛,眼球突出,视力进行性下降至完全失明,双耳听力下降。2005年10月1日入广州某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行鼻内镜探查术,但因出血多未能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病原菌等,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N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环境、感染部位、侵入性操作和病原菌之间的差异进行回顾分析。结果NICU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2.8%,环境检测合格率为61.96%,进行侵入性操作比未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感染部位呼吸道占61.74%。病原微生物中铜绿假单胞菌占40.87%。结论接受多项侵入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和不合理抗生素的应用等是N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7岁。因“视觉空间定向障碍6个月”于2004年12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6月多次出现定向障碍,对以前熟悉的景物感到陌生,不能辨别方位,但能正常驾驶汽车。类似情况在光线暗时易发生,自认为近视加重,当地医院眼科予手术治疗无好转。2004年7月至8月,患者有时离开办公室  相似文献   

10.
1例癔症误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人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我院精神科在2005年12月29日收治的癔症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1岁,武警战士,因感觉上腹部反复疼痛伴有自残行为,总病程1年余入院。该患者于1年前在我院行精索静脉曲张术,术后1个月诉左下腹牵扯痛,逐渐出现精神恍惚、头昏、失眠、兴趣丧失,对自己病情过分关注并伴有自残行为。到当地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博乐欣治疗3月余,后又送往上海某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4月余,诊断“精神分裂症”给予氯丙嗪,日剂量700mg/d,病情时轻时重。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后给予维思通等治疗后,1周症状缓解,但过1月减量后又发病,发病时诉腹部牵扯痛难忍,满地打滚,伴有自残、自伤行为及精神恍惚。当时查体:神志清,体温、血压、脉搏均在正常范围,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左季肋区有局部压痛,无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亦无异常发现,其他实验室检查排除躯体性疾病。根据症状及病史,诊断“癔症”,给予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心理暗示及应用改善脑供血的药物等处理,2周后明显好转,1月后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相似文献   

11.
李某,女36岁。因疑被害,反复上诉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4年2月23日再次住院。患者于2002年9月3日因小事与他人争执、打架,经派出所协调后却认为派出所与对方串通,为此到上告派出所民警,后又担心被报复,而去龙华镇躲避,途中又遭车祸,认为车祸是有人故意安排的,在深圳某医院治疗,住院期问认为医生收了红包,故意不给她治病,常发脾气,向医院领导反映。2003年1月30日转入我院治疗,诊断为“偏执性精神病”,给予奋乃静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楠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696-700
目的 探讨优化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院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的临床研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11月30日来我院急诊并实施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2例作为对 照组,选取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来我院急诊并实施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作为实 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实施管理,实验组采用优化后急性缺血性卒 中流程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 环节时间点、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通过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至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 溶栓门-针时间持续缩短(P<0.05),各关键环节时间点所用时间减少(P<0.05),患者的溶栓率提 高(P =0.020),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 =0.006),死亡率降低(P =0.009),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通过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使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缩短,提高了满 意度,使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8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医院感染做了详细调查,分析相关因素,探讨护理对策,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水平。1材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5年11月至2000年1月共治脑血管意外患者85例,将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48h以后的感染即确定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提出的标准。2结果 8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26例,感染率32.69%。2.126例院内感染的部位呼吸道感染17例,占65.37%;泌尿系感染7例,占26.9%;皮肤感染4例,占15.38%;肠道感染4例,占1…  相似文献   

14.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1月~ 2011年12月我院收治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现将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eiated diarrhea,AAD)是一组应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二重感染,是近年来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我院是以神经内、外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脑血管病患占住院患的绝大多数,其中高龄患多,合并症较多,病情严重。多数患因为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而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我院自2004年1-3月收治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精神科医院感染与其他临床科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如何控制精神病人的医院感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作者对精神科75例院内获得性肺炎(NP)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 根据科室填报的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中心统一诊断标准为依据,详细查阅了三个精神病区(二男一女),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3169例出院病历,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将近三年所在医院院内感染发病监测的情况分析于后。1 对象与方法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四川省《医院感染监控手册》规定 ,对所有住院病人均填写医院内感染个案表 ,并准确登记后输入微机处理。其次 ,要求医师按卫生部制定的全国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等进行诊断 ,再由医院感染监控医师最后判定在医院内感染的每一病例。作者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2 结  果2 .1 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1997、1998、1999年分别占同年住院人数的 7.99% (454/ 56 81例 )、6 .95% (435/6 2 6 3例 )及 6 .0 5% (339/ 56 0 7…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口服液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培酮口服液2004年初在我国上市,是目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唯一的口服液制剂,无色无味,可大大提高病人的依从性[1]。本研究对全国4335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病人使用利培酮口服液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1资料1.1对象:来自2005年2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全国160余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住院或门诊病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6岁,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35。排除标准:入组前30天内利培酮(片剂或口服液)治疗;入组前30天内接受过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正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疾病多数年老体弱,病情严重,抢救治疗时多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等,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发生率较高[1]。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汹涌袭来,精神专科医院主要负责收治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及医院相关管理规定,医院成立了新入院患者单独病房。所有新入院患者均收治在单独病房集中管理,为最大程度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保证患者及家属和全院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我院结合精神科管理及自身情况,在病房设置、消毒措施、人员管理、人性化医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措施。目前新入院患者单独病房运行有效,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