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51)Cr释放试验研究了人脐血LAK细胞对K562细胞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以及OK-432、干酪乳酸杆菌对脐血LAK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IL-2可诱导人脐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杀伤Raji细胞的能力由10%增至50%,对K562细胞的杀伤力也明显增强,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培养4天的LAK细胞杀伤力最强,杀伤率随效靶比例的增加而增强。OK-432及干酪乳酸杆菌均能增强rIL-2诱导的脐血LAK细胞的抗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李河钊  郑裕明 《华夏医学》2002,15(3):307-308
化疗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如骨髓抑制等 ,而生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脐血 LAK/ IL- 2细胞对多种癌症已证实有良好疗效 ,而且脐血 LAK/ IL- 2制备、应用均较便利  相似文献   

3.
三种方法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 α-干扰素、自体LAK细胞以及二者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结果 α-干扰素组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HBV-DNA阴转率、HBcAg阴转率分别为31.8%、52.9%、30.0%、16.7%;自体LAK细胞组分别为33.3%、50.0%、25.0%、0.0%;而联合组分别为50.0%、53.3%、38.9%、12.5%。三组中ALT>100u者的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HBV-DNA阴转率、HBcAg阴转率均高于ALT≤100u和LAT≤40u组。结论 α-干扰素、自体LAK细胞对治疗慢性乙肝病毒均有效;没有必要进行二者联合治疗;肝病活动期病例疗效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自体LAK细胞回输及复肝口服液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后6周HBeAg阴转率为50.0%,抗─HBe阳转率为36.6%。ALT复常率为63.3%。对照组分别为12.3%、10.0%及3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15例HBeAg末阴转病例随访3─6个月、HBeAg阴转3例、HBeAg阴转率达60.0%。对19例抗HBe末阳转病例随访3—6个,抗HBe继续阳转1例,抗─HBe阳转率达40.0%。临床观察结果证明自体LAK细胞回输及复肝口服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促进HBeAg阴转、抗─HBe阳转、ALT复常的作用,且随时间推移HBV复制指标阴转病例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脐血LAK细胞分泌成分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脐血LAK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稀释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在培养皿内培养不同时间,计数各个培养皿内细菌菌落数。结果加入脐血LAK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培养皿内无或仅有少量细菌菌落生长,而未加入脐血LAK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对照培养皿内有大量细菌菌落生长。结论脐血LAK细胞分泌成分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融化疗与免疫治疗于一体,作为血液恶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已获公认,其重要原因就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比其他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诸多优点:来源丰富、取材简单;对供、受者HLA相符的要求相对较低;不易受病毒及残留肿瘤细胞的污染;CD3、CD4相对不成熟,GVHD发生率低;NK细胞、LAK细胞较多,GVL发生率低;增殖、自我增殖能力强;骨髓基质细胞多,给造血干细胞提供生长的微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求一种可用于过继免疫疗法的高效免疫活性细胞。方法 用多种细胞因子诱生CIK细胞 ,用MTT法测定LAK和CI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在峰值期CIK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LAK细胞 (P <0 .0 5 )。结论 CIK细胞与LAK细胞属不同的细胞毒性细胞 ,脐血CIK细胞的高杀伤活性提示其可能成为过继免疫疗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8.
探讨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联合环磷酰胺(CTX)对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CTX、LAK/IL-2序贯治疗组:CTX于第3天腹腔内注射。用量100mg/kg LAK细胞及IL-2于第5天开始腹腔注射,LAK细胞5×10^5/只,IL-22000u/只,连用三天。结果:CTX、LAK/IL-2序贯治疗组第28天抑瘤率为64.07%,显高于其它治疗组。生存较肿瘤对照组及其它各治疗组显延长,生命延长率为114.78%,结论:本实验证明CTX,LAK/IL-2序贯疗法为最佳联合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MTT法检测CIK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方法:以LAK(lympho kine activated killer) 细胞作对比,用MTT法测定并比较CIK细胞与LAK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结果:CIK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明显优于LAK细胞,杀伤率分别为29%和15%,结论:CIK细胞是一种具有较强杀伤活性的免疫效应细胞,有可能用于抗肿瘤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CD3AK细胞和LAK细胞均为异质细胞群,为了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LAK细胞和CD3AK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表型特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CD_3~+,CD_4~+,CD_8~+细胞率。结果表明:①培养第1周,CD3AK细胞的CD_3~+,CD_4~+,CD_8~+细胞率分别为61.36%,54.23%和52.96%,显著高于LAK细胞组(P<0.01);③培养第2,3周,CD3AK细胞的CD_3~+,CD_4~+和CD_8~+细胞率高于LAK细胞,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CD3AK细胞CD_3~+,CD_4~+,CD_8~+细胞率均不同程度下降,尤以CD_3~+细胞率下降最快,而LAK细胞在培养第2周,CD_3~+,CD_4~+,CD_8~+细胞率均有所升高,但第3周时又开始下降;④CD3AK细胞的CD_3~+,CD_4~+和CD_8~+细胞率在培养第1周最高,而LAK细胞在培养第2周最高。提示:CD3MAb和IL-2激活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途径不同,致使CD3AK细胞和LAK细胞向不同的表型特征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 细胞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改良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AK细胞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VCR的杀伤率,并与敏感株K562 相比较。结果:LAK 细胞对K562/VCR 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K562 细胞的杀伤率,并且当效靶比为40∶1 时,这种杀伤率最高。结论:LAK细胞在体外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提示临床上用LAK细胞治疗多药耐药的白血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在恒温(37℃)和5%CO_2条件下,连续观察LAK细胞对直肠腺癌细胞系(HR8348)的结合率。杀伤活性及杀伤动态。结果表明:HR8348细胞对LAK细胞杀伤较敏感,在相同的效靶比例条件下,4h时效靶细胞结合率为52.0±3.6,LAK细胞杀伤率为49.0±2.3%。效靶细胞结合率及杀伤率呈正相关(P<0.01),LAK细胞的杀伤取决于效靶细胞的稳定结合。LAK细胞杀伤HR8348的动态过程是:效靶细胞主动趋向运动→相互识别→接触与结合→LAK细胞发挥杀伤作用→靶细胞溶解。LAK细胞杀伤作用随效靶共育时间延长乃效靶比例的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研究了LAK细胞/IL—2过继输入对L_(615)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并用细胞毒试验研究了影响LAK细胞/IL—2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若干因素。实验结果表明,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有治疗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的LAK细胞活性极低,其血清对LA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用同种异体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胎儿脾脏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诱生的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是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靠的LAK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胎脾LAK细胞杀伤不同分化程度的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低浓度的重组人白介素-2(rhIL-2)诱导的胎脾LAK细胞杀伤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KG-Ia51Cr释放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胎脾LAK效应细胞和靶细胞比(E:T)条件下,对两种分化程度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杀伤能力也不同。E:T越高杀伤能力越强,HL-60P<0.01,KG-IaP<0.005。胎脾LAK细胞杀伤HL-60平均杀伤率为55.44%±11.23%,KG-Ia平均杀伤率为22.54%±8.22%,两者比较P<0.005。在相同E:T时对HL-60和KG-Ia杀伤活性比较P<0.002。结果提示,胎脾LAK细胞对分化程度好的白血病细胞HL-60杀伤能力显著高于分化差的原始白血病细胞KG-Ia,E:T越大杀伤活性越强。因而为LAK细胞治疗髓系白血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发利用正常胎儿脐血作为LAK细胞免疫治疗的细胞来源,方法:用含rIL-2的完全培养基培养脐血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脐血LAK)并作脐血LA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6例培养25d的脐血LAK细胞平时扩增速度为134.39倍,在效靶比例为20:1时,培养10d的脐血LAK细胞作用下不同的肿瘤细胞(黑色素瘤2例,卵巢囊腺癌1例及其癌性腹水1份,大网膜转移性腺癌1例及癌性腹水1份)杀伤率38  相似文献   

16.
LAK细胞体外诱导过程中要求条件高,易污染,操作烦琐。改进LAK疗法除了提高LAK活性、降低IL-2用量外,缩短LAK体外诱导时间亦是重要方面。本文采用~(125)IUdR释放法测定了大剂量IL-2体外短期诱导人脐血,正常供血者、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四种来源的淋巴细胞在大剂量IL-2作用15分钟时均可诱导出一定水平的LAK活性。IL-2用量在6×10~3U/1.2×10~7细胞/ml较合适,最适体外培养时间为3天,7天后仍有一定的抗瘤活性、但这种快速LAK活性仍低于单位淋  相似文献   

17.
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对Lewis肺癌小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及LAK(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细胞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方法:建立Lewis肺癌小鼠动物模型,静脉输入CIK细胞做抗肿瘤治疗,同时设LAK对照,用同位素法检测各组小鼠T细胞增殖反应,同时用MTT法检测各组小鼠NK细胞毒活性。结果:CIK细胞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显著强于LAK细胞。结论:CIK细胞对Lewis肺癌小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并且优于LAK细胞。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A-LAK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并与LAK细胞进行了比较。18hLDH-L释放实验结果表明,A-LAK细胞与LAK细胞一样对NK敏感的K562和对NK非敏感的Anip973细胞均有抗肿瘤作用。但A-LAK对杀伤靶细胞的能力明显高于LAK细胞,两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体内实验表明,A-LAK对高转移入肺腺癌在裸小鼠体内的肺转移抑制率达82.7%,而LAK的肺转移抑制率46%,两者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A-LAK和LAK细胞对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也有显著的抑癌作用,并有明显的延长动物生存期的作用,而A-LAK细胞的抑癌作用较LAK细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LAK细胞在rIL-2作用下增殖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用MTT法测定A-LAK细胞体外诱导、扩增及抗肿瘤作用。结果 A—LA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均比LAK强,并具有NK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提示A—LAK细胞可能来源于LGL-NK细胞亚群。结论 A—LAK细胞无论在扩增能力还是细胞毒作用方面均明显高于LAK细胞,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免疫活性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是否与肿瘤的耐药性相关。方法采用连续形态学观察及MTT比色法,研究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口腔癌耐药细胞株KBV200耐药性逆转前后及亲本敏感株KB的杀伤活性。(1)在肿瘤细胞与LAK细胞共育后3 h内连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LAK细胞对上述3者的杀瘤效应;(2)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K及LAK对3株细胞的杀伤率。结果与KB细胞组相比,在KBV200和KBV200 维拉帕米组,LAK细胞出现在靶细胞周围的时间早、数量多,伸出伪足的LAK细胞比率高,出现集落样细胞团块时间亦早。NK、LAK细胞对KBV200细胞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敏感株KB(P<0.05),而对耐药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AK对各株的杀伤活力均明显强于NK细胞(P<0.05)。结论免疫活性细胞对KBV20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逆转耐药性不降低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力,提示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控制化疗耐药病人病情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