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性、水平半规管性及混合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pley手法或/和Barbecue翻滚法对22例病人进行治疗,每一治疗循环间隔1d。结果:22例病人中21例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各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5%,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andt-Daroff康复练习对2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3年12月间2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包括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21例客观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嘱患者进行Brandt-Daroff练习。结果 23例患者练习1周后,痊愈12例,9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2周后复诊,痊愈17例,5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效。结论 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治疗,20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85%)治愈,3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6例(80%)治愈,4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x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4.
位置性眩晕和向上性、双向性眼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一种位置性眩晕,可能因后半规管(PSC)壶腹顶耳石或半规管耳石脱落引起。典型的PSC-BPPV眼震电图特点是巾一大的上跳性垂直眼震和一小的向上的水平性服震构成的非共轭性眼震。潜伏期短呈易疲劳性。阵发性位置性水平眼震同时伴有与BPPV相同的症状,可在有位置性眩晕的小部分病人中观察到。这种眼晨可能是外半规管BPPV的一种变型。该作者评定了9例在仰卧、头转向左或右均出现向上性眼震的BPPV患者。病人均经采集病史和详细的耳神经学检查。位置试验按Dix和HallPike法进行,病人均进行临…  相似文献   

5.
半规管阻塞术是在半规管骨管上开窗后,用骨蜡、骨屑、筋膜、生物胶或激光阻塞或阻断内淋巴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其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在用后半规管阻塞术成功地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后,有人进行了三半规管阻塞,旨在探索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特点、发病机制、半规管阻塞术的方法、与其它手术的比较、引起听力损失和保存听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半规管阻塞术是在半规管骨管上开窗后,用骨蜡、骨屑、筋膜、生物胶或激光阻塞或阻断内淋巴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其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在用后半规管阻塞术成功地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后,有人进行了三半规管阻塞,旨在探索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本文了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特点、发病机制、半规管阻塞术的方法、与其它手术的比较、引起听力损失和保存听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Epley复位在治疗外伤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raumatic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t-PC-BPPV)和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diopathic posterior canal be-nign ...  相似文献   

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耳石复位法等保守治疗得以好转或治愈;但对于难治性良性BPPV的患者。治疗较为棘手。作者对1例患者进行后半规管激光封闭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及耳鼻咽喉科门诊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其中约80%为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17%~20%,一般认为是由于脱落变性的耳石进入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刺激壶腹嵴而产生眩晕[1]。  相似文献   

11.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对于自由漂浮于后半规管的内淋巴中的耳石引起病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论证,重新引起生理学和治疗学对这一综合征的兴趣。耳右复位法(PRM)可重新安置自由漂浮的耳石,使它从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从而减轻病人经常性长时间直立性眩晕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是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的全自动化设备。该设备还可以作为转椅进行速度阶梯试验,探讨使用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进行速度阶梯试验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方法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就诊的眩晕患者48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随机先后使用传统转椅及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进行速度阶梯试验,计算双侧半规管不对称比。Stata软件t检验比较统计数据。结果2种检测方法不对称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既可以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又可以进行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管结石复位过程中耳石移位误入其他半规管的发生率、识别方法和治疗策略。方法对98例HSC-BPPV患者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仪分析其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分析复位过程中出现耳石移位误入其他半规管的情况。结果 63例水平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复位过程中转变为后半规管BPPV患者5例;35例水平背地性眼震患者(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在Gufoni法复位后变为管结石4例;总发生率为9.18%(9/98)。结论 HSC-BPPV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耳石移位至其他半规管,可通过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发现;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在转化为管结石后可以进行管结石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1],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2]。本病可累及3个半规管,其中以后半规管多见,上半规管最为罕见[3]。该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而最常见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通常采用Epley复位法[4]。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 ,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 6 0 s) ,潜伏期 7~ 8s,呈阵发性发作 ,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 ,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 ,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 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 4 3例无明显眼震的 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 ,其结果与具有典型眼震的后半规管耳石患者实施同样的治疗的结果予以比较 ,无眼震的 BPPV治疗结果为 6 0 .4 6 % (2 6 /4 3)完全恢复 ,6 % (3/ 4 3)现持续眩晕 ,而 90例有典型眼震的 BPPV的…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60s),潜伏期7~8s,呈阵发性发作,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43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其结果与具……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以往认为均源于后半规管,近年来亦有源于水平半规管的报道。本文对水平半规和源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可能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例周传理李建华我们从1995年2月到1996年12月共遇到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报道于下。例1女,49岁。因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于1995年2月3日来诊。1个多月前1次午餐后弯腰低头时突发眩晕,呕吐3、4次...  相似文献   

19.
红外视频眼震检查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震视图(VNG)应用于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BPPV患者,在视频眼动观察记录下完成DIX_Hallpike变位及ROLL滚转试验,判别受累半规管并采取相应手法复位。结果 (1)依据眼震特点和方向判断受累半规管[1]:后半规管(PSC-BPPV)39例,占78%;水平半规管(HSC-BPPV)6例,占12%;前半规管(ASC-BPPV)1例,占2%;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及4例,占8%;(2)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治疗,1周后随访疗效:痊愈4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眼震视图对BPPV患者眼震情况的客观记录,提高了受累半规管的准确判别率,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可以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21年Barany首次提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流性病学显示普通人群BPPV年发病率0.6%[1],是最常见前庭源性眩晕疾病。BPPV是常见内耳自限性疾病,指头部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短暂性、阵发性眩晕、三个半规管均可以累及,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是最常见的,占57.2%~90.2%[2,3]。目前主要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PSC-BPPV。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30例PSC-BPPV患者进行诊治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