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树突状细胞(DC),反复冻融法裂解培养的负载胰腺癌细胞(PC-3),提取细胞抗原,致敏DC,获得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生成,MTT法检测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负载PC-3细胞抗原的DC疫苗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TL,其对PC-3细胞具有明显地杀伤效应,而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7721细胞杀伤作用弱.认为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地CTT杀瘤活性,为将来DC疫苗在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具有最强提呈抗原功能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DC疫苗的制备途径和DC疫苗治疗肿瘤的实验依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的免疫治疗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近20年来通过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研究,学者们逐渐认识到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成熟活化的DC除了与初始型T细胞相互作用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外,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B细胞的增殖,活化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1973年Sicinman和Cohn[1]首次分离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b,DC).目前已知DC是捕获、加工和提呈抗原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依赖性抗体生成中起重要作用,DC研究已成为近几年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热点课题[2].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成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树突状细胞(DC)功能缺陷。已知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也是惟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在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当用特异性病毒抗原负载DC时,有可能通过诱导抗原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而特异性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6.
树突细胞(DC)是体内惟一可以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激发免疫应答的关键。我们选用持续表达BCR-ABL肿瘤抗原的K562细胞冻融抗原负载健康供者DC,避免自体肿瘤抗原和自身DC存在的缺陷,探索BCR-ABL肿瘤抗原负载的异基因健康供者DC在体外能否诱导HLA部分相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T细胞产生抗BCR-ABL^+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7.
不同肝癌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CTL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肝癌细胞(SMMC-7721)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后,对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诱导作用。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脐血DC;SMMC-7721细胞经反复冻融,直接超声破碎及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三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然后分别致敏DC,以MTT法检测脐血DC诱导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法提取的抗原致敏DC,能诱导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可以诱导更强的CTL活性。结论加热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致敏DC,在体外可诱导强大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们诱导特异免疫应答的突出效应与其多种特殊的功能有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白血病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DC的特性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理论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自体及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细胞因子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DC,尼龙毛柱法分离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刺激的T细胞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杀伤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诱生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负载肿瘤抗原后,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负载肿瘤抗原的自体及异体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后均可杀伤两种靶细胞,T细胞对MCF-7的杀伤力明显低于对患者肺癌细胞的杀伤力. 结论人自体或异体DC体外负载细胞性肿瘤抗原后,可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同一个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Φ)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 方法 从同一健康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白细胞介素-4(IL-4)或单独在GM-CSF的作用下,分别诱导出DC和MΦ;DC或MΦ与自体淋巴细胞和肝癌细胞抗原共培养5d,结束培养前12 h加入37 kBq/孔(1 μci=37 kBq)3H-胸腺嘧啶,收获细胞,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增殖效应(cmp值)。 结果 接触肝癌细胞抗原的DC和MΦ都具有显著地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而以DC的刺激能力更为明显。加20μl/ml抗原时刺激效应最明显,DC组、MΦ组和淋巴细胞组的cpm值分别是11950.3±1621.8、8708.5±176.1和402.5±43.1。结论 同一个体来源的DC的抗原提呈能力明显强于M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电转染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DCMiaPaCa-2融合细胞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能力的差异。方法自6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使用电穿孔法将MiaPaCa-2细胞总RNA转染DC,使用细胞融合方法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抗原负载DC,以未负载抗原的DC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E-MUC/FITC-CD86抗体双标细胞评估融合效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转染各组DC存活率;混合细胞培养法评价各组DC体外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CTL因子释放量。结果采用PEG-DMSO诱导的DC与MiaPaCa-2的融合细胞同时表达DC表型和MUC1分子,CD86与MUC1双阳性表达率为(42.3±7.30)%;融合细胞组D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转染后96h的存活率降低至62.81%,而MiaPaCa-2总RNA转染组DC细胞存活率稳定在85%左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aPaCa-2总RNA 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指数(DC:T=1:10)为8432±611.25,显著高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DC:T=1:10)5672±107.51(P0.05);且MiaPaCa-2总RNA转染DC激发特异性CTL分泌IL-12p70、IL-10和IFN-γ细胞水平亦显著异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总RNA转染DC较胰腺癌-树突融合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抗原特异性CTL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彭丹  王洪武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2060-2062
树突状细胞(dendrtic cell DC)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DC自身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激活未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APC,DC不仅能够以抗原特异的形式启动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而且还可以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在宿主再次受到肿瘤细胞攻击时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体外扩增DC和制备DC疫苗技术的发展,DC疫苗日益成为肝癌和其它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肝癌患者DC的特点、抗原的负载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它们能高效摄取、处理抗原,并将多肽呈递给静息型T细胞,引起针对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我们将全长野生型p53基因(wt—p53)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然后用肝癌抗原肽修饰已转染野生型p53的DC(wt—p53DC),利用这种DC诱导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负载HBcAg后细胞表型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从CHB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加入重组HBcAg表位肽,诱导HBV特异性DC分化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0、CD83的表达水平,应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DC功能。结果:负载不同剂量的HBcAg后,DC细胞活化增强,DC细胞共刺激分子标志物CD1a、CD80以及CD83表达率均明显上升,且随着抗原负载剂量的增加,表达率进一步增加,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负载HBcAg的DC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反应较弱,负载HBcAg的DC细胞刺激同种异体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且随着负载抗原剂量的加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进一步提高,与未负载抗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8.14,P=0.000)。结论:体外负载HBcAg刺激CHB患者DC细胞可增强其有效抗原提呈能力,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MAGE-3抗原肽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内抗膀胱癌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黑色素瘤-3基因(MAGE-3)抗原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对膀胱癌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Ficoll法从HLA-A2型个体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扩增DC,再经MAGE-3抗原肽致敏,致敏DC细胞和同型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经过尾静脉注入膀胱癌荷瘤小鼠,观察其对肿瘤体积及重量的影响.结果 MAGE-3抗原肽致敏的DC诱导产生的CTL可明显缩小瘤体、降低瘤重.结论 MAGE-3九肽致敏DC诱导CTL体内具有抑制膀胱癌细胞增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激活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7.
树突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及cohn于1973年发现,是体内重要的一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其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与巨噬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功能不同,只有DC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使之分化、激活,后者影响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因此,DC被认为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  相似文献   

18.
1868年,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分支郎罕氏细胞(LC)首先在皮肤内被发现,20世纪70年代,Steiman和Cohn正式报道了这类形态、功能均极为特殊的免疫细胞,并证实其有强大的抗原提呈作用,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对DC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室研究已取得惊人进展,成为免疫学的前沿领域。现就DC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一、DC的行为特点 DC是功能最强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其抗原提呈能力是B细胞或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100~10000倍,能对抗原进行捕获、加工、处理,并通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或未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提供DC联合CIK或LAK治疗结肠癌的实验依据.[方法]取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生成DC、CIK、LA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的表型变化;以CIK+DC细胞、CIK细胞、LAK+DC细胞及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SW480为靶细胞,以15∶1、30∶1、45∶1为效靶比,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杀伤试验活性;ELISA检测杀伤试验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2、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其表面分子HLA-DR、CD40、CD80和CD86表达分别平均为90.23%、73.68%、85.96%、57.55%,与未经肿瘤抗原冲击DC比较,DC成熟的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相同效靶比下,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作用最强,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组(P<0.01);CIK+ DC细胞组在效靶比为45∶1时,杀伤活性最强(P<0.01);单独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DC细胞组(P<0.01);LAK+ DC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LAK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5∶1时,各杀伤试验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的分泌量,CIK+DC细胞组的IFN-γ、IL-12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组(P<0.05);LAK+DC、单独LAK细胞组IL-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CIK+DC、单独CIK细胞组(P<0.05);单独CIK细胞组IFN-γ的分泌量明显高于LAK+DC、单独LAK细胞组(P<0.05).[结论]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单独CIK、LAK+ DC组、单独LAK细胞组.其机制可能是,SW480抗原致敏的DC分泌IFN-γ、IL-12等刺激、诱导CI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明显增强CIK细胞杀伤SW480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疾病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APC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Φ)、B细胞等,其中DC是人体内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在体内外直接激活纯真(naive)T细胞,提呈抗原给MHC-Ⅰ类限制性CD8+和MHC-Ⅱ类限制性CD4+T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