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酒的人数已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目前,急性乙醇中毒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1]。尤其是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由于可引发急性的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静与纳洛酮联用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的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侧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纳洛酮治疗,监测并记录呼吸.体温恢复时间。收缩压。清醒时间,治疗1,4,8h后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1)治疗纽在呼吸恢复时间、收缩压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等各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减:P,P〈0.05。(2)SPO2、PaO2、氧合指数7/t.PaCO2各监测指标的变化,SPO2在治疗1.2h时,治疗蛆相对于观察组有显著性意义,e〈0.05。PaO2、氧合指数,PaCO2治疗2h时,治疗组相对于观察组有显著性意史,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嗣抢救急性重度乙醇中毒可有效缓解患者中毒症状,明显缩短清醒时间,改善机体氧合能力,疗效比单用纳洛酮确切,起效迅速,可以在临床急性乙醇中毒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醒脑静与纳洛酮联用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的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纳洛酮治疗,监测并记录呼吸、体温恢复时间、收缩压、清醒时间,治疗1、4、8h后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1)治疗组在呼吸恢复时间、收缩压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等各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减少,P<0.05。(2)SPO2、PaO2、氧合指数及PaCO2各监测指标的变化,SPO2在治疗1、2h时,治疗组相对于观察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PaO2、氧合指数、PaCO2治疗2h时,治疗组相对于观察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抢救急性重度乙醇中毒可有效缓解患者中毒症状,明显缩短清醒时间,改善机体氧合能力,疗效比单用纳洛酮确切,起效迅速,可以在临床急性乙醇中毒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纳洛酮药物对临床表现符合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轻中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中确诊的急性乙醇中毒,诊治时临床表现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纳洛酮治疗组54例,确诊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立即肌注纳洛酮0.4mg;常规治疗组50例,确诊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全部病例每20min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和神志情况并记录。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经早期使用纳洛酮后有1例出现昏睡,53例在60-120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常规治疗组有6例出现昏睡,44例在60-120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可有效减少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昏睡昏迷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李增辉 《药物与人》2014,(7):115-115
目的:观察纳美芬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美芬。对比两组患者的意识清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结:B组意识清醒和症状消失时间均较A组短(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时可以采用纳美芬、醒脑静联合纳洛酮使用,患者意识清醒、临床症状消失快,值得急症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纳洛酮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将在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对我科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中的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4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给与催吐、利尿等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纳洛酮的快速静脉注射以及葡萄糖加纳洛酮的缓慢静点;对于对照组则只给与常规性的基础治疗。最后观察并记录下病人的呼吸、血压等临床症状以及清醒时间等治疗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临床的症状好转情况、治疗效果、抢救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在急性乙醇中毒急诊的急救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是治疗和抢救乙醇中毒病患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纳洛酮促醒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例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进行了纳洛酮促醒,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9例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均抢救成功,痊愈出院。结论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用纳洛酮促醒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高压氧组8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高压氧组无论轻、重度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临床应用安全,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乙醇中毒俗称醉酒,一次饮用大量的乙醇等酒类饮料导致急性酒精中毒时,垂体分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增加,乙醇代谢的某些产物也具有阿片样作用,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厚抑制作用,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主要症状恶心、呕吐、头晕、谵语、躁动,严重者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吸抑制。纳洛酮是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因此可以用纳洛酮来治疗酒精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急性乙醇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64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照组应用能量合剂(每支含胰岛素4u,ATP 20mg,辅酶A100u),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是社区医疗机构救治急性乙醇中毒安全,疗效显著之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用纳洛酮结合传统常规治疗方法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重视院前急救,尽早使用纳洛酮,注意身体保暖。  相似文献   

12.
吴湘兰  王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23-3925
目的:探讨纳美芬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效果。方法:将9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36例)、B组(32例)和C组(30例),3组早产儿分别给予纳美芬、纳洛酮和氨茶碱治疗,连用3~5天,用药48 h后评价疗效。观察用药48 h内不良反应,用药前及用药1周时查头颅B超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A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1.7%,均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高血糖、心率增快、烦躁不安、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C组(P<0.05)。结论:应用纳美芬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有效、合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心肌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I)病人心肌酶变化规律。方法 对217例AOPI病人心肌酶(AST、LDH、α-HBDH、CK、CK-MB)进行连续监测,并观察病人心脏功能改变。结果 AOPI病人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心肌酶随病情改善呈恢复趋势。结论 心肌酶水平对AOPI病人具有预后作用,极度升高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对重症病人应加强心脏监护,以防心源性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章道华  金艳  吴菁 《现代保健》2010,(11):66-67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补液利尿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清醒时间。结果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清醒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P〈0.01),且未发现副作用。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酒精性心肌病(ACM)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86例AC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曲美他嗪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LVEF、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37.2±7.4)%、(57.6±7.4)mm、(312.8±21.6)m、(846.2±63.7) μg/L,观察组分别为(38.5±8.1)%、(57.1±6.8)mm、(316.5 ±23.9)m、(857.6±61.4)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VEF、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43.5±8.6)%、(54.3 ±6.4) mm、(511.6±26.7)m、(679.4±51.3) 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51.6±9.2)%、(51.2±6.3)mm、(579.3±25.1)m、(536.5±50.6) 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曲美他嗪可更好地改善ACM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肌重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曹健民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0-1092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治疗后两组清醒时间和脑血肿量。结果两组治疗后GC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增加,治疗组治疗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脑血肿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能够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肌酶活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中天氡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变化。方法 在患者入院第1日采静脉血3ml,离心后取血清进行AST、CK和LDH活性测定,测定方法均为动力学法。健康对照者在门诊采静脉血3ml,测定方法同上。结果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中AST、CK和LDH活力均显著升高,而且与中毒程度有关,中毒越重,酶活性越高,EKG异常变化越显著。结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常造成心肌损伤,及时检测中毒患者血清中AST、CK和LDH活性,对了解心脏损害及其损害程度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急诊中毒特点及中毒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诊中毒发生特点和规律,为制定中毒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1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在4家综合性医院急诊首诊的中毒病例进行调查。由接诊的医生亲自对病人进行询问,填写统一的调查表。结果 共调查2620份中毒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81:1。平均年龄33.51岁。生产、运输工人,农林牧渔劳动者,家务劳动者居职业前三位。不同中毒种类季节分布不同。药物、农药中毒主要发生在家中,食物中毒和其他化学品中毒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和家中。男性以意外中毒(73.01%)、女性以服毒自杀为主(56.11%)。化学品中毒为第一位中毒类型。0~9岁以农药意外中毒为主。农药中毒以有机磷杀虫剂居首位。农药中毒病死率高于其他中毒类型,首位致死农药为敌敌畏。中毒病死率为8.78‰。中毒死亡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户籍、其他有机物中毒、苯及苯系物中毒、毒品中毒。结论 通过本研究了解急诊中毒病例的特点.为急诊中毒救治及中毒控制提供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Persons who drive after drinking or ride with drinking drive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motor vehicle crash. Although alcohol is involved in 40% of fatal motor vehicle crashes yearly, there exist few systems to monitor alcohol-impaired driving.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driver- and passenger-based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alcohol-impaired driving. DESIGN: A random-digit-dialing telephone survey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ticipants were adults aged 18 or older who were English- or Spanish-speaking from 5238 households (response rate = 56.1%). RESULTS: From the 4603 respondents who reported driving in the preceding 30 days, we estimate that there were 126 million drinking-driving episo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4. From the 4380 passengers in the preceding 30 days, we estimate 191 million episodes. Three percent of respondents self-reported as drinking drivers (4.8% of males and 1.3% of females) and 4.9% as passengers of drinking drivers. Drinking driver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passengers of drinking drivers (44% versus 4% of nondrinking drivers). Drinking drivers were also more than twice as likely to report drinking daily, and only one half as likely to report always wearing their safety belts. CONCLUSION: Passengers who report riding with a drinking driver may provide an important estimate of the prevalence of drinking driving. Passengers of drinking drivers represent a high-risk group that is not considered in most prevention efforts. Because being a passenger of a drinking driver is not illegal, it may be an easier topic for clinicians to broach than drinking and driv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