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用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失血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率等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被大量学者研究及探讨。但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氨甲环酸,目前还没有一种金标准策略。根据不同的用药剂量,氨甲环酸可以按药物体重比例使用或直接1.5 g或3.0 g使用;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氨甲环酸可以静脉滴注、局部应用以及口服用药;根据不同的使用时机,氨甲环酸可以术前、术中、术后或联合使用。在不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概率的条件下,选择更为科学的使用方法来发挥氨甲环酸的最大效用,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0):903-906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如今被应用的日益广泛,但是该手术围手术期常常会有大量出血而严重影响术后恢复。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作为近年来许多学科纷纷采用的安全有效的止血剂,在国内外诸多研究中被证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也能安全有效的减少出血,从而减少输血率。本文拟对TKA围手术期使用TXA的血液保护机制、有效性、安全性、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以及给药时机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一、临床应用历史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其结构与赖氨酸类似,能竞争性阻抑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的吸附,防止其激活,保护纤维蛋白不被纤溶酶所降解和溶解,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氨甲环酸在临床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er等对多学科手术后使用氨甲环酸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筛选出自1972年到2011年发表的共129篇文献, 相似文献
5.
方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2):228-236
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麻醉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但术后大量失血和贫血仍是被关心的主要问题。氨甲环酸是目前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上对其最佳给药途径、剂量的看法尚未达成一致,对其血栓风险仍存疑虑。本文查阅近年来研究氨甲环酸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对不同途径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6):615-617
目的比较口服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7-01—2018-0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0例口服氨甲环酸(口服组)。比较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4 d的Hb值、C-反应蛋白值、D-二聚体值。结果 6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术后超声检查结果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口服氨甲环酸后出现轻度胃部不适症状,未特殊处理。口服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4 d的Hb值、C-反应蛋白值、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均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出血,相比之下,口服氨甲环酸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实用骨科杂志》2016,(5)
目的临床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术后出血量,评估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因重度退变性骨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5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78例在手术松止血带前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 g+50 m L生理盐水(氨甲环酸组),76例患者注射50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引流管常规夹闭2 h,评估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显性失血量、术后第1天及第3天血红蛋白降低程度、术后输血率、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术后1周内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氨甲环酸组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显性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程度、术后输血率、膝关节周围皮肤瘀斑的面积及下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结合短期夹闭引流管,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8例(88膝)拟行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KA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15 mg/kg),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4)。排除11例失访患者,试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以及术后下肢瘀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输血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 D-二聚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00)。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7.7%)和4例(10.5%)患者输血,各发现3例(7.7%、7.9%)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2.6%)和7例(18.4%)发生下肢瘀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26)。结论 TKA术中静脉给予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实用骨科杂志》2016,(12)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按照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时机分为3组:A组为术前0.5h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3例;B组为术中缝合切口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27例;C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患者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输血率以及术后近、远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大小。结果关于失血量及输血率,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组,且A组效果较B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高于C组,且A组患者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地减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降低其输血需求,且术前0.5h给药较术中给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临床骨科杂志》2017,(2)
目的比较在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将380例初次行单侧TKA患者按照应用TXA方式及不应用TXA分成3组:1静脉滴注组:术中静脉滴注TXA 30 mg/kg,120例;2局部注射组:将1.5 g TXA溶入50 ml生理盐水中,术中关节腔内多点注射,136例;3不应用组:术中不应用TXA,124例。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连续测量术侧肢体周径,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DVT及术侧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静脉滴注组、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不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次行单侧TKA中,静脉及局部应用TXA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且不增加DVT的风险。两种用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疗效的差异。方法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35例分为4组:60例患者松止血带前10分钟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A组),60例患者松止血带前10分钟静脉滴注10 mg/kg氨甲环酸(B组),60例患者松止血带前10分钟静脉滴注20mg/k氨甲环酸(C组),对照组55例,不给予氨甲环酸注射(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Hb)波动水平、输血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波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术后引流量、Hb波动水平、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较B组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失血量和改善术后Hb水平,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降低术后Hb水平,与静滴10 mg/kg氨甲环酸相比,静滴1 g或20 mg/kg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Hb水平,且不增加不良事件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不同方法使用止血带与氨甲环酸(TXA)不同的给药方式来降低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为4组:A组(29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B组(31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C组(28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D组(32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比较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4个月的随访。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D组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输血率D组低于A组、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术后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肺栓塞。结论限制性使用气囊止血带与联合使用TXA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两者联合使用不增加DVT与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骨科常见的大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快,THA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围手术期如何减少出血、降低输血量已成为众多关节骨科医生关注的焦点。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属纤溶蛋白溶解药,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LBS)具有高亲和性,可竞争性结合LBS位点,阻断纤溶酶重链与纤维蛋白间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降解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儿童外科、妇产科等手术中。但就TXA在初次THA术中的使用方式、临床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等方面则缺乏足够的研究且充满争议。本文拟就TXA的药理机制、临床功效及安全性、经济社会效益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3):193-197
[目的]比较骨蜡和氨甲环酸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出血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36例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按照骨蜡和氨甲环酸的使用情况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骨蜡和氨甲环酸均未使用;B组:仅使用骨蜡;C组:仅使用氨甲环酸;D组:联合使用氨甲环酸和骨蜡。对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比较局部使用骨蜡和氨甲环酸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四组患者年龄、性别、BMI、Hb、PLT、PT、APTT、手术时间和术中止血带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量B组(728.84±240.15)ml、C组(570.55±235.12)ml和D组(531.99±167.55)ml,均明显低于A组(877.43±232.6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D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A组56.76%(21/37)、B组46.15%(18/3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30.43%(7/23)和D组24.32%(9/37)输血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之间在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蜡或氨甲环酸均能明显减少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但氨甲环酸止血效果优于骨蜡;联合使用骨蜡和氨甲环酸,止血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骨蜡,但并不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氨甲环酸;骨蜡和氨甲环酸没有增加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和血栓形成等风险,不影响术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及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中的止血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发表的比较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治疗THA或TK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分别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通过Cochrane Handbook对纳入的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失血量、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4篇RCT,2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计3 174例患者,其中氨甲环酸组1 353例,ε-氨基己酸组1 8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THA中,氨甲环酸组和ε-氨基己酸组失血量[MD=-88.60,95%CI(-260.30,83.10),P=0.31],输血率[OR=1.48,95%CI(0.96,2.27),P=0.08],血栓并发症发生率[OR=0.80,95%CI(0.07,8.83),P=0.85],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MD=0.04,95%CI(-0.02,0.10),P=0.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KA中,氨甲环酸组失血量少于ε-氨基己酸组[MD=-147.13,95%CI(-216.52,-77.74),P<0.000 1]。而两组输血率[OR=1.30,95%CI(0.74,2.28),P=0.37],血栓并发症发生率[OR=0.95,95%CI(0.38,2.36),P=0.92],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MD=-0.00,95%CI(-0.05,0.06),P=0.48],止血带时间[MD=1.54,95%CI(-2.07,5.14),P=0.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THA中,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止血疗效相似;而在TKA中,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失血量,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推荐氨甲环酸作为TKA首选止血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在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术(THA)中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标准:年龄≥60岁、初次单侧THA、无利伐沙班和氨甲环酸过敏史。排除标准:发生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术前血管彩超异常;血常规异常及凝血功能紊乱;心脑血管意外史;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HA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46例,分为利伐沙班联合氨甲环酸组(实验组73例)和利伐沙班组(对照组73例),对以下计量指标进行t检验: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凝血指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对以下计数指标进行卡方检验:性别构成、疾病类型、输血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t=0.657,P> 0.05)、性别(χ2=0.068,P>0.05)、体重指数(t=1.026,P>0.05)、疾病类型(χ2=0.383,P>0.05)及手术时间(t=0.193,P>0.05)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失血总量(t=16.876,P<0.05)、术后引流量(t=15.203,P<0.05)、输血例数(χ2=6.032,P<0.05)、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t=4.874,P<0.05)、红细胞比容(t=5.768,P<0.05)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失血总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均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血栓事件发生。 结论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在老年初次单侧THA术中不仅不影响患者全身的凝血系统,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而且还可以明显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9.
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2006年6月,选取10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43例,女59例;年龄59~77岁,平均68岁。病因:骨性关节炎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3例,创伤性关节炎20例。病程2~12年。随机分为两组(n=51),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记录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D-dimeride,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 boplastin time,APPT)。结果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6±149ml和306±214ml(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78±172ml和814±156ml,总失血量分别为559±159ml和1208±2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输血量分别为556±174ml和1024±278ml(P<0.05);术后连续复查血红蛋白浓度,B组为0.6~0.8g/dl,低于A组的1.0~1.1g/dl。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经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B组术后3hD-dimer分别为0.92±0.56、1.32±0.79mg/L,明显高于术前的0.35±0.13、0.37±0.21mg/L,且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IB、PT和AP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实用骨科杂志》2017,(1)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案是两次静脉给药,但在临床操作中可操作性较差。本研究旨在比较单次氨甲环酸静脉注射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与传统的两次静脉给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187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内翻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91例,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关闭关节囊后给予关节腔1g氨甲环酸灌注;对照组96例,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3h后追加同等剂量的氨甲环酸。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夹闭4h。术后1、3、5d检测血常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术后第5~7天安排患者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Student’st test,Pearson’s chi-square test,and 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总失血量为(619±272)mL,对照组为(676±237)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实验组术后引流量为(171±152)mL,对照组为(241±174)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实验组术后输血率9.9%(9/91),对照组为11.5%(11/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术后7d两组各有6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均为孤立性小腿肌间隙血栓,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后未进展为近端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具有与两次静脉给药类似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但因其单次给药,临床可操作性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