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甲基叔丁基醚(MTBE)暴露对淋巴细胞遗传毒性损伤,为建立MTBE职业人群暴露限值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人B淋巴母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MTBE溶液染毒24 h,彗星实验检测细胞尾部DNA百分比及Olive尾矩,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百分比。选择某炼化厂60名MTBE职业暴露工人为暴露组,55名未接触MTBE工人为对照组,微核实验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彗星实验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百分比及Olive尾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血浆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人B淋巴母细胞经10、12.5μmol/L的MTBE染毒24 h后,尾部DNA百分比、Olive尾矩和细胞凋亡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工人外周血微核阳性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3.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尾部DNA百分比为(15.70±7.67)%,高于对照组的(14.65±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Olive尾矩为7.00±4.94,高于对照组的3.84±1.97(P0.01);暴露组与对照组工人血浆MDA、8-OHd G及GSH-Px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BE暴露可诱导人B淋巴母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2.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苯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接苯工人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测定当时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结果 接苯工人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Ig(尾长+1)]两个参数,接苯组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8hTWA浓度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彗星试验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苯引起的人类淋巴细胞DNA损伤,提示对于检测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可能是一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3.
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方法选择2家密度板厂151名甲醛暴露工人(暴露组)和某推土机厂112名非甲醛暴露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甲醛浓度,采用彗星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评价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暴露组工人作业环境中的甲醛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0~7.88mg/m3)高于对照组(<0.01mg/m3)。高暴露组Olive尾矩为3.95,95%CI为3.53~4.43;低暴露组Olive尾矩为3.03,95%CI为2.49~3.67;对照组Olive尾矩为0.93,95%CI为0.78~1.1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彗星尾长为6.78,95%CI为6.05~7.6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2.59,95%CI为11.80~13.43;低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1.25,95%CI为10.12~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65±0.36)%,低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41±0.2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0.27±0.13)%,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均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按吸烟情况分层后仍有增高的趋势。结论甲醛暴露可导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增高,并且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焦炉工代谢酶和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DNA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源性化学物代谢酶和DNA损伤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44名焦炉作业工人(暴露组)和50名医务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尿中1-羟基芘浓度来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用碱性彗星试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分析细胞色素P4501A1、细胞色素P4502E1、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还原型辅酶2-醌氧化还原酶、环氧化物水化酶和XRCC1基因的多态性,以及不同基因型与DNA损伤的关系。结果暴露组尿中1-羟基芘浓度为11.8μmol/mol肌酐、彗星尾矩为3.2,均高于对照组(尿中1-羟基芘浓度为0.7μmol/mol肌酐、彗星尾矩为1.1);暴露组中XRCC1 Arg280His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矩(5.6)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2.8)。以1.74为界值,将全部研究对象的彗星尾矩转化为分类变量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XRCC1 Arg280His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发生DNA损伤的危险度显著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GSTP1 Ile104Val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发生DNA损伤的危险度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RCC1 280His和GSTP1 104Val等位基因可增加职业性多环芳烃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  相似文献   

5.
苯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伤效应的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对职业暴露人群的遗传损伤作用及效应标志物。方法将苯作业工人按累积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 h-TWA)、工龄等分组,应用血常规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染色体畸变实验,评价苯职业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接触组工人DNA断裂程度、DNA彗星尾长[lg(尾长 1)]及染色体畸变细胞率3个参数按累积浓度、8 h-TWA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r=0.594,r=0.516,均为P<0.01)。按苯职业接触工龄,将60名工人分成3组,即0.5~、12~和22~(a)工龄组,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水平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细胞率(分别为23.7%,31.2%,46.8%)、彗星尾长[分别为(18.12±2.96),(15.18±6.38),(16.32±6.60)μm],有随着苯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性别、吸烟等因素对遗传物质的损伤有干扰。彗星试验的检测指标与血常规检测指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苯可引起遗传物质的损伤,彗星试验对环境致变物的检测是敏感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接触苯系物对加油站职工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南宁市12个加油站内加油区和对照区空气中苯系物的浓度,对相应区域的暴露组(n=202)与对照组(n=50)职工使用问卷调查工龄、吸烟及饮酒等基本情况,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结果加油区空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邻二甲苯的浓度均高于对照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暴露组血清T-SOD活力和GSH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和8-OHdG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区比较,加油区职工暴露于较高苯系物浓度;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可能导致加油站职工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血清氧化应激产物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断裂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苯暴露与DNA断裂损伤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用3M有机气体被动式采样器监测个体接苯浓度,计算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和累积接苯浓度。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观察指标包括Olive尾矩和DNA断裂分级。结果接苯工人(51人)Olive尾矩和DNA断裂分级两个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人)(F=3003,P<00001;χ2=2399,P<00001),并均与TWA浓度和累积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Olive尾矩与TWA浓度和累积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苯暴露导致外周血细胞DNA断裂损伤增加,且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累积接苯浓度比单纯苯浓度更能反映苯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醛暴露工人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某密度板厂的151名甲醛暴露工人(暴露组)和某推土机厂的112名非甲醛暴露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甲醛浓度,应用彗星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以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反映DNA损伤水平,用PCR-RFLP方法分析XRCC1基因的多态性;用多元协方差分析调整工人的年龄、工龄、职业甲醛暴露及吸烟与饮烟情况,比较XRCC1基因不同基因型个体的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结果使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校正甲醛暴露工人的年龄、工龄、甲醛暴露水平和吸烟与饮酒情况后,携带Arg280His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的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几何均值分别为4.30和13.42)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基因型的个体(几何均值分别为3.38和11.71),差异均有显著性(Olive尾距:P<0.05,彗星尾长:P<0.01);未发现XRCC1基因其他3个位点的多态性与甲醛暴露工人Olive尾距和彗星尾长有显著关联。结论XRCC1基因Arg280His位点的多态性影响甲醛暴露工人的DNA损伤水平。  相似文献   

9.
混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混苯作业工人外周血DNA损伤。方法:应用新型彗星图象分析系统对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的制鞋厂112名接触混苯作业工人进行DNA损伤分析。结果:发现接触混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尾长、矩迁移比、尾矩、尾惯量、惯量迁移比尾长/头长比、尾D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并且混苯浓度越高的工种DNA损伤程度越大。结论:苯、甲苯与二甲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作者开发的彗星图象分析系统能较好地应用于单细胞凝胶电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蔬菜大棚工作人员的农药暴露情况,分析不同农药暴露水平下DNA的损伤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6—7月抽取安丘市568名温室蔬菜大棚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农药累积暴露强度分为低、中、高暴露组;并抽取不从事大棚种植且不接触农药的农民156名作为对照组。利用彗星实验评价农药暴露对菜农外周血细胞造成的DNA损伤。结果碱性彗星实验和核酸内切酶改良型彗星实验结果均显示,彗星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和Olive尾矩随农药暴露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中、高暴露组彗星尾长、尾部DNA含量和Olive尾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型彗星实验各组上述指标均比传统彗星实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室作业人群长期农药暴露会造成DNA损伤,损伤程度随着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加重,且农药暴露可能诱发碱基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焦炉逸散物对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水平的影响及与DNA损伤的关系,探讨Hsp72在细胞损伤保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67名焦炉工人和30名对照,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的水平,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水平,个体采样采集作业环境空气样本,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苯并[a]芘浓度。结果高暴露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水平(G±SG)和Olive尾矩(G±SG)分别为1.24±0.42和4.49±1.24,明显高于低暴露组(1.01±0.35和2.99±1.10)和对照组(0.85±0.34和2.4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体研究对象Hsp72中位数为界值,将研究对象分为Hsp7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Hsp72高表达的人数相对比率在对照组、低暴露组、高暴露组分别为36.7%、43.1%和58.3%,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Hsp72高表达组,Hsp72表达水平随着暴露等级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之间Olive尾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sp72低表达组中,各组Hsp7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live尾矩随暴露等级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高于Hsp72高表达组的高暴露组工人。高暴露组Hsp72水平与Olive尾矩呈负相关(r=0.503,P〈0.01)。结论焦炉逸散物可诱导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水平升高,Hsp72对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焦化作业工人淋巴细胞HSP70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凤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204-205
目的探讨热应激蛋白70(HSP70)在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微核试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情况,用蛋白印迹(westem blot)法检测淋巴细胞HSP70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长在高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70的表达水平在高暴露组、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2±0.36。1.34±0.83。0.89±0.40,低暴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暴露组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的表达水平与彗星尾长呈负相关(r=-0.416,P=0.03)。结论焦炉作业环境可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蛋白表达,较高水平HSP70的表达对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浓度接触苯的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某电子企业低浓度接触工人62人为接苯组,另选择某食品加工企业工人45人为对照组。采用采样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相似接触组(SEG)。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DNA损伤,以彗星细胞率和彗星细胞尾长作为指标。结果接苯组彗星细胞率(15.7%)高于对照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代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彗星细胞尾长不同分级的比例(Ⅰ和Ⅱ级分别为42.0%和12.9%)均高于对照组(Ⅰ和Ⅱ级分别为32.9%和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率随接触浓度升高(0.1、0.1~3.0、3.0)而升高(14.5%、15.6%、17.8%),彗星细胞尾长不同分级的比例随接触浓度升高(0.1、0.1~3.0、3.0)而升高(Ⅰ和Ⅱ级分别为42.3%、44.6%和13.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率随累积接触浓度增大(0.7、0.7~22.2、22.2)而升高(14.5%、15.6%、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彗星细胞尾长不同分级的比例随累积接触浓度增大(0.7、0.7~22.2、22.2)而升高(Ⅰ和Ⅱ级分别为39.6%、41.3%、45.7%和9.9%、13.0%、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接触亦可引起明显的DNA损伤,说明目前的职业卫生限值不够安全,尤其在预防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职业砷接触工人某些遗传毒性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云南某砒霜厂40人为接触组,当地无明显毒物接触史28人为对照组,检测并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彗星试验拖尾率和尾长,以及尿中总砷、有机砷水平。结果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彗星试验拖尾率、尾长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中总砷、有机砷浓度也高于对照组(均低于0.02mg/L)。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随有机砷浓度、工龄乘积增加有升高趋势(rs=0.356,P=0.024;rs=0.347,P=0.028)。结论职业性砷暴露可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剂量辐射联合环磷酰胺对荷瘤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荷瘤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X化疗组(CTX组,40mg/kg)和低剂量照射联合CTX组(LDR CTX组),环磷酰胺给予前6h行5cGy的低剂量照射,连续3 d。采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低剂量辐射联合化疗后对荷瘤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情况。观察了尾长、彗星长、头DNA%、尾DNA%、尾矩、Olive尾矩等指标的变化。结果LDR CTX组其尾长、彗星长、头DNA%、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比CTX组明显减小,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荷瘤鼠预先接受低剂量全身照射能减轻环磷酰胺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16.
长期接触低浓度二硫化碳对暴露人群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彗星试验方法检测长期接触低浓度二硫化碳(CS2)职业人群的口腔黏膜细胞DNA损伤以及损伤程度。方法 在湖北省某大型化纤厂随机抽取90例CS2接触工人作为暴露组,同时选择81例非接触工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彗星试验。结果 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率分别为0.51%和0.23%,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另外,低作业年限暴露组(0.50%)和男性暴露组(0.56%)的彗星细胞拖尾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8%和0.2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S2暴露组DNA损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长期接触低浓度CS2,对工人口腔黏膜细胞的DNA有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17.
钇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期摄入稀土Y3 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为明确稀土的遗传毒性提供数据.方法 刚断乳大鼠分别饮用含稀土Y3 为0,53.4,5 340mg/L的饮用水,子代饮水同亲代.子代喂饮6个月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观察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状况.结果 53.4和5 340 mg/L组大鼠淋巴细胞DNA形成的彗星尾部DNA含量、尾长、彗星长、Olive尾矩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低剂量组的彗星长(28.80±5.01)、高剂量组尾长(3.04±0.20)和彗星长(28.52±5.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稀土 Y3 可造成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苯系物对深圳市罗湖区珠宝加工业女工外周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对珠宝加工业镶石清洗工位混苯浓度进行采样检测,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对46名镶石清洗工位接触混苯女工(接触组)和58名服装厂非接触混苯女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检测分析,统计细胞数及损伤细胞数,比较DNA损伤细胞率。[结果]18个镶石清洗工位检测到苯系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中,苯的浓度均高于国家卫生标准,而甲苯、二甲苯的浓度则在正常值范围内。检测46名接触混苯女工外周血的4600个细胞数中,DNA损伤细胞数319个,DNA损伤率为6.93%,对照组外周血检测到的5800个细胞数中,DNA损伤细胞数184个,DNA损伤率为3.17%。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苯暴露可引起女工外周血细胞DNA的损伤,以苯对DNA的损伤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彗星实验方法对吸毒人群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检测。方法在湖北省某市戒毒所随机抽取123名吸毒人员作为暴露组,同时选择79名非吸毒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彗星实验。结果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率分别为10.03%和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的尾长分别为(2.35±0.88)和(2.05±0.7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毒年限长者彗星细胞拖尾率(11.49%)显著高于吸毒年限短者(2.9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毒人群DNA损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吸毒对人体淋巴细胞DNA有一定损伤,吸毒时间越长,DNA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职业接触低浓度苯同系物人群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接触苯的同系物作业工人78人作为接触组,31名饮食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对照组.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进行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检测.在校正了年龄、吸烟水平后,接触组外周血细胞的彗星率、彗星尾长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接触工龄看,以1年为界,外周血细胞的彗星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职业性接触低浓度苯的同系物工人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时,可采用外周血彗星细胞率作为健康监护的生物监测指标,用于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