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57-161
自杀意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探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自杀意念的评估和测量、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及群体差异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自杀意念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1].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不仅造成了个人及其家庭的重大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大学生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排除大学生因刚入校适应不良或将分配对未来的担忧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郴州市湘南学院大二本科的学生进行抽样研究,了解在一般本科大学中大学生在普通学校环境下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和自尊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自杀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和危险因素,故监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状况,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对预防该人群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随人群特征、时间变化大,迄今为止其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仍不太清楚[1].有学者指出,学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诱因之一[2].而学业压力的产生既可与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技能不当有关,也可以源自曾有的不良学习经历.不同类型的学习问题给个体带来的压力体验不同,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可产生差异.到底哪些学习问题与自杀意念有关?为了解以上问题,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对106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1]。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不仅造成了个人及其家庭的重大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大学生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排除大学生因刚入  相似文献   

5.
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及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沈岩  况利 《重庆医学》2006,35(18):1712-1713
据资料显示,自杀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40秒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自杀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34岁人群的死因中,自杀列第1位”。随着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的急剧增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研究发现,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及社会因素与自杀有密切关系,探讨这些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冲动性、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及绝望感等因素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杀意念问卷,对某省6所高校的6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①修订的自杀意念问卷有良好的信度。②大学生总体自杀意念筛查率为9.04%。有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分别在抑郁、绝望和特质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性别、年级、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成绩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抑郁情绪和绝望感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预测力,冲动性和特质焦虑对自杀意念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杀的数字每年都在增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心理、自杀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预防和干预的措施,同时加强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杀的数字每年都在增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心理、自杀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预防和干预的措施,同时加强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者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动思维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166名研究对象施以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自杀意念者80名为自杀意念组(研究组),86名正常大学生为无自杀意念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调查情况。结果:有自杀意念组自动思维问卷及退避、幻想、自责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维度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自动思维与退避、幻想、自责呈正相关,与求助、合理化及解决问题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对于大学生自杀意念者,自动思维与自责是危险因素,求助是保护因素。结论:负性自动思维对于大学生自杀起到诱导作用,积极的求助及有效解决问题能力可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10.
引起大学生自杀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有社会、生理、病理、心理等[1-4],也与当事人对自杀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自杀抱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态度,就很难产生自杀意念.也就难以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心理复原力的关系,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及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对芜湖市两所高校5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5%。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正相关(r_s=0.438,P<0.05),心理复原力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_s=-0.507,P<0.05);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心理复原力是影响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复原力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提高心理复原力水平可以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革命老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的相互关系,为革命老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624名革命老区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革命老区医学生自杀意念率为41.35%;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无自杀意念组;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组的EPQ-N分数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组.结论 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可能是革命老区医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杀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自杀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另一角度,自杀也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遗传-环境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大样本双生子研究的再次分析结果显示,自杀行为有43%的可变性可以由遗传学的原因来解释,而剩下的57%归于环境因素。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自杀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另一角度,自杀也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遗传-环境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1],对于一个大样本双生子研究的再次分析结果显示,自杀行为有43%的可变性可以由遗传学的原因来解释,而剩下的57%归于环境因素[2].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法,使用SCL-90和UPI量表对1 300名综合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UPI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58.5%;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环境适应降低、情绪消沉不稳定、自信心缺乏及人际交往障碍等.所有被调查者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为74人(6.19%),其中29人的抑郁因子得分高于或等于3;可预测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及精神病性因子.[结论]对具有抑郁、焦虑、敌对及恐惧等心理障碍表现的大学生应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早期预防自杀等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编制一套大学生自杀风险问卷,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和自杀教育提供一个有力的评估工具.方法 自编大学生自杀风险问卷,在江苏省6所高校选取2006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建立问卷的理论结构,据此编制问卷条目.利用条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全面考察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5个因素:自杀意念、绝望感、自杀准备、生命认同和自杀认同,与预想的因素结构基本一致,且能解释54.86%的总变异;总量表和各分量表与BDI相关全部达到0.001显著水平;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0,0.88,0.7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杀风险结构是一个二阶二因素模型,再次验证了二次因素分析的结果.结论 大学生自杀风险问卷信、效度良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艾明  况利 《重庆医学》2007,36(3):270-273
本文对自杀的双生子研究、家系调查、寄养子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的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常导致躯体受伤,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自杀与遗传、病态心理、心理社会、早年生活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自杀的遗传因素颇为重要.双生子研究、家系调查和寄养子研究均支持自杀与遗传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就自杀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变大学生自杀态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生3 030名,用自杀态度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问卷等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于自杀的歧视(得分29.12±14.13)、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得分25.34±15.57)持肯定态度;大学生对于自杀的不可预防性(得分71.52±13.82)、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得分65.01±18.72)、对自杀的正性态度(得分64.65±17.35),对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程度的看法(得分65.81±15.24)持否定态度;而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相似程度的看法(得分53.70±21.48)持中立态度。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态度各分量表影响因素不一致。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家庭功能是保护因素,自杀意念、抑郁是危险因素。结论: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变消极的自杀态度,进而消除由此带来的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毅  曹丽琰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8):1045-1047
抑郁症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学生罹患抑郁,易导致其药物滥用、学习困难、自杀等.本文通过检索、分析文献,探讨大学生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的需求,为学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死亡态度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80.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面对死亡时仍有54.6%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态度,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8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大学生有死亡教育需求,但仅有20.8%的人接受过死亡教育,反映高校死亡教育缺失,从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结论: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