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引言 切脈是中醫的重要診斷方法之一,舆望診、聞診,問診相互配合,能夠確定疾病的類型和屬性。切脈也可以診斷早期姙娠,甚至可以預测嬰兒性別。歷代醫學大師,對切脈作了精闢的研究,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著作。我們學習祖國醫學,也必須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努力鑽研中醫的脈学。但是對初學中醫的西医來說,要掌握切脈是相當不容易的;中醫切脈時所感知的種种精细的感覺,短時間中不容易體會。因此,我們想如果能用儀器把脈象描記  相似文献   

2.
診脈是祖国医学四診的重要組成部份,是辨証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中医診断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自《內經》問世之后,历代脈学研究甚多,脈象种类也頗繁,而脈象的辨別与分类主要依据医生的手指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經驗。这样,就給初学者造成一定困难,即“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就是多年有經驗的中医工作者,在一些脈象的  相似文献   

3.
<正>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临床辨证有着重要意义。关于舌象的形成机理,近年来应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试做如下初步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舌是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由横纹肌组成。有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搅拌食物等功能。正常舌质为淡红色。舌的肌层血管分布十分丰富,使血液的红色透过血管半透膜,因而构成正常淡红色的舌质。正常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地平铺于舌面上的薄白苔,有的可于根部稍增厚。  相似文献   

4.
肺空洞和囊肿形成的机理及其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类和检查技术肺实质坏死后形成的缺损称空洞。X线表现为透亮区围以厚薄不等完整的致密洞壁,洞壁外一般为正常肺组织。空洞内壁无内皮细胞衬附。肺脓肿指化脓性或腐败性感染后造成的空洞。肺囊肿为壁薄、非炎症性的肺内含气或含液的空腔,内壁多数有支气管上皮衬附,少数为先天性。发生肺空洞或囊肿的疾病(以下简称空洞),常见和稍多见的约四,五十种,有如下几大类。1.感染性:最为多见,病原繁多,包括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医体质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即有“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之论。朱丹溪《格致余论》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景岳全书·传忠录》在“藏象别论”中,明确阐述了五脏功能强弱与体质的关系,指出“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现代医家认为体质主要是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生理上表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及…  相似文献   

6.
黄晓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1):264-265
新陈代谢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升降出入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来实现的.脏腑功能是气作用的结果,"气者之根本也"(难经),它是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及其所含能量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为中医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诊察疾病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象思维归纳和总结,诊断为某种病证的过程。象思维渗透在中医四诊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中医自然成为一体。本文从中医象思维概述、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和按语三个方面阐释象思维与中医疾病诊断的关系以及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娟  龙治平 《华夏医学》2004,17(1):124-126
小肠病变约占胃肠道病变的1%~4%,定位诊断较困难。小肠出血多为小肠病变的首发临床症状,是发现小肠病变的重要线索,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应了解小肠出血方面各项检查方法的进展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CT由于有极高的密度分辨力,最早应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颅脑疾病也是CT应用最广,诊断阳性率最高的领域,在我国CT使用正在迅速开展,在颅脑疾病的诊断上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最近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放射学术会议上,单颅脑组宣读的论文中,就有半数以上为CT在颅脑疾患上的诊断中经验,同传统X线诊断一样,在CT图象上,也有很多征象,从CT图象上的征象观察,常可提出有价值的诊断线索。本文的目的在于综述近年来颅脑CT影象上的一些有意义的征象。  相似文献   

10.
中医疫病学概要及SARS的中医防治、研究思路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将疫病分为寒疫、温疫、杂疫三类,各有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辨治方法亦不同。中医研究疫病应当突出中医传统特色。根据SARS的特点,应当归属于中医疫病中温疫之湿热疫范畴。中医辨治SARS应重视“四诊合参”,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则为无源之水。中国传统医学有丰富的预防疫病的方法,对SARS的预防也要发挥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传统特色,三因制宜,辨证施防。SARS的中医药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1975年Miller等和Gordon等相继从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对HDL的重视和研究热潮。但对HDL能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AS)尚缺乏足够实验依据。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王克勤等相继发现北京鸭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中医高等教育,发端于南北朝(刘宋、北魏),形成和完善于隋唐时期。其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培养了大批人才。总结古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经验,对于办好今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淡红红点舌薄白水滑苔(封二图25) 淡红舌见红点,其意义与红舌红点相同,只是病情较轻,其主病有三:一是热毒炽盛;一是营血郁热,或热毒乘心;一是湿热蕴于血分。舌象:舌淡红,边尖红点突出。苔薄白滑腻。主病:温热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寒湿痰饮停聚化热。常见于病毒感染的发热性疾病。病例:西医诊断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血蕴湿热,肝失疏泄。治以清利湿热,疏肝凉血。淡红晦暗黑点舌白腻苔(封二图26) 舌象:舌淡红晦暗,满布红点,有的发黑,舌体  相似文献   

14.
红色瘀斑舌薄白苔(封二图43) 舌象:舌红偏暗,尖部有大片黑色瘀斑,并有红点。苔薄白而润。主病:脏腑热甚,气血壅滞;热毒乘心,心血瘀阻;湿温入血夹瘀。可见于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各种心脏病、高血压、感染发热性疾病。病例:西医诊断为乳腺癌术后,肺部转移。中医辨证属血热夹瘀,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红舌点刺(红星舌)白腻干苔 (封二图44) 凡舌面有鼓起之小点,无论红、黑、白、黄皆曰点;若舌面之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而且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则曰芒刺。点刺多见于舌  相似文献   

15.
淡白舌黑干苔(封二图13) 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颜色深黑,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但吸烟者见之,另当别论。《舌鉴辨正·黑舌总论》曰:“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该书还认为,真寒假热而舌黑,必全黑而不分经,由淡白突然变黑,颇似寒舌之光亮,又似热舌之焦干,当四诊合参以辨之。总之,黑苔燥裂或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若苔黑滑润,多属寒盛阳衰。《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认为,中黑边白而滑润,是虚寒夹湿,多见于脾阳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希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医学,使祖国传统医学能够被更广泛地理解和认识,并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查体、B超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以术后病理检测为金标准,评价查体、B超两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术前查体且术后病理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共468例,术前B超且术后病理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共139例.分别进行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计算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查体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9.79%,特异度为81.39%,准确度为65.38%,阳性预测值为73.29%,阴性预测值为61.24%;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23%,特异度为65.57%,准确度为67.63%,阳性预告值为72.0%,阴性预测值为62.5%.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与查体具有显著差异(Fisher's exact检验,P=0.004).结论: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高于查体;查体、B超两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预告值相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膀胱颈梗阻并不少见,以老年者居多,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此病的超声诊断国内很少见报道,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年收治25例女性膀胱颈梗阻病例的超声诊断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祖国日进万里,厂矿花开,雨后春笋,我等医人,当此跃进年代,必须红透专深,保卫人民健康,支持建设大军,虽不能执镐劈山,扶犁点种,亦应竭尽全力,继承发明,近来经治顽固性疾病,栓塞性脉管炎(脱骨疽)最重者5例,均获较良效果,医病两家,均感满意,公诸同好,幸予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