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增辉 《药物与人》2014,(7):115-115
目的:观察纳美芬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美芬。对比两组患者的意识清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结:B组意识清醒和症状消失时间均较A组短(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时可以采用纳美芬、醒脑静联合纳洛酮使用,患者意识清醒、临床症状消失快,值得急症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0年9月-2012年11月诊治的200例中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显效时间、症状减轻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纳美芬疗法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5年6月我院接收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调查对象,按患者编号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纳洛酮疗法,实验组则于基础疗法上行纳美芬疗法,评估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预后的颅内压、颈动脉血流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指标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纳美芬疗法作用突出,可降低颅内压,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高压氧组8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高压氧组无论轻、重度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临床应用安全,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留置胃管间断洗胃治疗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合并乙醇中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合并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一次性常规洗胃,治疗组在常规洗胃的基础上留置胃管,给予间断洗胃3d,比较2组患者病死率、胆碱酯酶活力上升至正常低限的时间、阿托品及氯磷啶用量、住院天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病死率、胆碱酯酶活力上升至正常低限时间、阿托品及氯磷啶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断洗胃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间断洗胃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合并乙醇中毒患者,在常规洗胃基础上留置胃管间断洗胃时,不能减少解毒药物使用和加速患者恢复,且易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不宜作为一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张晓云 《工企医刊》2008,21(1):24-24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乙醇中毒的抢救和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乙醇中毒抢救和护理情况。结果:60例急性乙醇中毒者应用纳洛酮催醒结合传统常规治疗方法和护理,全部治愈。结论:对急性乙醇中毒者给予快速催吐、洗胃,尽快使用纳洛酮,严格实施病情监控和身心护理,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纳洛酮药物对临床表现符合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轻中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中确诊的急性乙醇中毒,诊治时临床表现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纳洛酮治疗组54例,确诊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立即肌注纳洛酮0.4mg;常规治疗组50例,确诊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全部病例每20min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和神志情况并记录。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经早期使用纳洛酮后有1例出现昏睡,53例在60-120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常规治疗组有6例出现昏睡,44例在60-120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可有效减少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昏睡昏迷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纳洛酮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将在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对我科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中的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4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给与催吐、利尿等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纳洛酮的快速静脉注射以及葡萄糖加纳洛酮的缓慢静点;对于对照组则只给与常规性的基础治疗。最后观察并记录下病人的呼吸、血压等临床症状以及清醒时间等治疗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临床的症状好转情况、治疗效果、抢救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在急性乙醇中毒急诊的急救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是治疗和抢救乙醇中毒病患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急性乙醇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64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照组应用能量合剂(每支含胰岛素4u,ATP 20mg,辅酶A100u),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是社区医疗机构救治急性乙醇中毒安全,疗效显著之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醒脑静与纳洛酮联用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的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纳洛酮治疗,监测并记录呼吸、体温恢复时间、收缩压、清醒时间,治疗1、4、8h后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1)治疗组在呼吸恢复时间、收缩压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等各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减少,P<0.05。(2)SPO2、PaO2、氧合指数及PaCO2各监测指标的变化,SPO2在治疗1、2h时,治疗组相对于观察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PaO2、氧合指数、PaCO2治疗2h时,治疗组相对于观察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抢救急性重度乙醇中毒可有效缓解患者中毒症状,明显缩短清醒时间,改善机体氧合能力,疗效比单用纳洛酮确切,起效迅速,可以在临床急性乙醇中毒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纳洛酮气管内注入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生后约2min仍无自主呼吸的9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列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一组36例,另将未按本研究规则用药的30例患儿列为对照二组。观察组纳洛酮气管内注入剂量为0.1~0.13mg/kg,对照一组除未用纳洛酮外,其他措施同观察组,对照二组开始用纳洛酮的时间大于生后4min,剂量小于0.09mg/kg;结果:观察组的所有患儿均被复苏,平均复苏时间为(6.87+2.87)min。对照一组中6例患儿即刻死亡,其余30例患儿平均复苏时间为(13.49+7.87)min。对照二组2例患儿即刻死亡,其他患儿平均复苏时间为(22.5+15)min。观察组平均复苏时间与对照一组及对照二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t=3.29,P〈0.01;t=3.97,P〈0.01);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气管内注入可缩短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纳洛酮与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 Host、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1991年1月1日—2013年8月1日。收集纳洛酮与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中文RCT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纳洛酮与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别[OR=0.65,95%CI(0.35,1.20),P=0.17,I2=75%];②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清醒时间短于醒脑静[MD=-12.27,95%CI(-14.08,-10.45),P=0.24,I2=48%];③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症状消失时间短于醒脑静[MD=-10.65,95%CI(-14.87,-6.43),P=0.21,I2=36%]。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优于醒脑静,可供一线临床急诊医生首选药物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就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1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基于随机数字法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患者,每组45例,分别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静滴利巴韦林0.2g+0.9%葡萄糖250mL,1次/d。结果:治疗1疗程(5d),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疗程(5d),两组体温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疗程(5d),退热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效性较高,对于患者病症改善效果极其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延 《现代保健》2014,(19):10-13
目的:研究探讨纳洛酮治疗自由基下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2例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纳洛酮剂量为:中度酒精中毒为0.4~0.8 mg,重度酒精中毒为0.8 mg或0.4~0.8 mg重复应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8%,且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7±0.35)h、(53.81±7.69)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浑身发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昏迷的发生率分别为20.79%、15.84%、11.88%及7.9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43%、32.67%、26.73%及1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自由基下酒精中毒的疗效较好,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昊 《现代保健》2012,(20):38-3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例)和对照组(n=4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对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女性患者,ASAI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纳洛酮微泵注入组(RD+N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应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复合丙泊酚4—12mg/(kg·h)微泵注入。根据手术需要和血流动力学调整注入速度。RD组:全麻插管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15min后改为0.4μg/(kg·h)。RD+N组,在RD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0.1μg/(kg·h)微泵注入至手术结束。R组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进行OAA/S评分,术后15、30min、1、2、4、12hVAS评分。结果:RD+N组各时段VAS评分均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更早,OAA/S评分更低,并发症更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能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并可缩短复苏时间,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两者合用可并可减少恶心、呕吐、寒战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韦雁萍 《现代保健》2013,(19):46-48
目的:探讨ICSs布地奈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CSs布地奈德治疗。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住院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较之治疗前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s治疗稳定期COPD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衰退,改善症状和使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次数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甲氯芬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氯芬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方法 将急诊观察的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甲氯芬酯组与纳洛酮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甲氯芬酯与纳洛酮治疗.结果 甲氯芬酯组在神志清醒时间与症状消失时间上与纳洛酮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甲氯芬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不仅疗效好、见效快、安全性好,而且对意识障碍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诊断正确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纳入180例中~重度疼痛、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乌甲素组,每组90例。对照组肌注阿托品等对症处理和原发病处理,高乌甲素组除了上述处理外,肌注高乌甲素8 mg,观察两组疼痛评分、主要阳性体征比率和临床诊断正确率。结果:治疗后30 min,对照组VAS为(7.0±1.2)分,高乌甲素组为(5.7±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对照组VAS为(5.4±2.3)分,高乌甲素组为(3.2±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min两组阳性体征比率分别为69%和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两组阳性体征比率分别为67%和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7%和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乌甲素镇痛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但不影响急腹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