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娇  乔丽  岳瑛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100-1101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流液患者的超声影像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流液患者的子宫内膜超声影像进行回顾,分析其子宫内膜的厚度。结果:其中子宫内膜厚度≥5 mm且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有27例,符合诊断率72.97%,50~59岁年龄段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高。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子宫内膜癌及诊断性刮宫前重要的筛查方法,对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48例由我科诊断子宫内膜癌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变声像图及血流信号特点,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超声诊断48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与病理结果相符合40例,符合率83.3%,误诊8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症4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误诊率16.7%。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无损伤性等优点,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农村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病变发病情况及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广州市白云区绝经后农村妇女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由妇科医师严格填写"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所有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数据。针对性行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样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结合制片后加上必要的病理检查。结果 129例妇女中,22例有子宫内膜病变症状,19例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发现15例为子宫内膜病变,其中12例患者的内膜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67%、75.00%、88.89%。病理检查符合妇女随访3个月、6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病理检查不符合的妇女。结论广州市白云区农村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病形式较严峻,子宫内膜细胞学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经阴道超声(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对30例子宫内膜癌的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弥漫型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可达71.4%;局限型子宫内膜癌图像特征不典型,诊断符合率较低,本组为44.4%,但此类患者内膜异常发现率在95%以上,结合诊刮可明显提高本病的诊断率。结论TVS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首选的筛查方法,并可明确病变是弥漫型还是局限型,对确定子宫内膜癌术前选择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49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随着医疗检查方法的进展,特别是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水平的提高、宫颈癌液基细胞学筛查方法的推广及宫腔镜的广泛应用;探讨目前医学水平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步骤。方法:本研究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495例;除5例大出血患者外,余490例每例就诊后选妇检+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超声作为首诊检查项目,据检查结果分别给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检查、活检。结果:经首诊检查后,490例中250例宫颈TCT结果为炎症或正常,超声子宫内膜厚度≤4mm,未再进一步检查。TCT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异常者85例,行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宫颈癌42例,CINⅠ~Ⅲ者15例。超声可疑卵巢癌2例,经化验血CA125均高于正常值(35U/ML);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度>4mm者107例,诊刮病检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46例,单纯及复杂性增生19例;3例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分段诊刮未发现癌细胞,行宫腔镜下检查发现病灶,取活检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结论:对于PMB患者,可先行妇检+宫颈TCT+超声检查作为初诊检查项目,以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及侵入性检查。宫颈TCT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异常者,进一步行阴道镜下检查及活检。超声示子宫内膜厚度>4mm者,行分段诊刮;必要时行宫腔镜下活检。经上述分步检查,可明确PMB患者病因;减少临床误诊率。但对于超声示子宫内膜厚度≤4mm,出血来源宫腔的PMB患者,若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联合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疑似子宫内膜病的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阴道超声、宫腔细胞学检查,对单独阴道超声、宫腔细胞学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析,以诊刮术获取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经分段诊刮术检查发现,86例患者中59例患者为正常内膜,10例为内膜良性病变,4例为癌前病变,13例为内膜癌。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内膜、内膜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69.6%,宫腔细胞学预测癌前病变与内膜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7%、94.4%,联合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98.6%。结论阴道超声联合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高,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风险,能作为临床筛查癌前病变、内膜癌的主要方法,降低临床诊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妇科接收子宫内膜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病例,纳入患者均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理检查,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统计,病理检查中黏膜下肌瘤患者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0例、子宫内膜息肉20例、子宫内膜增生20例。而超声检查结果为:黏膜下肌瘤患者9例、诊断准确性90.00%,子宫内膜癌患者9例、诊断准确性90.00%,子宫内膜息肉患者20例、诊断准确性100.00%,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9例,诊断准确性95.00%。两种检查方式病症诊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超声检查结果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宫腔积液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黏膜下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增生患者(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阻力指数低于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仅高于黏膜下肌瘤患者(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显示率低于黏膜下肌瘤患者,但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应用超声诊断效果显著,病...  相似文献   

8.
王玉珍  王芳  王玲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35-3336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2月间于该院妇产科就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于该院行经阴道及经腹部超声学检查,并经宫腔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记录并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和经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显示情况,并与宫腔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增生30例,子宫内膜息肉1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1例,子宫内膜癌2例,萎缩性内膜4例,共63例,显示比例为91.3%。经腹部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增生25例,子宫内膜息肉1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8例,子宫内膜癌1例,萎缩性内膜0例,共46例,显示比例为66.7%。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显示率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显示显著优于常规腹部超声学检查,应该作为已婚女性子宫内膜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子宫内膜病变采用超声诊断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患有子宫内膜病变的89例患者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影像资料,将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病变的经腹超声诊断相符率为,子宫内膜增生76.9%、子宫内膜息肉72.7%、子宫黏膜下肌瘤66.7%、子宫内膜癌66.7%;经阴道超声诊断相率为,子宫内膜增生92.9%、子宫内膜息肉83.3%、子宫黏膜下肌瘤76.9%、子宫内膜癌75%。子宫内膜病变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经腹超声诊断相符率为71.4%(30/42),经阴道超声诊断诊断相符率为83.0%(39/47),此结果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在子宫内膜病变的经阴道超声诊断中,尽管与病理检查存在差距,但与经腹超声相比优势比较明显,子宫内膜病变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高,对其开展筛查日益受到关注。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属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的选择性筛查,但至今尚未建立成熟的筛查方法。目前对子宫内膜癌有无创性筛查,包括血清学CA125检测,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有创性筛查主要是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取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不能替代病理组织标本的检查效果,并且缺乏细胞学诊断标准,至今在推广使用中有一定难度。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操作简便,微创,且可以根据病理结果做出较明确的诊断而备受关注,但在临床推广使用,尚需积累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11.
房昭  杨爱莲  钟倩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96-1098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与宫腔镜检查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PM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PMB患者148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的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结果:在子宫内膜增生过度、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占位性病变群(正常子宫内膜、萎缩型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中,阴道超声的敏感度分别为75.00%、61.90%、87.84%,宫腔镜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6.43%、90.48%、97.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中,阴道超声的敏感度分别为73.33%、80.00%,宫腔镜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0%、90.00%,双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过度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阴道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89%、72.41%、76.47%,宫腔镜检查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93.10%、100.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非占位性病变群和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中,阴道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04%、88.89%,宫腔镜检查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100.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宫腔镜检查对PMB的诊断价值更高,阴道超声可作为绝经后妇女的临床筛查和子宫内膜病变监测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建兴  王肖琴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80-3181
目的:探讨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妇女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其内膜厚度、回声及血流,及周围附件情况,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绝经年限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内膜厚度<5mm 99例,病检萎缩性子宫内膜75例,子宫内膜炎24例;子宫内膜单纯及复杂增生83例,子宫内膜息肉24例,子宫粘膜下肌瘤13例,内膜厚度为5~12mm;子宫内膜癌20例,内膜厚度10~22mm,彩色多普勒显示R10.42±0.04,1例内膜癌误诊;另见3例为卵巢输卵管肿瘤引起子宫出血。并随着出血距绝经年限的延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高。结论:超声可作为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超声结果不明确者,应进一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495-1496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与4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比较其子宫内膜厚度、病灶内部回声情况、内膜与肌层分界情况、内部血流情况、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较高,且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晰比例显著较高(P均<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灶内部血流丰富比例为70.83%,显著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31.25%(P <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灶内RI为(0.38±0.12) mm,显著低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0.65±0.14) mm (P <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优势显著,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的优点,子宫内膜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道B超、宫腔吸片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同一人群进行为期2年的两轮随访检查,对有子宫内膜病变可疑症状的人群进行阴道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厚者进行宫腔吸片细胞学检查,异常者进行诊断性刮宫。结果第1次检查发现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各1例,复杂增生3例,2年后的第2次筛查发现复杂增生1例。结论阴道B超、宫腔吸片细胞学联合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将超声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120例子宫内膜病变中,以子宫内膜增生最多见92例,其中78例与病理结果符合;子宫内膜息肉样改变11例,11例中7例符合,子宫内膜癌9例(8例符合),子宫粘膜下肌瘤8例(7例符合)。结论超声诊断可为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阴道超声用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以及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指标的价值。方法:选择1997年9月~200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妇女169名进行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并对其行诊断性刮宫送病理检查,对其中初诊未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或者不典型增生的128名患者进行超过5年的随访。结果:169名患者诊刮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20人(11.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人(1.8%)。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4mm的患者中未发现有子宫内膜癌发生;内膜厚度>4mm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性是45.3%。诊刮报告无异常的128名患者5年随访报告,子宫内膜癌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为12人(9.4%);再发阴道流血的3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现子宫内膜癌或不典型增生(33.3%)。但初诊时内膜厚度≤4mm者即使再次阴道出血,也没有发现有该类病变。结论: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阴道超声见子宫内膜厚度≤4mm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试验的截点,可作为选择诊刮活检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比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经腹部超声检查组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组.结果 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不全流产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简便、可行、无创、准确率高,是筛查和监测子宫内膜病变首选的可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涂片后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妇女为筛查对象,采用宫腔刷直接取材于子宫内膜学涂片筛查子宫内膜癌,将非典型细胞增生、可疑子宫内膜癌作为阳性结果,分段诊刮送病理检查确诊,分析阳性结果与患者年龄、绝经后出血、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关系。结果使用宫腔内膜采集器取材满意率100%,筛查结果阳性为12%,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为5%。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年龄50岁以上、绝经后出血、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子宫内膜学涂片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取材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准确性高等优点,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谢平  吴竹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210-22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特征、血流分布特点,以及超声预测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76例患者中,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彩色多普勒超声6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5.6%;彩色多普勒血流总体显示率76.3%(58/76);超声预测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82.7%(43/5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价廉、方便、可重复,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阴式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对引起绝经后子宫出血宫腔及内膜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8例绝经后出现子宫出血的患者,首先行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内膜厚度,然后进行宫腔镜检查并取得活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阴道超声显示的子宫内膜厚度,有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内膜增殖和内膜癌者明显厚于萎缩性子宫内膜,内膜厚度≥5 mm为异常界限,敏感性92.6%,特异性73.7%,阳性预测值83.3%。宫腔镜检查对照病理提示异常的敏感性88.9%,特异性95%,阳性预测值96%。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可作为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筛查手段,内膜厚度≥5 mm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同时行病理检查,明显提高内膜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